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石蒼舒是長安人。北宋時長安也叫京兆,一些典籍又多稱他是京兆人。
石蒼舒和蘇軾多有交游。蘇軾在鳳翔任簽書判官時,往返汴京都要經(jīng)過長安,去石舒蒼家里坐一坐,喝喝茶,說說書法上的閑話。石蒼舒書房的齋號叫醉墨堂,蘇軾曾為醉墨堂寫過一首詩,其中“我書意造本無法,點(diǎn)畫信手煩推求?!眱删渥顬橹瑤缀鯙闀ń绲姆郊宜熘?。
起齋號為醉墨堂。一定是有緣故的。緣起應(yīng)是石蒼舒藏有褚河南《雁塔圣教序》真跡。他得到這一墨寶時,曾大醉三日,酒醒后,就叫醉墨堂了。
文潞公在長安做主帥時,也曾到過醉墨堂幾次。文潞公有北宋第一名相的美譽(yù),我想這無非有兩點(diǎn)。一是文潞公在宰相的位置上斷斷續(xù)續(xù)地坐了五十余年,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再一點(diǎn),文潞公的歲數(shù)在北宋時期是個神話,一說他活了94歲,僅從這一點(diǎn)說,恐怕北宋宰相中無人能比吧。
這些都不重要,能來醉墨堂,一多半因?yàn)槲穆汗菚?,對書法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文潞公的傳世書跡,他故籍介休博物館里存有十六字的楷書拓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跡《三札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得報(bào)帖》《洛口帖》《內(nèi)翰帖》等,都是行書墨跡。1976年,洛陽伊川縣城關(guān)鎮(zhèn)窯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由安燾撰文,蘇轍書丹,文彥博篆蓋。是文潞公的篆書。由此看來,文潞公書法是各體皆精的了。
文潞公對自己的書法也頗自負(fù)。有一次。文潞公、黃庭堅(jiān)等人在一起雅集,喝幾杯小酒后談?wù)撈鹆藭?。黃庭堅(jiān)說:“潞公的書法堪與蘇靈芝比肩?!?/p>
蘇靈芝是誰?唐玄宗時的一個儒生,做過登仕朗、錄事、軍曹參軍一類的小官。他的書法在當(dāng)時名氣很大,幾與徐浩齊名,后人甚至把他和李邕、顏真卿并稱。蘇靈芝一生做的都是比芝麻還小的小官,他書法上的名氣,應(yīng)不是官位高、財(cái)大氣粗、裙帶關(guān)系復(fù)雜的產(chǎn)物,靠的是書法上的真功夫。
黃庭堅(jiān)把潞公的書法與蘇靈芝并論,應(yīng)該是很客觀的。
可潞公不愿意。潞公說:“蘇靈芝那叫書法?叫墨豬還差不多!”
黃庭堅(jiān)討了個沒趣,默然而退。
文潞公為何當(dāng)眾辦黃庭堅(jiān)的難看,其動機(jī)已經(jīng)無法查考了。我們只能推測說,文潞公不喜歡別人拿他的書法和蘇靈芝之流相比較。
有關(guān)對文潞公書法的評價,除黃庭堅(jiān)外,南宋的詩人樓鑰算一個,他在他的著作《攻娩先生文集》中這樣說:“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币粋€“畏”字,讓人很是費(fèi)解。書法作品本身有什么讓人可害怕的呢?私下想一想,明白了,樓鑰有論書兼論其人的意思。
石蒼舒經(jīng)歷了一件事,倒是能給若干年后樓鑰的這一理論作一注腳。一天,文潞公來醉墨堂,恰巧蘇軾和石蒼舒正在賞玩《雁塔圣教序》墨跡。文潞公一見,大呼:“今天真要大飽眼福了!”他把褚河南的墨跡拿在手里,愛玩不已,再也不舍得放下了。
臨別,文潞公懇請說:“借閱墨寶二日,找高手臨摹一本,也好時時雅賞?!?/p>
石蒼舒竟無言以對。
過幾天,石蒼舒接到文潞公的邀請,要他去參加一個酒宴。等他到達(dá)地點(diǎn)的時候,看見已經(jīng)有很多人聚集在那里,多為文潞公的僚屬,還有長安的地方官員和文人雅士。石蒼舒走進(jìn)去,除文潞公朝他微笑一下,其他竟無一個人與他打招呼。
等大家都坐定,文潞公讓人呈上兩楨法帖,一為《雁塔圣教序》真跡,一為它的臨本。文潞公讓大家朝前靠靠,指著真跡和臨本,說:“今天請諸位來,就是讓你們鑒別一下這兩本法帖哪一本是真的。”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又去看那兩本法帖,一起指著《雁塔圣教序》的臨本,喊:“這一本是真跡無疑!”
