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呂翼的小說《土脈》講述了龍家三代人對土地的情感演變,在小說中作家站在民族身份和民族感情的立場上,從高山密林、生活習性、彝族歌舞及紅土地上的人們,共同詮釋了彝家人的“土地情結”,其中蘊含著作家深厚的民族根性、濃厚的家園意識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體現出呂翼獨特的民族情感和對民族發(fā)展的關注與思考。
關鍵詞:呂翼;《土脈》;彝族;土地情結
作者簡介:李卓燕(1993-),女,云南省玉溪市人,云南省大理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2
呂翼,云南彝族青年作家,其作品“以底層寫作與苦難敘事著稱”[1],他的視角始終關注著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現狀和他們的貧困與苦難。他的長篇小說《土脈》,講述了以彝族龍家三代人為核心的紅泥村人的坎坷命運和對土地情感的演變。小說中流露出一種深厚的難以割舍的“土地情結”,這種情結中又蘊含著濃郁的彝族風情,呂翼在書寫彝族農民兄弟在貧困和苦難中的掙扎與沉浮的同時,努力讓筆下的底層小人物從貧困和苦難中走出來,為他們尋找著光明的道路。
1、對紅土地的深情描寫
呂翼出生在彝鄉(xiāng)的土地上,從小就受到彝族習俗的熏染,他熟知彝家人的生活,了解彝鄉(xiāng)土地上的風情,他把對土地的赤子之情寄托在紅土地上的自然風光、生活習性和彝族歌舞三方面上。 在小說《土脈》中的紅泥村是在層層疊嶂的大山深處的一個彝族村寨,在它的背后是整個縣城最高、最神秘的魂山,高不見頂,山勢險峻,多草木鳥獸。魂山在紅泥村人眼里是神圣的,他們認為紅泥村的彝民們死后是從魂山升天的。而且魂山的構造很奇特,像女人的身體一樣,依魂山的一塊叫沁心灣的開闊地上一灣土的“血脈”養(yǎng)育了紅泥村彝民的祖祖輩輩?;晟叫蹅ァ⑸衩?、物產豐富,它不僅是彝民們的一道天然的障壁,而且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資源,甚至還是他們崇拜的圖騰,山在彝民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說中的彝家村寨,因為那兒的泥土的顏色是紅色的,所以得名叫紅泥村。土掌房是彝族農家的標志性建筑,村里修房多用紅泥土,“村莊里多為土掌房,彝家人造,四四方方的墻,平平整整的頂,都是紅土筑成。有的年代很久,有數百年的歷史,……”[2]。土掌房的堂窩都有一個用土鋪成的火塘,彝民們常常圍坐在火塘邊,他們喝著在火塘上用土罐烤的釅茶,用粗糙的土大碗喝著自家用土甕釀的苦蕎酒,吃著火燒洋芋,講著浸泡在生活原汁中的酸甜苦辣。在改革開放后,這片紅土地沒有辜負任何一個辛勤勞作的人,日子漸漸地開始有亮色,人們開始修新房、買彩電、買摩托車……土地是農民財富的象征,它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喜悅和生活的希望。
在小說的情節(jié)布局中,穿插了大量的彝族歌舞。紅泥村的人在迎接客人的時候,喜歡拉客人一起圍著火堆跳鍋莊舞和唱山歌。到了彝族最盛大的火把節(jié),人們要到魂山上唱上、跳上三天三夜,青年的男女通過對山歌來尋找心儀的對象。彝家的歌舞不同于燈紅酒綠下的靡靡之音,它唱出了大山的雄偉剛健與山野的氣息,唱出了大山深處彝家人的淳樸、憨厚與善良,跳出了彝家人的熱情與豪邁。彝家的歌舞為呂翼的作品增添了獨有的情調,別有風味。
2、對紅土地上的農民的深情描寫
紅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土地不僅為他們提供生存的來源,更是他們靈魂的寄托,小說的《土脈》以土地為小說的“泉眼”,按照一種線型結構,寫出了人物命運的跌落起伏,對土地情感的變化,主要以老龍頭、龍壩、龍?zhí)锶r民對土地的情感變化為中心。
老龍頭算是作家筆下的第一代農民,是中國傳統(tǒng)農民的典型代表,土地是老龍頭的“命根子”,是他考慮一切問題的中心,他唯一崇拜的神是土地神,對土地的熱愛是沁入心骨的,從小就渴望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在生產隊勞作時,他敢于私自開荒種苞谷,被批斗得狼狽不堪,最終頑強地從苦難中挺過來了,對土地的渴望給予他承受人生苦難磨煉的堅忍不拔的意志。老龍頭對土地有強烈的占有欲,認為土地是最安全可靠的,最有本事的,他認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好事不會發(fā)生在莊稼人身上。老龍頭為土地流盡了汗水、受盡了罪,土地終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的生活,最終他抵不過土地帶給他的苦難與黑暗,自己結束了生命,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小說通過塑造老龍頭這一悲劇形象,體現出了老一輩農民對土地強烈的占有欲和視土為命,揭示了他們習慣于安貧樂道,不愿接觸新鮮事物的思想,承受著生活的艱苦。呂翼對這一類思想頑固、沒有知識卻想要祖祖輩輩死守在土地上的農民人物給予很大的同情和關懷。
