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陳文忠(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技術系,山東 青島 266100)
基于MODIS和CALIOP衛(wèi)星遙感數據的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海洋初級生產力相關性
李一凡,陳文忠*(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技術系,山東 青島 266100)
利用2003~2014年的MODIS和2009~2014年的CALIOP衛(wèi)星遙感數據產品,分析了我國華北地區(qū)(32°N~42°N,112°E~121°E)氣溶膠光學厚度和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40°N~50°N,150°E~180°E)海洋初級生產力的時空分布,并研究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我國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6、7月達到峰值;西北太平洋初級生產力同樣具有年季周期性,在每年的8、9月達到峰值;從華北地區(qū)到西北太平洋,在5、6月可以發(fā)現(xiàn)比較明顯的氣溶膠傳輸通道,高空風場也與之對應;通過對長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時滯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與滯后其1~2個月的西北太平洋初級生產力有較高相關性,相關系數在0.7~0.8(通過a=0.05的顯著性檢驗)之間.但其中存在滯后時間短相關系數低的海域,可能是受到洋流輸送的影響.
氣溶膠光學厚度;海洋初級生產力;MODIS;CALIOP;相關性分析
大氣環(huán)境和海洋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沙塵還是其他類型的氣溶膠,很大一部分都會最終沉降入海洋.大氣沉降是許多自然物質和污染物質從大陸輸送到海洋的重要途徑,也是海洋生物生長所需營養(yǎng)元素的主要來源,對海洋初級生產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開闊大洋或者某些缺乏營養(yǎng)元素的局部海域,這種影響顯得尤為突出.近30多年來,包括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國際全球大氣化學研究(IGAC)、全球海洋通量研究(JGOFS)、低層大氣和上層海洋研究(SOLAS)以及英國的陸-海相互作用研究(LOIS)等的研究成果已表明:經過遠距離輸送而到達世界大洋的大氣物質是那里陸源物質最主要的來源[1-2].物質平衡模式的估算結果指出,在某些沿海區(qū)域,經由大氣輸入的若干痕量物質的總量幾乎相當于河流的輸入量,有的甚至更多[3-4].有研究表明,大氣中含氮、含磷化合物等營養(yǎng)物質的沉降,在某種程度上能促進海洋初級生產力[5];也有研究表明,鐵限制了高營養(yǎng)鹽低葉綠素(HNLC)海區(qū)中浮游生物的生產力[6],而源于大陸的沙塵氣溶膠通過遠程傳輸和沉降到這樣的海區(qū),增加了海洋表層鐵等元素的含量,從而促進這些海洋區(qū)域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
以上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微觀、小尺度的研究,而在更大的時間空間尺度上研究陸源大氣氣溶膠對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則需要利用海洋遙感的手段加以輔助.在氣溶膠光學厚度方面,有研究通過MODIS衛(wèi)星數據產品分析各個地區(qū)的氣溶膠時空變化特征[7-8],也有研究利用 CALIPSO衛(wèi)星數據產品分析氣溶膠的高度分布特征和傳輸路徑[9-10].在海洋初級生產力方面,有研究通過MODIS衛(wèi)星數據產品分析了不同海域凈初級生產力的時空變化及趨勢[11].
本文通過MODIS和CALIOP傳感器獲得的長期、大面積覆蓋和精確條狀覆蓋的衛(wèi)星遙感產品,建立研究區(qū)域的長時間空間序列數據集,從宏觀上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國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與西北太平洋海洋初級生產力的相關性.
