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友芹
?
外語教育與學生的“世界人”價值取向研究
袁友芹
(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天津 300384)
從近兩年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負面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認為高等教育應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yǎng),外語教育的責任應為培養(yǎng)“世界人”發(fā)揮導向作用。抓住語言文學傳遞真、善、美的特性,通過世界文化引領、思想內涵滲透、現(xiàn)代人格轉換、即求異價值觀取向的形成,關注青年學生“成人”成長,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全能“世界人”的發(fā)展,為推動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培養(yǎng)世界性人才。
外語教育;學生發(fā)展;世界人;求異價值觀
當下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已接近世界水平,但精神文明卻沒有得到同步提高,公民的素養(yǎng)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公民道德修養(yǎng)缺失。如:我國河北三鹿集團的毒牛奶事件、佛山小悅悅事件、上海轉基因毒饅頭等事件。據(jù)搜狐網(wǎng)報道:在國外景區(qū)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出現(xiàn)了用簡體中文書寫的文明提示:“請保持安靜”、“請便后沖水”、“請不要亂丟雜物”等等。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實質上是國民道德修養(yǎng)缺失的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名揚天下,但由于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一些人出現(xiàn)了自身價值觀、道德觀的國際不適應性。外語教育的主旨是外國語言文學的教育,其肩負的是世界性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著名語言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存在的家園”[1],人就在語言中,不可能離開語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語言之中,人也只有在語言的引導下,理解自我和世界。語言預先規(guī)定了視野,引導著人類的眼光,語言對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須臾不可或離的家園。學語言,說語言,實際上是在說“心”,說“思想”,是一種“涉身”的認知過程。因此,外語教育應借助語言的這一哲學力量,抓住大學生個體在其身心發(fā)展、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在完成知識教育、能力教育的同時,引領青春成長教育的世界規(guī)范才是根本所在。伴隨著世界生態(tài)文明的到來,高等外語教育應克服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傳授模式的羈絆,順應世界潮流發(fā)展的新要求,不僅培育大學生成才,更應培育其成人,進而成為“世界人”。
從遠古至今,語言文字具有記錄、傳播思想的重要功能,開拓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疆域。語言文學是把人類思想情感、生活升華,通過文字再創(chuàng)造的呈現(xiàn)出來,極大的開發(fā)了人類思想空間、給人類思想以啟迪。在世界文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外國語言文學形成了它特有風格和內涵,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功能無外乎是人的“真”、“善”、“美”的沐浴,從而提高人的“世界人學”修養(yǎng)。
2.1 “真”的靈魂傳遞
外國語言文學學習和考試文本大都以描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背景,不管是客觀的人,還是自然的物,其主題都是對“真”的陳述。文學的故事描述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通過文學作品反映出來的生活“真”,既有客觀的“真”。又有內在的“真”。語言文學對事物或人物的描寫多滲透著對心理的描寫,不管心理是對還是錯,是否符合邏輯,作者都真實表述出來。這就是語言文學人物的內在的“真”和思想的“真”。因此,外語教育通過傳遞“真”的靈魂,來感悟或感動學習者。
2.2 “善愛”的倡導
善和惡是人后天養(yǎng)成的品質,而語言文學用直觀陳述把它表現(xiàn)出來。不管是文字描述,還是文學作品,其描寫都離不開友善,時有以善頌善,以善言善。如著名美國黑人領袖 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的 “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以心靈震撼之吶喊,喚醒人們對平等、友善仁愛的呼喚,傳播的是世界人和社會人的大愛,把對“愛”或“善”的祈求發(fā)揮到極致。語言文學作品時而以“惡”襯“善”,通過對“惡”的丑化、批判,倡導人性應為“善”。真實的倡導人性為善的文學作品,一定會傳遞正能量,感悟心靈。
2.3 對“美韻”的追求
外國語言,例如英語,首先從韻律學上說,有語音語調的升降,意群的停歇,讀起來朗朗上口,吟詩如節(jié)拍,朗文如歌唱,滲透著音樂的節(jié)奏之美,聲學之美,使英語愛好者有享受之感。另外,語言文學在形式和本質上也追求美。語言形式上,不管是整行句還是松散句,都追求詩的美。如修辭格的押頭韻,“as busy as a bee”,使語言鏗鏘有力,充滿活力之美。修辭性演講,像漢語的散文一樣,雖形式散亂,但韻律猶存。語言文學主旨最終都是在追求著美,文學主題不管是悲傷還是喜悅,主題都是美的,即使結果是悲劇,例如,莎士比亞的悲劇《Hamlet》(哈姆雷特)傳遞的主題是悲壯之美?!懊馈?,是文學永遠的訴求,文學既是“美”,“美”既是文學。
2.4 對修養(yǎng)的提升
人的修養(yǎng)和氣質不會與生俱來,是后天受家庭、社會和教育的長期影響而成。其表現(xiàn)形式各有不同,有的人高傲,有的人謙卑,有的行善,有的惡勞等等,這就說明了修養(yǎng)有質的不同。人的優(yōu)秀品質的變化是一個長期的環(huán)境和教育“沐浴”過程,特別是童年和青春期的修養(yǎng)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總體上,修養(yǎng)教育都有一個質的規(guī)約,那就是長期的真、善、美的滋養(yǎng)和熏陶。這正是外國語言文學的追求所在。語言教育的追求,客觀上對人的修養(yǎng)本質起著誘導作用,毫無疑問,外國語言文學對世界文明、禮儀和修養(yǎng)標準的有傳遞作用,加上對作品的溫習、復習、吟誦,修養(yǎng)自然形成。
