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晨
魯迅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只有懷揣一顆永不滿足的向上之心,才能堅定自己的夢想,推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我看到,一顆不滿足的心在跳動。從在足壇上初露鋒芒 ,到成為萬眾矚目的球王,他始終覺得自己“下一個”球踢得最好。因為他永不滿足,永不懈怠。他說:“我為足球而生,就像貝多芬為音樂而生一樣。”因為熱愛,因為永不滿足的奮斗熱情,他的球技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他是球王貝利,當人們對他取得的成就贊不絕口,我卻被他永不滿足的進取之心深深折服。
我聽到一聲蒼老的嘆息在耳邊縈練繞。因為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足,他毅然辭官,周游列國,風餐露宿。他用雙腳一步一步丈量他心中那個遙不可及的禮樂之夢,從青絲到白發(fā),他從未滿足,擁有從未放棄?!叭室詾榧喝?,任重而道遠”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是孔子,穿越幾千年歷史的莽莽余音,我看到他因不滿足而奔走呼告的堅毅面龐,聽到他認為禮樂之道“任重而道遠”的嘆息。
我回眸,在歷史的夜空中,一顆顆因不滿足而閃耀的明星讓我們永遠仰望。正是因為不滿足,拿破侖橫掃歐洲,成就了一個帝國的神話;正是因為不滿足,成吉思汗的騎兵如洪水般席卷而去,一直奔涌到歐亞大陸的最西端……
正是因為不滿足煤油燈的低效,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正是因為不滿足馬車的不便,史蒂芬孫發(fā)明了火車;正是因為不滿足遠距離交流的障礙,貝爾發(fā)明了電話……
不滿足,是人類進取的源泉泉,是推動科技發(fā)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然而如今,茫茫人海中,鋼筋大廈鱗次櫛比卻行走著一代代熱血逐漸冷卻的人們。他們滿足于朝九晚五的清閑工作,滿足于父母給予的大房子,滿足于自己并不算平庸的人生。他們似乎什么都不缺,卻泯滅了一顆不滿足的向上之心!少了它就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又怎能擔負起時代的使命,為了更好的未來努力奮斗?
不滿足是一種向上的心態(tài),是不斷進取的熱情,是堅定的信念,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動力。
愿我們都懷有一顆不滿足的心,成為這個時代向上的車輪。
[推薦理由]這是一篇關于社會風氣的文章,作者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摒除“滿足“,倡導“不滿足“。作者行文緊扣題目,引用魯迅、貝利、孔子、愛迪生等中外名人的語言或事跡,來解釋“不滿足“才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文章?lián)u曳多姿,語言樸實清新,詳略得當,準確到位,不失為一篇佳作。
建議作者在煉字和文章結(jié)構(gòu)上多下功夫,要讓文章看起來有很強的凝聚力,這樣才能抓住讀者,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薦評:邢日偉)
更正:2016第12期《秋雨》一文,薦評老師為楊文瑞,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