1.1 MODIS氣溶膠產品數據
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是搭載在terra和aqua衛(wèi)星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星載儀器,用于對地球地表環(huán)境、海洋環(huán)境、生物圈和大氣環(huán)境進行長期的、不間斷的觀測.MODIS傳感器是被動式成像分光輻射計,最大空間分辨率為 250m,掃描寬度2330km,每1~2d就可以掃描全部地球一次,其共有490個探測器,分布在從0.4μm(可見光)到14.4μm(熱紅外)的36個光譜波段.MODIS的多波段數據可以同時提供反映地球近地面空間環(huán)境狀況,如云特性、氣溶膠、海色、地表溫度、海溫、浮游植物和云相關度等特征的豐富信息,其中對氣溶膠進行多波段(470、550、660、870、1240、1640和2130nm)的監(jiān)測.
MODIS的二級氣溶膠反演產品具有 10km的分辨,包括陸地和海上氣溶膠光學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有效半徑、細模態(tài)顆粒比例等,本文采用的是 2003~2014年共12a的 MODIS三級氣溶膠產品 MOD08的“Aerosol_Optical_Depth_Land_Ocean_Mean”參量,分辨率為1°×1°,波段為綠光(550nm)的氣溶膠光學厚度作為研究對象.
1.2 海洋初級生產力產品數據
采用的海洋凈初級生產力產品數據是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網站(http://www.science. oregonstate.edu/)上獲取的,該數據是將 MODIS相關產品作為輸入,用Standard VGPM模型進行計算處理得到的.該模型的計算公式為:
輸入變量為:MODIS衛(wèi)星遙感產品中的葉綠素濃度(Chl)、光適應變量(Poptb)、光適應變量(Poptb)、光合有效輻射(Par)、海表面溫度(SST)、反差深度(Zeu)以及日平均光照周期(Day length).初級生產力的單位是mgC/(m2·d).
1.3 CALIOP氣溶膠產品數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法國航天局(French space agency) CNES在2006年4月聯(lián)合成功的發(fā)射了云-氣溶膠激光雷達和紅外開拓者衛(wèi)星觀測CALIPSO衛(wèi)星,成為“A-Train”的一部分,是目前較為全面準確的氣溶膠垂直分布監(jiān)測衛(wèi)星.CALIPSO是一個太陽同步極軌衛(wèi)星,每16d可以提供同一地面位置的衛(wèi)星數據信息. CALIPSO衛(wèi)星上搭載的正交極化云-氣溶膠激光雷達CALIOP,可以在532nm和1064nm兩個波長進行后向散射測量.氣溶膠方面,CALIOP直接采用了AERONET對氣溶膠的分類方式,按照其相關參數將氣溶膠分為了六類:沙塵型氣溶(dust)、海洋型氣溶膠(marine)、污染陸地型氣溶膠(polluted continental)、清潔陸地型氣溶膠(clean continental)、煙塵型氣溶膠(smoke)、污染沙塵型氣溶膠(polluted dust).
本文中主要使用的是 2009~2014年的CALIOP星載激光雷達Level-2版本3的氣溶膠分層產品,它的地面水平分辨率為 5km.由于海洋型氣溶膠 (marine)和清潔陸地型氣溶膠在華北平原乃至我國大陸地區(qū)都存在極少,其影響可以忽略,所以本文只對沙塵型氣溶膠、污染沙塵型氣溶膠、污染陸地型氣溶膠和煙塵型氣溶膠進行討論.
1.4 研究區(qū)域
本文所選的陸源氣溶膠研究區(qū)域主要為華北平原地區(qū)(32°N~42°N, 112°E~121°E,如圖1所示),其中既包括了內蒙古中東部蘇尼特盆地這樣的沙塵暴高發(fā)中心,也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近10a來發(fā)展迅速但沙塵暴和污染尤為嚴重的地區(qū),是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我國陸源氣溶膠影響西北太平洋的主要路徑分為西北路徑和偏西路徑[12],其中,西北路徑為:內蒙古中部-河北-朝鮮半島-日本-西北太平洋;偏西路徑為:陜西、山西中部-河北-朝鮮半島-日本-西北太平洋.這2條路徑都與華北地區(qū)密不可分.