小說中第二代典型形象的代表是龍壩。龍壩年輕的時候一直想逃離土地,他參軍,后來陰差陽錯的當了礦工,離開土地的前途一片光明,卻被老龍頭騙回了土地。面對老龍頭對土地的固執(zhí),龍壩內心是十分掙扎的,他想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為此,他逃離過、自殺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重回土地后的他,勤勤懇懇地忠于土,通過大膽種烤煙,提高了土地的價值。土地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但當他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時,不幸正在悄悄地降臨。糧食壓斷了龍壩的腰讓他干不了重活,最終癱瘓在床上,幸福的家庭,日子過得越來越艱苦,甚至一度瀕臨崩潰。小說通過塑造龍壩這一典型形象,反映出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心理變化特征和面對土地的復雜感情,一方面土地是他們生活的重要保障,另外一方面土地成為了他們致富的絆腳石,表現出了他們想離開土地又離不開土地的矛盾心理。龍壩也是他們那一代人盲目地探尋著幸福生活道路的一個典型代表。
小說中第三代農民的典型形象的代表是龍?zhí)?。龍?zhí)飶男【驮谪毨У沫h(huán)境中長大,并且在小小的年紀就開始參與家里的勞作,他親眼目睹和體驗了土地帶給他們的貧困和苦難,貧困和饑餓在他的記憶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他參加勞動的那一刻起,就堅信土地是害人的。他痛恨土地,喜歡讀書、渴望讀書,他希望通過讀書走出農村,改變自己命運。面對一貧如洗的家,他這種渴望越強烈,他沖破家里的種種阻礙,只身一人到外面求學。在外面的各種苦難并沒有摧毀他,彝家人的自強、勇敢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一直支撐著他,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奮發(fā)圖強,勤奮刻苦,學有所成。呂翼把讀好書、學好知識喻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脈動,龍?zhí)锸切乱淮r民通過知識“躍出農門”的典型代表。他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來表現出彝家兒女的堅韌和自強不息,同時也反映出像龍?zhí)镆粯拥男律r民的內心里,土地既是他們想要擺脫的“枷鎖”,但更是他們在千里之外的精神家園和內心放不下的惦念。
3、《土脈》中“土地情結”的情感內涵
呂翼用獨特的視角和冷峻的筆調書寫了滇中這塊“郵票般大小”的紅土地上的彝族農民兄弟與土地的悲歌與戀歌——《土脈》?!皫缀跛械霓r村或來自農村的作家都對土地包含著固有的深情和無限的眷戀,這種心靈深處對土地的濃濃向往,就是‘土地情結”[3]。他同鄉(xiāng)親們一樣,對養(yǎng)育他的土地是充滿依戀之情的,他的這種濃郁的土地情結中蘊含著代表他身份的民族根性、家園意識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小說中層層疊嶂的彝山固然神秘,自然資源也豐富,但它也是阻礙彝家村寨人進步的一道有形又無形的天然障壁。懷有悲憫之情和強烈民族情感的作家在作品中除了描述出彝山的神秘和富饒外,更賦予了它一種悲愴的、苦澀的意象,紅土高原上彝山是彝族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呂翼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在作品中表現在對彝家人生活習性和山歌的大量敘述中。作家通過對紅泥村彝家人生活習性的描寫,向人們展現了云南彝族地方的風土人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民族在特定地域的生存狀態(tài)”[4],進而呈現出彝家人的貧困與苦難,愚昧與無知,同時又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山歌是彝族文化的一種代表,代表著彝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作家在作品中穿插山歌靈活自如,對山歌的精髓把握得很精準,他在作品中花大量的文筆來描寫彝族歌舞,除了對這種獨特的彝族文化的認同外,更多的是想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對本民族的民間文化起到一種保護和傳承的作用。