第一,外國語言文學心理“鏡向”作用。人的修養(yǎng)各有千秋,有好有壞。絕大部分外國文學倡導好的風氣,大量的篇幅贊美英雄,歌頌歷史,唾棄人性的陰靄。人都有對美的追求心理,對于自己喜歡的英雄,有追求模仿做“那樣”的人的心理取向,對于好的一面追求,可以使其更加堅固融入骨子里,對于壞的一面,則能細致的對照英雄這面“鏡子”而不斷修正。語言文學,總是感之以理,動之以情,主題都是能夠引起人的共鳴為主,如愛情、家庭、生活哲理等,讀者閱讀后,文本中的人物好像就是自己,有時會潸然淚下。這就是語言文學的內在力量,對人有強大的感染力,總會讓人陷入思考之中,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對情對理的思考,就是對自己心靈、世界觀、價值觀的“拋光”,好的修養(yǎng)會慢慢造就。大學生有火一般的追“星”熱情,抓住這一時機多進行世界歷史成功人物教育,語言文學關懷,對“世界人”的修養(yǎng)形成有決定性作用。
第二,外國語言文學的“引領”作用。大學外語教育,已經(jīng)是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不僅僅是語言翻譯、視聽說規(guī)則的學習,還有國外歷史名人、名家作品的分析和欣賞。其描寫不管或真或虛擬都是高于生活,都是英美等國家人文地理、治國愛國方略、各種世界法、倫理道德等真實寫照文本。人后天修養(yǎng)的“思”和“為”,需要一定真實范式的引領,而外國語言文學故事則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領功能。模仿可以是現(xiàn)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人世間社會真實的行為引領,因人無圣賢,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而人對真人真事的模仿,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偏差,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上也會有異化。外國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是世界長達三千多年的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世人修養(yǎng)形態(tài)的客觀沉淀,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樂園,只要進入到語言文學世界,人的心靈就會被其所有美好的東西所沐浴。對于青年學生的修養(yǎng),起著巨大的作用。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必須正視外國語言文學對青年學生世界公民的修養(yǎng)作用。青年學子置身于世界語言文學之修煉之中,按世界標準“修”,按社會所需“養(yǎng)”[2]。因此,大學外語教育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把知識的傳授與修養(yǎng)的錘煉并進,使青年從大學時期起就按世界性禮儀規(guī)范做事,錘煉自己的修養(yǎng),美化自己的心靈。使大學外語教育與青年學生的成長有機的起來,這樣,輸送的人才才能跟上世界經(jīng)濟進步的要求。
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的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際上就是人的建設。人的建設在教育,高等外語教育的育人功能關鍵應放在人的求異價值觀取向上。
中西方文化由于歷史原因,在家庭、社會、國家等方面認識不同,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是以群體為本位的整體主義,群體本位注重人的職責與義務。而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個人主義,注重人的自由和權利,求異思想重[3]。但長期的中國整體文化意識和應試教育,確實造成了我國青年人求異性思維弱。沒求異就沒有創(chuàng)新,不求異就沒有主動性,長期以往會使人有依賴性和惰性,“社會人”無創(chuàng)新意識和主動意識對社會發(fā)展非常不利。
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人”的積極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社會發(fā)展的象征主要是人的思想精神和素質的提升,社會進步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即使國家經(jīng)濟、國防達到較高水平,仍不能認為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只有人的心理、思想及行為跟上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現(xiàn)代化。正如英格爾斯(美國社會學家)所說:“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xiàn)代心理基礎,如果執(zhí)行和運用著這些現(xiàn)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jīng)歷一個向現(xiàn)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fā)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xiàn)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tǒng)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4]。而一個人要想成為現(xiàn)代化的或世界化的人,首先要具有世界公民文化內涵。由于文化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長期性,素質培養(yǎng)應該從青年抓起,從高等教育抓起,特別要重視利用外語教育的世界文化影響性。
3.1 外語教育的世界觀維度
“大學之道”最高境界應該是哺育人類精神情懷,是對人的一種社會改造。外語教育的功能除了教授西方語言外,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多的是通過語言引領文化傳播和影響,促進青年世界觀的形成??茖W教育之父赫爾巴特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4]。這一論述,正是強調了教學的影響在于情感和世界觀維度的內在影響性。這一觀點與我國素質教育取向高度一致。
外語教師大多都系統(tǒng)地接受過西方語言與文化的熏陶,教學又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師者,授業(yè)解惑者”,“業(yè)”即為敬業(yè),“業(yè)精于勤”的學者風范,會引領青年人生觀、世界觀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對優(yōu)化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態(tài)度、意志、修養(yǎng)具有導向作用。
