2016年國慶期間,電影《湄公河行動》火了。從低排片量、默默無聞,到票房和口碑雙豐收。深沉的情感寄托,鮮明的主題意識,使該劇深觸人心、引人共鳴;真實的事件背景,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是這部警匪劇抓人眼球的法寶。沒有穿越和宮斗,不搞玄幻與奇想,《湄公河行動》用現(xiàn)實主義為主旋律講了一個中國好故事,它的成功再次證明:“正能量”不怕講,而怕講得不漂亮。電影的號召力不在噱頭、不在炒作,而在于用心,在于貫穿其中的情感共鳴。
文化產(chǎn)品本身就是價值觀的呈現(xiàn)。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影視劇創(chuàng)作似乎彌漫著一股重市場營銷、輕“中心思想”的傾向。各種電影電視劇,充斥著虛飄的幻想、做作的情節(jié)、矯情的對話,堆砌著漂亮的面孔、精致的著裝和七寶樓臺般的場景。而究其內(nèi)涵,鮮有觸動內(nèi)心的震撼。與此同時,一些主旋律題材的文藝作品,又時常陷于劇情的重復,刻意拔高和偏離主題,遭到詬病。這些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正能量和主旋律,更需要有真實可感的好故事、好載體將其傳播出去。
《湄公河行動》的逆襲讓我們看到,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式并沒有過時。從家國情懷與正義傳遞,到努力奮斗與實現(xiàn)夢想,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作品:宏大敘事可以看到國家、民族;凡人小事也可窺見人生、人性。源于現(xiàn)實生活,又能給人帶來精神的洗禮,指導現(xiàn)實生活,這是影視創(chuàng)作應有的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影視創(chuàng)作就要深入生活,回到對作品靈魂的拷問上來。
(胡靜靜文,摘自《北京日報》201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