本文所選的海洋初級生產力研究區(qū)域為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40°N~50°N,150°E~180°E,如圖 1所示),該海域包括了 KNOT站(43°58’N, 155°03’E)、SA站(49°N,174°E)和PAPA地區(qū),具備高營養(yǎng)鹽低葉綠素的特征,鐵是浮游生物的主要限制因素[13],同時也是開闊海域,有利于去除徑流等其他陸源因素的影響,更好的觀測大氣沉降對其帶來的影響,也便于將衛(wèi)星數據觀測結果與站點實測數據結果進行比對.
圖1 本文選取的研究區(qū)域Fig.1 Areas of interest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2.1 我國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AOD)的時空分布
2.1.1 基于MODIS數據的我國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月度變化特征 利用 2003~2014年MODIS衛(wèi)星數據逐月統(tǒng)計分析我國氣溶膠光學厚度12a的平均分布情況,其分布如圖2所示.從我國AOD的月度變化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我國東北地區(qū)(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部分區(qū)域、西藏自治區(qū)、青海省、甘肅省、云南省的AOD全年都處于較低的AOD水平,基本都在0.5以下.根據中國氣象中心的沙塵能見度資料,新疆沙漠地區(qū)和內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的AOD較高,但由于反演方法的因素,MODIS衛(wèi)星在這些地區(qū)并未得到相關氣溶膠數據.四川盆地的AOD全年都處于中高水平,東南地區(qū)、廣東廣西福建三省的AOD全年幾乎維持在0.4~0.6,但考慮到中國大陸一般季風的方向和相關研究結果[14],認為其對西北太平洋影響可以忽略.所以,這里重點關注華北地區(qū)AOD的月度變化.
圖2中可明顯看出,華北地區(qū)的AOD全年都處于較其他地區(qū)偏高的水平,從1月開始,就逐步升高,到 6月達到峰值,之后開始下降,12月達到最低值.但應注意的是,夏季的高AOD一方面是由于氣溶膠的吸濕增長,消光效率增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MODIS數據本身在夏季受云的影響存在高估[15].華北地區(qū) AOD的高值區(qū)較為集中,高值中心主要出現(xiàn)在河南中東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和江蘇北部,這些地區(qū)不僅塵暴情況比較嚴重,是我國的揚沙高發(fā)區(qū)[16],也是平時新聞報道中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qū).
圖2 2003~2014年我國氣溶膠光學厚度月平均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monthly-averaged aerosol optical depth in China during 2003 to 2014
圖3 2009~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四種類型氣溶膠AOD逐月平均及其趨勢Fig.3 Monthly-mean AOD and trend of 4types of aerosols averaged for HuaBei area from 2009 to 2014
2.1.2 基于CALIOP數據的我國華北地區(qū)不同類型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分布特征 本節(jié)利用2009~2014年共6a的CALIOP衛(wèi)星數據,選取氣溶膠識別分數CAD大于70的高可信度數據,對華北地區(qū) 4種類型氣溶膠的光學厚度的月平均數據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中可以看到,華北地區(qū)光學厚度最低的是沙塵型氣溶膠,污染沙塵型氣溶膠中等,污染陸地性和煙塵型氣溶膠的光學厚度較大,且各類型的氣溶膠在春夏均有高值存在.