人的世界觀的形成是系統(tǒng)的錘煉過程,也是教育的規(guī)律性所在。外語教育活動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的干預、關懷、策略性培育上。首先,積極態(tài)度干預。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驗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發(fā)展過程進行積極干預的活動。有力的干預催生了優(yōu)化的教育,教育會為有利的干預提供滿意的反饋。其次,善意幫助為本??鬃诱f“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教學活動只有在善意的幫助中進行,授之以理,曉之以情,表現(xiàn)為一種人文、智慧、適切的關懷才能打動學生心靈,使學生在信服中吸收著教育的營養(yǎng)。第三,干預策略性。青年學生心理成長的復雜性決定了人文關懷干預的策略性,首先從積極的人生理念引導,如“make a difference”(讓世界因我而不同),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推崇的人生哲學態(tài)度[5]。然后在各種教學活動設置和操作上應注重以團隊式,或小組式為主的操作式活動,通過“做”來習得知識,鍛煉情操。著名治學哲理:“聽”,很快忘掉;“看”,很快知曉。“做”,習得記牢。外語教學活動的設計只有遵循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系統(tǒng)化地進行人文關懷和策略性干預,才會使學習者身心得到錘煉、才干得以夯實、境界得到提高、靈魂得到升華,最終促進世界公民取向觀念得以形成。
3.2 外語教育引導價值共識
隨著我國世界經(jīng)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國人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對內要構建和諧社會,對外要與世界求同發(fā)展,就只能以一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求同存異、合而不同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從哲學價值論的層面看,要構建一個和諧的世界,就必須使世人形成廣泛的價值共識,即在普遍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外,必須承認世界成員在具體價值觀上的差異,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群體、不同個人在世界秩序范圍內的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如果說對核心價值觀認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根本保障, 那么,合而不同,價值認異則是中國融入世界之林的必要素質。
外語教育的價值共識引導性功能,一直沒被重視。但隨著社會的世界開放性程度的增強,逐漸凸顯外語教育在信息先導、語言習得、思辨性等方面具有巨大價值共識引導作用。
第一,信息前瞻性價值。在英語還沒成為我國官方語言的背景下,任何文件都得翻譯成中文方能釋讀,這就存在國際信息非即時性。(1)外語教育具有從人文歷史、科技機理、藝術經(jīng)典等方面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養(yǎng)的前瞻性價值。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快速撲捉、掌握信息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素質,其本質就是語言能力。(2)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經(jīng)歷過關門度日、閉關自守、不強大就挨打的歷史,時刻警示社會的建設者們努力掌握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技能——外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世界文明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英語屬于世界通用語言,它必然會按照適當?shù)倪壿嬳樞驅ξ鞣降奈幕茖W藝術的概貌加以記錄。(3)學好外語是國人直接學習掌握西方技術、了解西方思想、欣賞西方文化藝術的前提,是提高青年學生全球性信息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足夠的外語知識和能力,才能閱讀外國原版教材和第一手資料,而不是等待翻譯成為中文的二手教材和文獻。(4)外語學習者通過與原版西方文獻的零距離接觸,為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術、文化、民主、法制、競爭和全球意識等提供了方便,提高了青年獲取最前沿科技信息的素養(yǎng),這是現(xiàn)代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社會信息國際化的法寶。
第二,建構性價值。外語教育又稱為第二語言教育,劍橋大學的教材又把外語學習稱為第二外語習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國內外逐漸流行,該理論認為人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建構,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對外來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理解。這一理論對從前的外語教育教學方法,產生了顛覆性的革命,教師、學生、環(huán)境三個維度,創(chuàng)設活動,共同仿真交際,習得新知識和新思想?;顒拥膭?chuàng)設以符合學生興趣為基礎,在這樣的興趣活動中,學生身心首先獲得愉悅,在愉悅中完成語言知識、技能的選擇性建構,內在吸收同化過程中在對學習者的意志和身心方面磨練的同時,團隊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等西方人優(yōu)秀品質自然而然得到建構,這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建構性教育價值。
第三,思辨性價值。思辨性是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重要素質。根據(jù)筆者多年的課堂教學的總體感受,認為中國外語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有問不答,有問羞答,即使回答,也言中無物、邏輯不清,有時答非所問。這可能是多年應試教育造成的學生“思辨缺席”[6]。但語言的學習,就要求學習者首先要敢于張嘴,進而思想表達,特別是用外語表達邏輯性較強的問題,這是對外語教育培育的巨大挑戰(zhàn)。然而,這正是外語教育應該解決的問題,不僅促使學習者講話,還得具有邏輯性、表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對信息有一定的篩選能力,也就是外語的思辨性。
外語教學特點正是關懷學生用話語表達思想的過程,是在語言的規(guī)范與糾錯之間、母語與外語差異與統(tǒng)一之間、心靈封閉性與開放性之間、語言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反復能動、交錯互動過程。這種能動性對培養(yǎng)學習者的思辨習慣,增強其思維的應變性、全面性、邏輯性、及語言的地道性等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價值。
