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摘要:第一、二次英日同盟簽訂帶來的一系列益處讓日本迅速壯大,逐漸引起了英美的忌憚,日美矛盾逐漸激化。日本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由于自身的勢力還不足以獨當一面,于是他選擇繼續(xù)與英國結盟來尋求庇佑。1911年英日簽訂了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但是這次簽訂的條約與前兩次比起來已經(jīng)失去了實質的約束力,英日兩國貌合神離。
關鍵詞:日本;英國;美國;第三次英日同盟
中圖分類號:D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59-02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愈演愈烈并延伸至遠東地區(qū),尤以滿洲和朝鮮為焦點。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后迅速發(fā)展,逐漸躋身于帝國主義的世界,欲利用地理的優(yōu)勢占領遠東稱霸世界。1902年,英日簽訂了第一次《英日同盟》條約。日本依恃該同盟挑起對俄戰(zhàn)爭,并在英國的支持下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1905年,英日簽訂第二次《英日同盟》條約,同年,日本在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的提議下與俄國和解,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達到了將俄國勢力驅逐出朝鮮的目的。
一、日益激化的日美矛盾
第一、二次英日同盟的簽訂和日本在日俄戰(zhàn)爭中的勝利,讓日本更加肆無忌憚的侵略滿洲和朝鮮,它日益囂張的面孔逐漸引起了英美的不滿。1906年3月,英美再次對日本陸軍想在滿洲實行軍事壟斷一事表示抗議,美國的西部某些地區(qū)更是發(fā)生了排斥日本移民的事件并在加尼福尼亞州以法案的形式確立下來1。10月11日,美國舊金山教育局發(fā)布禁止日本學生與白人同校的決議。1907年,聯(lián)邦議會批準了加尼福尼亞州的移民法案,但是廢除了舊金山教育局的決議,即便如此日美關系還是急劇冷卻下來。為了利用日本保障菲律賓的安全,西奧多·羅斯??偨y(tǒng)派陸軍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前往日本進行友好交談。塔夫脫與日本的領導層一一舉行會談之后堅信,美國與日本關系僵化后只能百害而無一利,日本方面也盡量避免與美國正面交鋒。這個時候的美日雙方都在努力的維持彼此的友好關系,但是利益的沖突注定了不能和平相處下去。1908年,塔夫脫成功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同年,日本也成立了第二屆桂內閣,致力于推行攫取滿洲權利的政策,因此招致各國的不滿,尤其是美國。美國曾經(jīng)試圖頒布滿洲鐵路中立化法案來改變日俄在滿洲的優(yōu)勢地位,但是只有德國表示支持,最終不了了之,然而這個法案的提出卻讓日俄之間越來越接近。元老伊藤在這個法案提出之后不禁思考了日本現(xiàn)在對滿洲的政策是否會激怒俄國從而使它向美國靠近,這種局面是日本萬萬不希望看到的,于是日本考慮與俄國聯(lián)合起來在遠東對抗美國。日美關系也由此走上了冰點,美國開始想盡一切方式干涉日本的行動。
到了1910年,美國逐漸意識到日本在遠東肆意擴張的根本原因是英國對它的大力支持,只要破壞英日之間的聯(lián)盟就可以讓日本收斂。但是日本此時已經(jīng)與俄國達成妥協(xié)與聯(lián)合,美國在其中尚無立足之地,所以只能在英國方面入手。恰巧在歐洲大陸上,隨著德國的不斷強大,英國與它的矛盾越來越深。美國正是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在8月份,塔夫脫總統(tǒng)向英國提出簽訂英美仲裁協(xié)定以保護彼此的利益不受突發(fā)狀況的干擾,英國為了以后對抗德國時能有個強有力的后援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但是這個仲裁協(xié)定一旦簽訂,英國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一方面與日本還保持著協(xié)約,一方面又與美國簽訂了協(xié)定,而日美現(xiàn)在的關系十分僵硬。于是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在9月份向駐英公使加藤高明提出兩種方案,一是第二次英日同盟到期時修改條約,二是日本加入英美之間的仲裁協(xié)定。日本拒絕加入仲裁協(xié)定,主動提出了修約的要求。
二、日本在修約問題上的考量
首先,日俄戰(zhàn)爭使得日本成為唯一一個不是白人人種的強國,它的勝利勢必會引起有色人種采取這種方式來對抗白色人種從而產(chǎn)生種族之間的沖突。日本被認可為強國的同時也越來越感覺缺乏安全和失去前進方向,這樣的負面情緒也在一點一點的讓日本感到坐立不安,就像伊藤于1907年所說的那樣,日本從來沒像現(xiàn)在一樣在世界上孤立無援2。對于日本向滿洲的擴張,美國極力反對并向日本發(fā)難,同時加尼福尼亞州的反移民運動在情感上深深的傷害了日本,而昔日盟友英國在這件事上也站在美國一邊。在亞洲,中國和朝鮮及其他亞洲國家對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不滿情緒也在不斷高漲,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亞洲國家效仿西方欺凌同伴,于是在1908年中國發(fā)生了一場全面抵制日貨的運動,1909年伊藤被朝鮮民族主義者暗殺等等,種種事件表明日本在亞洲也不受歡迎。日本為了不讓自己再次陷入“三國干涉還遼”時的孤立局面,還是決定主動提出與英國續(xù)約。