將大氣從海平面到10km,在高度上劃分為5層,分別為 0~2km,2~4km,4~6km,6~8km 和 8~10km[17].我國華北地區(qū)沙塵型氣溶膠、污染沙塵型氣溶膠、污染陸地型氣溶膠和煙塵型氣溶膠在不同高度上發(fā)生頻率的分布如圖 4所示.從圖 4中可以看到,沙塵型、污染沙塵性和煙塵型氣溶膠在 6~10km的高度有較高的發(fā)生頻率,尤其是在 8~10km,頻率值出現(xiàn)紅色,而污染陸地型氣溶膠則在6km以上不存在.一般認為,沙塵抬升越高被傳輸的距離越遠[18],6km以上的氣溶膠可以滿足從華北地區(qū)到西太平洋地區(qū)的遠距離傳輸,所以可以認為污染陸地型氣溶膠主要沉降至近海,對西北太平洋初級生產力基本沒有影響.此時,對6km以上的沙塵型、污染沙塵型和煙塵型氣溶膠進行逐月統(tǒng)計,結果如圖5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沙塵型和污染沙塵型氣溶膠的峰值主要出現(xiàn)在春季,夏季觀測到的值很少且都較低,可以認為幾乎沒有受到吸濕作用的影響;煙塵型氣溶膠總體的觀測值都較少,除了個別年份可以看到在冬季和夏季存在高值外,無法很好的體現(xiàn)具體的變化規(guī)律.
圖4 2009~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四種類型氣溶膠AOD在不同高度的發(fā)生頻率Fig.4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4types of aerosols over HuaBei area at different altitude during 2009 to 2014
圖5 2009~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三種類型氣溶膠AOD在6km以上的逐月平均Fig.5 Monthly-mean AOD of 3types of aerosols averaged for HuaBei area from 2009 to 2014 (at the altitude over 6km)
2.2 西北太平洋海洋凈初級生產力(NPP)的時空分布
利用2003~2014年MODIS衛(wèi)星數據逐月統(tǒng)計分析西北太平洋海洋初級生產力 12年的平均分布情況,其分布如圖6所示.從西北太平洋NPP的月度變化圖中可以看到,該海域NPP的變化也是有起伏的.1月份和2月份,該海域主要受到溫度影響,海洋初級生產力值較低,基本在 200mgC/ (m2·d)以下.3月份的時候,在日本本州島北部、千葉群島南部,有一個 NPP的明顯中高值出現(xiàn),在700mgC/(m2·d)上下,這可能與華北地區(qū)輸送過來的沙塵型氣溶膠沉降有關,但也不排除日本群島的其他陸源影響.從 4月份開始,西北太平洋的NPP有一個明顯的從西向東的環(huán)抱式增長,8、9月份達到鼎盛,在9月份的時候整片海域的 NPP都達到高值,且分布比較均勻,在900mgC/(m2·d)左右.之后從10~12月份,NPP逐漸下降,在12月份的時候回到和1月份差不多的狀態(tài).
結合上節(jié)中AOD的月度分析,可以看到,華北地區(qū)AOD的高值早于西北太平洋NPP的高值1~2個月左右出現(xiàn),從而應考慮到它們是具有時滯相關性的.
圖6 2003~2014年西北太平洋NPP月平均分布(mgC/(m2·d))Fig.6 Distribution of monthly-mean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2003 to 2014 (mgC/(m2·d))
2.3 基于MODIS數據觀察從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到西北太平洋的傳輸通道
本節(jié)利用2003~2014年MODIS衛(wèi)星數據,逐月統(tǒng)計分析含華北地區(qū)和西北太平地區(qū)的全區(qū)域(10°N-60°N, 110°E-180°E)氣溶膠光學厚度12年的平均分布情況,其分布圖如圖7所示.
圖7 2003~2014年3~8月全區(qū)域(10°N~60°N, 110°E~180°E)AOD月平均值Fig.7 Monthly-mean AOD in extended area (10°N~60°N, 110°E~180°E) from August to March during 2003 to 2014
從圖7中可以看到,從4月開始,華北地區(qū)氣溶膠有了向西北太平洋擴散的趨勢,5、6月擴散程度加劇,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氣溶膠傳輸通道,其大致位于125°E~165°E之間,從38°N開始,由西南向東北斜向傳輸,直到 48°N左右,形成傳輸帶.7月開始,傳輸強度下降,到 8月的時候,遠距離傳輸基本完成,傳輸到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氣溶膠會發(fā)生沉降并影響該海區(qū)的初級生產力.已有文獻表明[19],受顆粒半徑等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沙塵氣溶膠會發(fā)生“對流層-平流層”傳輸,并能在平流層中形成持續(xù)性的沙塵傳輸帶.5、6月氣溶膠傳輸量變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這 2個月中陸地溫度升高,地面強的輻射加熱并對流,大量低層沙塵被傳輸到對流層上層[20];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這個時期的高空風場(350~250hPa)在該傳輸方向上有所增強(圖8給出了研究區(qū)域ECMWF 300hPa高度上的高空風場.