大學外語教育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高級階段,學習者已具備感悟語言、欣賞語言、創(chuàng)造性組織語言活動的素質。同時,語言本身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封閉的系統(tǒng)。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際交流的廣泛推進,一些即時的科技文本,如G20會議,APEC高峰論壇等新潮流,會把相關的全新的表達式和外國文化逐漸滲透到英語作為通用語的語言系統(tǒng)中。這就為學習者感悟語言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了機會。
另外,現(xiàn)代外語教育還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平衡,多年來,中國外語教與學的工具性動機非常明顯。據(jù)統(tǒng)計,僅是為了畢業(yè)獲得畢業(yè)證、應試、求職而學習英語的大學生占了總數(shù)的80%以上。可現(xiàn)代世界,只會技能,不會對外溝通,不懂外交禮儀,沒有在雙贏水平上達成共識的思辨素質,也是外語教育的敗筆。
中介理論認為,中介的多樣性決定了不同社會認識融合歸并途徑的多樣性。語言作為重要的中介之一,除了具有溝通理解功能之外,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即產生具體、將主觀經(jīng)驗客觀化的功能,語言的被理解和轉換是達成價值共識的基礎[7]。實際上,價值共識達成,既是具體文化累積過程, 又是文化轉化存在的過程。
高等外語教育像一艘大船,載譽著豐富的世界思想文化。本文首先從語言哲學角度綜述語言是人或學習者存在的家園,旨在說明外語教育通過文學的“潤”,產生對學習者求異價值觀的誘導。之后,論述了外語教育,特別是文學“真善美”熏陶會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起引導作用。最后從文學與世界觀形成角度,進一步闡述了外語教育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信息再造、共識引導、意識構建等方面的影響。綜上所述,高等外語教育只有注重學生的“世界人學”內涵教育和世界大同教育,才能充分發(fā)揮外語教育的導向作用,把握育人的根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世界性合格人才。
[1]蜜三刀. 海德格爾的話:語言是存在之家. [2011-06-25]. https://www.douban.com/note/158120932.
[2] 李少彬. 淺析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yǎng)[J]. 大觀周刊,2011(18):251.
[3] Ernest Boyer. From Competence to Commitment[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英?格?爾?斯. 關?于?現(xiàn)?代?性?的?問?題[J/OL]. [2010-11-03].http: // wenku.baidu.com/view/bbb3847302768 e9951e7 38bb. html.
[5] 黃曉玲. 大學英語的教育性價值解析[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5(6):127.
[6] 李開復. 世界因你而不同[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 黃源深. 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 外語界,2010(1):11-16.
責任編輯:宗淑萍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Citizen” Orientation
YUAN You-q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much thinking caused by some negative phenomena appearing in the society for the past two years. These phenomena might have associated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happe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specially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s “world citizen” rather than training tool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language social competence is to borrow language to transmit features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of human being by the world culture guidance,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side of student thoughts, caring modern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namely the generation of difference-orientated value in persons education. Only by focusing on the student adult-shaping process, can we truly achieve students’ all-round “world citiz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one belt, one road”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society into the world.
foreign language test; student development; world citizen; difference- orientated value
1008-5394(2017)01-0108-05
H319
B
2015-11-26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我國英語能力測試等級量表研制”(DIA140304);天津農學院高校教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引導發(fā)展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雙師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外語師資團隊建設研究”(20170208)
袁友芹(1961-),女,內蒙古赤峰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育及測試,應用語言學。E-mail:cfx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