其次,日本作為剛剛興起的國家,需要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充當保護者以削弱其他帝國主義在遠東的利益,英國做這個保護者已經(jīng)近10年了,雙方更容易達成共識。而且日本現(xiàn)在雖上升為強國,但它的力量仍不足以與其他強國抗衡,它需要英國的支持,特別是財政上的援助,以抵制美國的金元外交在遠東滲透,英日同盟的存在對美國來說始終是一個卡在喉嚨的魚刺,還有可能離間英美之間的關系,一舉兩得。英日結盟期間是日本最美好的時代,“在沒有空軍的那個年代里,英國與日本這兩大海洋強國的結盟,不僅百分之百守護了日本的安全,也十足掌握著世界七大海洋的航線與資源?!?這說明日本在當時的處境中再次選擇與英國續(xù)約無疑是明智的。
最后,雖然在英國的壓力和現(xiàn)實利益的驅使下,日俄于1907年達成妥協(xié)與聯(lián)盟,但是日本一旦失去英國這個靠山,俄國的態(tài)度便不可預料。只有英日同盟一直存在,俄國的復仇念頭才會被壓制住。而且隨著1907年英俄協(xié)約和日俄協(xié)約的簽訂,英日都與俄國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關系,那么英日同盟當初為了共同抵制俄國而存在的意義就消失了,日本十分害怕英國于1915年提出終止同盟的要求,于是自己主動提出續(xù)約。
三、第三次英日同盟的內容及意義
1911年4月5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修訂英日同盟,從現(xiàn)有的條約款項中做出兩項修改:一是刪除有關日俄戰(zhàn)爭和朝鮮的規(guī)定,二是修改條約的適用范圍,規(guī)定不再適用于已簽訂一般仲裁條約的國家4。此后,雙方就這兩項進行了協(xié)商。7月13日,駐英公使加藤高明與外交大臣格雷簽訂了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協(xié)約條款大致如下5:
前文 該條約的簽訂是為了維持東亞和印度地區(qū)的和平,保全中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及在華實行機會均等,保護東亞和印度的領土權和利益。
第二條 締約國一方如果無故遭受攻擊,為了防護上述利益而開戰(zhàn)時,則不論戰(zhàn)爭發(fā)生在何時何地,另一締約國都應援助其同盟,協(xié)同作戰(zhàn)且不單獨媾和。
第三條 英國對關于印度國境安全的一切事項有特殊利益,日本承認英國為保衛(wèi)印度屬地在上述國境附近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權利。日本對自己關于國境安全的一切事項有特殊利益,英國承認日本為保護領土在上述國境附近有采取必要措施的權利。
第四條 締約國雙方不得不經(jīng)彼此協(xié)商而與他國制定有損上述利益的條約。
第五條 本條約不適用于以下情況:甲方與第三國簽訂了一般仲裁條約而乙方與該第三國交戰(zhàn)時。但是如果有數(shù)國援助第三國時,則不受限制。
第六條 兩締約國之間的援助條件和方法應該由雙方的海陸軍當局決定,同時對所有兩國利害有關的問題應該自由協(xié)商。
第三次《英日同盟條約》相比第二次去掉了關于朝鮮的內容,實則是英國正式承認朝鮮被日本吞并的事實。第五條條約免除了英國在美國和日本發(fā)生戰(zhàn)爭沖突時的參戰(zhàn)義務,英國看似可以在與美國合作的同時又與日本聯(lián)手稱霸海洋,然而這個時期的英日兩國已經(jīng)漸行漸遠。日美之間矛盾的不斷升級造成了日本一旦涉及到美國問題就向俄國靠攏的現(xiàn)象,日俄之間也因此變的密切起來。這次修訂英日同盟時,小村外相曾把英日同盟看作是“帝國外交的真髓”,但是唯有在日美關系上,它已失去了“真髓”的實質6。
參考文獻: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日]井上清、鈴木正四.日本近代史[M].楊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3][日]岡崎久彥.日本外交史話[M].章澤儀譯.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9.
[4][日]鹿島守之助.日本外交史(第九巻)第三回日英同盟とその時代[M].鹿島研究所出版社,1973.
[5][美]馬里烏斯·B·詹森主編.劍橋日本史(第五卷):19世紀[M].王翔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6]林德明.日本近代史[M].臺北:三民書局,2004.
注釋: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54.
2.[美]馬里烏斯·B.詹森主編.劍橋日本史(第五卷):19世紀[M].王翔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710.
3.[日]岡崎久彥.日本外交史話[M].章澤儀譯,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9:138.
4.[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63.
5.[日]鹿島守之助『日本外交史(第九巻)第三回日英同盟とその時代』,鹿島研究所出版社,1973:22—24.
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M].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63—364.
作者簡介:趙明敏(1994—),女,漢族,籍貫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社會學院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