圖8 2003~2014年3~8月ECMWF資料300hPa高度上月平均風場Fig.8 Monthly-mean wind fields from ECMWF at 300hPa over HuaBei area from August to March during 2003 to 2014
2.4 基于MODIS數據的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的相關性分析
本節(jié)利用2003~2014年共12年的MODIS衛(wèi)星數據,將華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和西北太平洋海洋初級生產力在這 144個月的月平均數據進行統(tǒng)計,構建出長時間序列數據集,進行時滯相關性分析,結果分別如圖9、圖10、圖11所示.
從圖9可以看到,在長達144個月的時間序列中,華北地區(qū)AOD與滯后2個月左右的西北太平洋NPP峰值有著較好的匹配,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還可以明顯看出,二者在高值部分的起伏都是極其相似的.也應該注意到的是,在2009年和2012年,在高值部分出現(xiàn)了AOD較大而滯后的 NPP較小、AOD較小而滯后的NPP較大的情況,這時應當考慮,是否除了含“鐵肥料”(有利于海洋初級生產力增長)的沙塵型氣溶膠外,還有含重金屬或有害物質(不利于海洋初級生產力增長)的其他類型氣溶膠沉降進了西北太平洋.圖中虛線為趨勢線,可以看到,二者在大時間尺度上的走向較為一致,均為大體平穩(wěn),都略有上升趨勢.
對圖5中的2條長時間序列進行相關性分析,如圖10所示,得到了它們的時滯相關系數曲線,可以看到,與之前定性分析的結果吻合,華北地區(qū)AOD和滯后其1~2個月的西北太平NPP相關系數最高,可達到0.82,該相關系數滿足95%的置信度.
圖11是對圖9和圖10的補充和印證,由于圖9和圖10所用到的數據是整個華北地區(qū)和西北太平洋的平均數據,可以充分展示其共性,但也有可能忽略掉個別小區(qū)域的特性.為了使結果更準確,在圖11(1)(2)中,利用分辨率為1°×1°的柵格數據,逐點逐月統(tǒng)計了我國有衛(wèi)星數據的地區(qū)每一個格點144個月的AOD均值,將其與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NPP對應的月均值進行分析;而在圖11(3)(4)中,則利用分辨率為 1°×1°的柵格數據,逐點逐月統(tǒng)計了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每一個格點144個月的NPP均值,將其與華北地區(qū)AOD對應的月均值進行分析.
