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清 張韶民 王慶生
【摘要】 目的:評價肱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 Philos)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2014年1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采用Philos系統(tǒng)治療4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54.2歲。根據(jù)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5例,四部分骨折17例,均采用Philos內固定治療。 結果:42例患者術后獲12~24個月(平均16.8個月)隨訪。按照Neer功能評分評定療效:優(yōu)24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2. 8%。結論:應用Philos系統(tǒng)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 肱骨骨折; 近端; 鎖定加壓鋼板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028-02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頭、大結節(jié)、小結節(jié)及肱骨干骺端的骨折,此部位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5%。國內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60歲以上是發(fā)病的高發(fā)年齡段,其發(fā)生率與老年患者骨質疏松有關[1]。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移位不明顯,且肩關節(jié)為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jié),通常保守治療效果理想,但對于Neer三部分、四部分骨折,手術仍是良好的選擇。筆者所在科室2009年3月-2014年11月共收治42例肱骨近端三或四部分骨折患者,療效較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3月-2014年11月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共收治4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8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54.2歲。致傷原因:摔傷30例,交通傷12例,均為新鮮骨折。術前根據(jù)X線及CT骨折移位的程度進行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5例,四部分骨折17例,均采用Philos內固定治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規(guī)行肩關節(jié)正位、穿胸位X線及CT三維重建檢查,同時完善常規(guī)檢查,對合并其他內科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的患者術前給予相應的內科治療。
所有手術均在臂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患者取沙灘椅位,采用經(jīng)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以頭靜脈為標志,將其同三角肌牽拉向外側,胸大肌牽向內側,暴露骨折端。復位骨折塊后克氏針臨時固定,將肱骨近端解剖鎖定加壓板置于肱二頭肌長腱的外側,C型臂透視下確認復位情況及鋼板位置,避免過高導致術后肩峰撞擊。位置滿意后依次打入螺釘固定。大小結節(jié)以滌綸編制線縫合固定于鋼板孔上。充分止血后,放置引流,縫合傷口,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24~48 h。
根據(jù)術中固定情況,若固定可靠,無嚴重肩袖損傷,術后第一天即可開始進行被動功能鍛煉。術后4~6周,可增加過頭頂?shù)幕喪藉憻?。術后6~8周,可做拉伸和主動活動鍛煉。術后10~12周,開始進行彈力帶力量鍛煉。
1.3 觀察指標
按Neer評分標準評分,疼痛評分35分,功能評分30分,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評分25分,解剖位置評分10分。上述4項得分相加,≥9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2]。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 結果
42例患者術后獲12~24個月(平均16.8個月)隨訪。術后12個月均獲得骨性愈合,其中2例發(fā)生四部分骨折患者出現(xiàn)肱骨頭缺血壞死、畸形愈合。按照Neer功能評分評定療效:優(yōu)24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2.8%。
3 討論
在20世紀,關于肱骨近端骨折的非手術治療,被認為是一種可接受的方法。治療模式包括牽引,手法復位和固定,主要強調早期功能鍛煉。然而隨著老齡社會的發(fā)展及交通事故的增多,因骨質疏松及高能量損傷造成的復雜骨折呈上升趨勢。針對Neer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的治療,雖然臨床上有所爭議,然而大部分的學者仍堅持手術治療能較大限度的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因此內置物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tǒng)鋼板比較,Philos系統(tǒng)鋼板具有更強的抗扭轉性能,其角穩(wěn)定性可避免螺釘退出、松動及內固定失敗[3]。
3.1 肱骨近端的解剖結構
因為肩關節(jié)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jié),因此肱骨近端的骨性解剖結構有其自身特點:肱骨頭與肱骨干的傾斜角度平均130°,而肱骨的后傾角平均為20°。而肱骨近端豐富的血運則主要由旋肱前動脈提供。旋肱前動脈的升支在肱二頭肌外側上行,在關節(jié)面下方進入肱骨頭形成弓行動脈,供應肱骨頭的大部分血供。因此對于Neer四部分骨折,外科頸骨折移位,大小結節(jié)骨折分離。肱骨頭脫位,肱骨頭血運破壞大,壞死風險高,而外展嵌插型則壞死率較低[4]。然而術者對于軟組織的過度剝離,也將會損傷殘余的肩關節(jié)血供,增加骨壞死的風險。
3.2 Phiols鋼板的設計理念
Philos系統(tǒng)的鎖定功能使鋼板和螺釘成為整體,能有效的避免螺釘?shù)乃蓜由踔镣顺?,其鋼板的形態(tài)與肱骨頭更加匹配,能有效的貼合骨面,手術中可利用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避免進一步破壞肱骨頭血運。其鋼板螺釘?shù)脑O計方向是交叉固定,同時有支撐螺釘?shù)脑O計,能有效防止肱骨頭內翻。對于Neer三、四部分骨折,通常合并有肩袖的撕裂、損傷,而Philos系統(tǒng)鋼板近端縫合孔的設計可以術中修復損傷的關節(jié)囊及肩袖,改善預后。
3.3 手術要點