石蒼舒吃驚地看著大家,他眼前晃動著無數(shù)張圓圓的嘴巴,自始至終,他呆呆地站在一旁,沒能插上一句話。酒宴結(jié)束時,文潞公笑著問他:“蒼舒有何感想?”
他苦苦一笑,說:“蒼舒今天才知道窮書生的孤寒啊?!?/p>
回到醉墨堂,一連幾天,石蒼舒的思緒都無法從那場酒宴上收回來,人們?yōu)槭裁炊家讣贋檎婺??后來他想通了,這些人或者有求于文潞公,或者攝于文潞公的權(quán)勢,他們心理上對文潞公有著一種畏懼。
或者說,是文潞公這個人叫他們害怕。
在文潞公身上,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
文潞公和狄青是同鄉(xiāng)。狄青在定州做行營副總管時,文潞公曾派門客找他辦過事,結(jié)果沒能令文潞公滿意,算是得罪了文潞公。文潞公便記在了心里,底下發(fā)狠話道:“走著瞧吧,讓你有好果子吃!”
狄青因戰(zhàn)功顯赫來京城做了樞密使后,就大加犒賞士卒。士卒們得了衣物糧食,銅錢布帛,走在大街上,見人就炫耀說:“狄家爺爺賞給的?!?/p>
文潞公聽說了這件事,就去見宋仁宗。仁宗坐不住了。士卒眼里只有狄青,沒有朝廷,太可怕了!文潞公趁機(jī)進(jìn)言說:“先把狄青的樞密使職務(wù)撤掉,再把他攆出京城算了?!?/p>
仁宗又躊躇起來,狄青對趙家有大功勞?。?/p>
第二天,仁宗召見狄青,委婉地告訴他,朝廷有想讓他離開京城。去出任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意思。
狄青感到很突然。狄青說:“陛下,臣近日無功,卻突然被授予兩鎮(zhèn)節(jié)度使;也沒有什么過錯,卻憑空要被趕出京城,臣不明白什么意思?!?/p>
仁宗沉思良久,沒有再說什么。
隔一日,文潞公再來見仁宗,問起狄青的事。仁宗說:“這兩天我前后想了很多有關(guān)狄青的事,總覺得他是一個忠臣?!?/p>
文潞公冷笑,說:“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是下面士卒逼他黃袍加身,才致使有陳橋之變??!”
這一下子戳住了宋仁宗的痛處,他默然無語了。
自仁宗召見后,狄青心下一直惴惴不安,他就來找文潞公問個究竟,問一下這個宰相同鄉(xiāng)前兩天仁宗想讓他外出任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到底船彎在哪里。文潞公緊緊盯著狄青的眼睛,帶著很親近的神色說:“沒有別的原因,是朝廷懷疑你了。”
狄青不解,問:“懷疑我什么?”
文潞公放低了聲音,說:“怕你再來一次黃袍加身?!?/p>
就是這一句話擊垮了狄青,他滿臉的驚慌恐怖,醉了一般接連倒退,險些被門檻絆跌在地上。
不久,狄青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hù)國軍節(jié)使一長溜的頭銜出任陳州。
文潞公沒有放過他。狄青在陳州任上,文潞公每個月兩次不定時派中使去所謂的撫問他。每當(dāng)聽說中使要來陳州了,狄青都是惶恐焦躁,驚疑終日。次年,狄青病死在陳州。
后來的史書上說,狄青的死,都是文潞公的計(jì)謀。這樣的人,夠陰狠的了,有誰與他處事不感到可怕呢?回過頭再來讀樓鑰的“使人望而畏之”一語,也就不難理解了。
選自《小小說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