圖9 2003~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的逐月平均及其趨勢Fig.9 Monthly-mean and trend of AOD in Huabei area of China and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from 2003 to 2014
圖10 2003~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逐月平均的時滯相關性Fig.1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ea-averaged AOD of Huabei and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from 2003 to 2014
圖11(1)反映了,每個網格點的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的時滯相關系數最高值的分布情況,從中可以看出,與全國其他有衛(wèi)星數據的地區(qū)相比,華北地區(qū)(圖中黑框內區(qū)域)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的相關系數明顯更高,其高值可達到0.8,低值也在0.55以上,區(qū)域均值為0.72,說明2個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應該是比較密切的.圖11(2)反映了當每個網格點的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達到最高時滯相關系數時NPP滯后的時間,可以看到華北地區(qū)對應的滯后時間主要在1~2個月.圖11(3)反映了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的時滯相關系數最高值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到,相關系數的高值可以達到0.8,低值也在0.5以上,區(qū)域均值為0.71,與圖 11(1)中的相關系數一致.圖 11(4)中大范圍的滯后時間也為1~2個月,與圖11(2)一致.具體來看,圖 11(3)(4)中相關系數和時滯時間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帶狀分布,從南到北,相關系數從 0.5上升到近0,時滯時間也由0或1個月變?yōu)?個月,這時考慮是否在相關性較低的區(qū)域還受到洋流輸送的影響.為了驗證這一點,從 AVISO獲取海表面高度異常數據,觀測洋流流場情況.根據 2.3中的分析,氣溶膠傳輸帶是從 3月開始逐漸出現(xiàn),8月基本結束的,故本節(jié)重點關注3~8月的月平均洋流流場情況,如圖12所示.從圖12可以看出,洋流的運動與圖 11(3)(4)十分對應:在洋流流速慢的區(qū)域(44°N以北,156°E以東),AOD與NPP的相關性較高,均值可達到0.75,最高相關系數的時滯時間為2個月;在洋流流速較大的區(qū)域(44°N以南,156°E以西,可能是黑潮的分支),AOD與NPP的相關性降低,均值僅為0.56,且最高相關系數的時滯時間由2個月變?yōu)?個月甚至0個月.說明本文所選的研究區(qū)域中,一部分海域(44°N以北,156E°以東)由于洋流流速較緩且海面相對平穩(wěn),運輸較弱,受洋流影響較小;另一部分海域(44°N以南,156°E以西)確實受到洋流輸送的影響,洋流帶來了先前沉降在附近海域的氣溶膠,使得該部分海域NPP的增長早于受洋流影響較小的海域,并造成該部分海域 NPP與華北地區(qū)AOD的相關性下降.
將圖11結合圖10來看,圖11中區(qū)域平均相關系數為0.72,是低于圖10中計算的時滯相關系數0.82的,這主要是由于圖10中將較大的一片區(qū)域的值平均為一個值,會造成一些相關性較低的區(qū)域被掩蓋.但是,圖10和圖11中都顯示,西北太平部分海域NPP滯后華北地區(qū)AOD1~2月時,二者相關系數最高,這部分兩圖的分析結果是一致的.
圖11 2003~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時間序列相關性最高的時滯月數及其對應相關系數Fig.11 The highest lead-la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lags between long time-series data of AOD in Huabei area of China and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during 2003 to 2014
2.5 基于CALIOP數據的華北地區(qū)AOD與西北太平洋NPP的相關性分析
從圖 13中可以看到,沙塵型 AOD滯后其1~2個月的西北太平洋NPP有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約為0.8.污染陸地型AOD出現(xiàn)負延遲,結合 2.1.2中的分析,污染陸地型氣溶膠普遍存在6km以下的大氣中,所以其更易沉降入近海,遠距離傳輸特性較差,對西北太平洋的影響較小.污染沙塵型AOD與滯后其2個月的西北太平洋NPP有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約為 0.81.煙塵型AOD也出現(xiàn)了負延遲,一種可能性是其顆粒半徑較大,在遠距離運輸途中發(fā)生大規(guī)模沉降和擴散,大部分進入近海,對西北太平洋NPP的影響幾乎沒有;另一種可能性是海水吸收煙塵型氣溶膠的速度較慢,其對西北太平洋的影響可能延遲到下一年,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圖13 2009~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四種類型氣溶膠AOD與西北太平洋NPP逐月平均的時滯相關性Fig.1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ea-averaged of 4types AOD of Huabei and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from 2009 to 2014
圖14 2009~2014年我國華北地區(qū)總氣溶膠AOD與西北太平洋NPP逐月平均的時滯相關性Fig.1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rea-averaged of total AOD of Huabei and NPP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from 2009 to 2014
從圖14中可以看到,我國華北地區(qū)總AOD與滯后其1個月的西北太平洋NPP相關性較高,相關系數在0.82以上,這與2.4中MODIS數據的分析結果相符.以上所涉及到的相關系數均滿足95%的置信度.