老龍頭覺得有了土地,一個家才完整,才有安全感,從他對土地的無限熱愛中,可以看出他強烈的家園意識?!皬娜宋牡慕嵌瓤?,家園在我們的意識里是港灣,是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在漂泊在外的人觀念中,家園意識更是一種回憶和想象,融合了地理和人文,也充滿著各種復合情緒。”[5]在外面工作的龍?zhí)飸{借著對阿媽做火燒牛肉手藝的記憶,在城市里找到了阿媽阿爹一起回歸了土地,“背叛”土地的劉來寶,靠土地發(fā)家致富后,積極地為家鄉(xiāng)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死后靈魂也回歸了故土。小說中其他外出的人也都回來了,經歷了離開土地后的他們對土地離不開的感情更加加深了?!敖⒃谕恋刂系墓枢l(xiāng)是農民永遠的家園。不管農民走多遠,不管經歷了多少代,農民永遠會記得他的‘老家,那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盵6]每一個農民出身的人,不管他身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取得大多的成就,他的內心深處的家園意識都會讓他惦念著家鄉(xiāng)那片故土。
呂翼是一個無論是對生活還是人性都懷有美好憧憬的作家,在小說中呂翼塑造了一群探尋美好生活的人物形象,龍壩一家回歸土地了,梁副縣長帶著一批人馬積極地到紅泥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農民暴發(fā)戶”劉來寶也回鄉(xiāng)踴躍投資建設紅泥村。在外學得一身手藝的木葉和金雀花也“返璞歸真”,想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來帶動紅泥村經濟的發(fā)展。在城市打拼過一番之后他們,響應國家的號召,回歸故土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將青春熱血揮灑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呂翼把土地上人們團結的力量比作“大地不竭的生命之源”,人們在土地上又看見了生活的希望,他們飽含激情建設著美好的家園,生活又充滿了光明,他們憧憬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綜上所述,《土脈》中的土地情結有著濃厚而又特殊的感情,作者較為真實而準確地寫出了云貴高原大山深處的彝族農家的生活,刻畫了他們對土地刻骨銘心的熱愛和依戀,具體、形象地表現了圍繞土地而產生的期盼、歡喜、失落、困苦、傷悲、希望等情感的起伏變化。同時,呂翼也把他的土地情結、家園意識浸潤在字里行間,樸素而自然,作品中散發(fā)出他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認同感,其擁有的民族意識和責任感增強,在他身上有一種為民族發(fā)展滯后的焦灼感,他用文學藝術向人們傳達出他內心對農村發(fā)展和農民心理變化的關注和思考。
注釋:
[1]李丹.昭通作家呂翼創(chuàng)作中苦難意識初探[J].新西部(理論版),2016年,第02期:18頁.
[2]呂翼.土脈[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頁.
[3]楊婷.走不出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論莫言《生死疲勞》的土地情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02期:266頁.
[4]鄧家鮮.彝族作家納張元作品的民俗元素解讀[J].民族文學研究,2010年,第04期:114頁.
[5]趙俊霞.遲子建小說中的家園意識[J].語文建設,2013年,第26期:26頁.
[6]王歡.土地、政策與農民心態(tài)[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02期: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