(1)堅持切口可以大,破壞盡量小的原則,術中注意保護骨塊血運,避免完全游離,特別是肩袖止點的骨塊;(2)大小結節(jié)需解剖復位,對于某些四部分骨折,大小結節(jié)粉碎嚴重,無法解剖復位,術中需利用縫合線將其固定于鋼板的縫合孔上,這對于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尤其重要;(3)鋼板的高度需在術中反復透視確認,過高則在肩關節(jié)外展時會撞擊肩峰,引起疼痛。過低則鋼板上最重要的內側支撐螺釘無法有效打入,術后易發(fā)生肱骨頭內翻移位。因此在初步復位臨時固定后,需透視鋼板的位置;(4)保證內側支撐螺釘?shù)挠行е萌胧欠乐剐g后發(fā)生肱骨頭內翻的有效措施;(5)置入螺釘?shù)拈L度需要其尖端位于肱骨頭軟骨下,這樣才能保證固定的可靠;(6)術中需多角度透視,一方面防止內固定螺釘穿出肱骨頭,造成醫(yī)源性損傷,另一方面需盡量恢復肱骨近端的頸干角及后傾角;(7)術中需注意避免鋼板壓迫肱二頭肌長腱,這是造成術后肩關節(jié)疼痛,影響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的重要因素。
3.4 術后功能鍛煉
術后合理的功能鍛煉對于肩關節(jié)的恢復至關重要。對于固定可靠的病例,術后第一天即可開始進行被動功能鍛煉,包括被動前屈130°和外旋30°鍛煉及鐘擺樣運動。術后4~6周,復查X線有愈合跡象時,可逐漸增加過頭頂?shù)幕喪藉憻?。術后6~8周,再次增加做拉伸和主動活動鍛煉。術后10~12周,開始進行力量的恢復性鍛煉。
3.5 術后并發(fā)癥
(1)肱骨頭缺血壞死。國際上報道四部分骨折的肱骨頭壞死率為13%~54%[5],因此現(xiàn)在有學者傾向于采取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的方法治療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6]。然而對于較年輕患者還是堅持采取內固定的方法。本組17例四部分骨折的病例中,2例發(fā)生肱骨頭缺血壞死,但是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仍為可。術中的微創(chuàng)操作,對于骨塊血運的保護能有效,特別是對內側軟組織的保護,能有效降低術后肱骨頭缺血壞死的發(fā)生率。(2)術后肱骨頭內翻畸形。雖然Philos系統(tǒng)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較大優(yōu)勢,但是術后肱骨頭復位丟失,內翻畸形成為了新的發(fā)生率較高的并發(fā)癥[7-8]。Süedkamp 等[9]在一項多中心臨床回顧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中,術后肱骨頭內翻的發(fā)生率高達40%。而Angudelo 等[10]經(jīng)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內側骨皮質缺損,是造成肱骨頭內翻,骨折復位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術中需通過多枚內側支撐螺釘重建肱骨近端內側柱支撐,以獲穩(wěn)定固定。當肱骨近端內側粉碎性骨折、內側骨皮質難于復位或骨缺損時,也可行骨移植重建內側支撐。(3)術后肩關節(jié)疼痛。此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方面因術中未良好修復關節(jié)囊及肩袖,導致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時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因鋼板位置太靠近結節(jié)間溝,導致肱二頭肌長腱在滑動時與其發(fā)生摩擦,從而形成肱二頭肌長腱炎誘發(fā)疼痛。(4)螺釘穿出肱骨頭。因肱骨頭的球形結構,若術中骨折復位不良,后傾角過大或過小,均可導致在打入交叉螺釘時發(fā)生穿出肱骨頭的情況,因此術中需多角度透視以確定螺釘位置。(5)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合理有效的術后功能鍛煉是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關鍵。
因此,應用Philos系統(tǒng)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能有效保護肱骨近端內側軟組織血供,減少肱骨頭缺血壞死發(fā)生率,同時其多角度的鎖定固定以及內側支撐螺釘?shù)脑O計,有效預防術后發(fā)生肱骨頭內翻畸形,有利于術后早期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良好選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姜保國,張殿英,付中國,等.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建議[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1,13(1):55-59.
[2] Neer C S.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 Classificationand evaluation[J].J Bone & Joint Surg(Am),1970,52(6):1077-1089.
[3] Friess D M,Attia A.Locking plate fixation for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a comparison with other fixation techniques [J].Orthopedics,2008,31(12):1183-1190.
[4]田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3.
[5] Lanting B,MacDermid J,Drosdowech D,et al.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modalities[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8,17(1):42-54.
[6]陳健民,黃炳生,肖立軍,等.單純人工肱骨頭置換術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EB/OL].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3(5):612-616.
[7] Lee C W,Shin S J.Prognostic factors for unstabl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locking-plate fixation[J].Journal of Shoulder Elbow Surgery,2009,18(1):83-88.
[8] Robinson C M,Wylie J R,Ray A G,et al.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a severe varus deformity treated by fixation with a locking plate[J].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2010,92(5):672-678.
[9] Süedkamp N P,Audige L,Lambert S,et al.Path analysis of factors for functional outcome at one year in 463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J].Journal of Shoulder Elbow Surgery,2011,20 (8):1207-1216.
[10] Agudelo J,Schürmann M,Stahel P,et al.Analysis of efficacy and failure in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locking plates[J].Journal Orthopaedic Trauma,2007,21(10):676-681.
(收稿日期: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