由于受到氣溶膠長距離傳輸條件的限制,從我國華北地區(qū)長距離傳輸到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氣溶膠應該主要是沙塵型氣溶膠和污染沙塵型氣溶膠.這時聯(lián)系“鐵假說”[6]來考慮,影響海洋初級生產力的要素很多,例如海水溫度和太陽輻射等都對海洋初級生產力有重要的作用[21-22],但本文所研究的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域是具有高營養(yǎng)低葉綠素(HNLC)的特點,鐵是這里浮游生物的主要限制因素.而95%的鐵又來自大陸的沙塵[22].所以可以認為是華北地區(qū)的沙塵氣溶膠為西北太平洋HNLC海域帶來了鐵元素,從而促進其初級生產力的增長.
沙塵氣溶膠從中亞大陸遠程傳輸到北太平洋大約需要7~10d的時間[23],經過中途的沉降和在大氣中的擴散,到達西北太平洋上空時,沙塵濃度已經大幅度降低,而且沙粒子的半徑一般已經<10μm,以 2~4μm 的粒子為主[12],這種細的沙塵粒子從海表沉降到海洋深度3000m處大約需要20d的時間[24],再加上海洋浮游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等生化過程的時間,一共約需要1~2個月.根據對MODIS和CALIOP衛(wèi)星數據產品長時間序列的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最高時所對應的延遲時間也為1~2個月,與實際情況相符.其中,延遲2個月的海域可能是單純氣溶膠沉降的結果,受洋流的影響可以忽略;而延遲1個月的海域則可能除了氣溶膠沉降外,還受到了洋流輸送的影響,洋流帶來了沉降在附近海域的氣溶膠,使得這部分海域不僅僅吸收了直接沉降的氣溶膠,還吸收了洋流運輸來的氣溶膠,初級生產力增長時間提前.綜上,可以認為華北平原上空的氣溶膠受季風影響,向東運輸,到達西北太平洋上空并進行沉降,結合洋流的輸送,促進了西北太平洋凈初級生產力的增長.這一“運輸→沉降→初級生產力增長”的過程大約需要1~2個月來完成.
[1] GESAMP. The atmospheric input of trace species to the world ocean [R]. GESAMP, 38, l-111. World Meteorological o 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89.
[2] 張曼平.SOLAS計劃——IGBP的一個新的國際臺作研究計劃[J]. 地球科學進展, 2000,15(3):358-359.
[3] Duce R A, Liss P S, Merrill J T, et al. The atmospheric input of trace species to the world ocean [J]. Global Biogeochem Cycles, 1991,5:193-259.
[4] 高 原,Duce R A.沿海海-氣界面的化學物質交換 [J]. 地球科學進展, 1997,12(6):553-563.
[5] 石金輝,高會旺,張 經.大氣有機氮沉降及其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 [J]. 地球科學進展, 2006,21(7):721-729.
[6] Martin J H, Fitzwater S E. Iron-deficiency limits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Subarctic [J]. Nature, 1988,331: 341-343.
[7] 王 釗,彭 艷,車慧正,等.近10年關中盆地MODIS氣溶膠的時空變化特征 [J]. 高原氣象, 2013,32(1):234-242.
[8] 鄧學良,鄧偉濤,何冬燕.近年來華東地區(qū)大氣氣溶膠的時空特征 [J]. 大氣科學學報, 2010,33(3):347-354.
[9] Huang J, Patrick M, Chen B, et al.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Asian dust from CALIPSO and surface measurements during PACDEX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8,113(D23):2036-2044.
[10] 鄭有飛,劉 貞,劉建軍,等.中國北部一次沙塵過程中沙塵氣溶膠的時空分布及輸送特性 [J]. 中國沙漠, 2013,33(5):1440-1452.
[11] 施益強,溫宥越,肖鐘湧,等.基于MODIS數據的福建海域近10年凈初級生產力時空變化研究 [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46(9):61-68.
[12] Duce R A, Unni C K, Ray B J, et al. Long-rang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soil dust from Asia to the tropical North Pacific: Temporal variability [J]. Science, 1980,209(4464):1522-1524.
[13] David K R, Steve H.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the mineral component of abyssal sediments:Lessons from the North Pacific [J]. Paleoceanography, 1995,10(2):251- 258.
[14] 鄧祖琴,韓永翔,白虎志,等.中國大陸沙塵氣溶膠對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影響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08,28(10):872-876
[15] 李曉靜,張 鵬,張興贏,等.中國區(qū)域 MODIS陸上氣溶膠光學厚度產品檢驗 [J]. 應用氣象學報, 2009,20(2):147-156.
[16] 周自江,王希穩(wěn),牛若蕓.近 47年中國沙塵暴氣候特征研究 [J].應用氣象學報, 2002,13(2):193-200.
[17] Liu Z, Liu D, Huang J, et al. Airborne dust distribu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derived from the first year of CALIOP lidar observations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08,8(16):5045-5060.
[18] 康 林,季明霞,黃建平,等.歐亞大氣環(huán)流對中國北方春季沙塵天氣的影響 [D]. 蘭州:蘭州大學, 2013.
[19] 姜學恭,陳受鈞,云靜波.基于 CALIOP資料的沙塵暴過程沙塵垂直結構特征分析氣象 [J]. 氣象, 2014,40(3):269-279.
[20] 齊玉磊,葛覲銘,黃建平.北方地區(qū) MODIS和 MISR與AERONET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比較及其時空分布分析 [J]. 科學通報, 2013,58(17):1670-14679.
[21] Jonaotaro O, Kozo T, Makio C H. Pelagic and coastal diatom flux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north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December 1997-May 2000 [J]. Deep-Sea Research II, 2005(52):2218-2239.
[22] Hirofumi A, Kozo T. A 9-year time-serie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 flux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Bering sea and the central subarctic Pacific Ocean, 1990~1999 [J].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2007,72(4):343-363.
[23] 韓永翔,趙天良,宋連春,等.北太平洋地區(qū)春季粉塵的空間分布特征——觀測及模擬研究 [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05,25(3): 257-201.
[24] 袁 薇,王式功,張 勁,等.中國沙塵天氣與海洋環(huán)境關系及蘭州雨水成分的初步分析 [J]. 高原氣象, 2006,25(增):128-135.
致謝:感謝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提供的MODIS數據,以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提供的海洋初級生產力數據.
Correlation between aerosol optical depth and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based on MODIS and CALIOP data.
LI Yi-fan, CHEN Wen-zhong*
(Department of Marine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37(1):76~86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in Huabei area of China (32°N~42°N, 112°E~121°E) and the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40°N~50°N, 140°E~180°E) were analyz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MODIS (2003~2014) and CALIOP (2009~2014).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parameters were further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OD in Huabei area varied seasonally and peaked in June and July. The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also showed seasonal periodicity and was highest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An aerosol transportation channel from Huabei area to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as revealed in May and June, along with the high-altitude wind fields. Indicated by Lead-lag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ong time-series data, relatively hig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anging from 0.7 to 0.8, tested by a = 0.05) was found between AOD in Huabei area and 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hich lagged behind the former for 1 to 2 months. Nevertheless, areas with shorter lag time and lower correlation index might be affected by ocean current transportation.
aerosol optical depth;ocean primary productivity;MODIS;CALIOP;correlation analysis
X87
A
1000-6923(2017)01-0076-11
李一凡(1991-),女,山東諸城人,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氣與海洋環(huán)境遙感方面的研究.發(fā)表論文1篇.
2016-05-12
利用多衛(wèi)星傳感器資料研究大氣氣溶膠對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影響機制(41375142)
* 責任作者, 副教授, WZChen@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