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桔平 周麗穎
摘 要 政治參與是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方式,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基層民眾人口眾多,研究基層民眾政治參與有利于改善民眾與政府關系,促進民主政治發(fā)展和政治現代化進程。我國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現狀主要表現為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并存、組織形式多樣、參與程度參差不齊。其中存在的問題有基層民眾政治參與認知與效能感不足,民眾與政府人員關系不甚和諧,參與制度創(chuàng)新不足、機制改革緩慢。要優(yōu)化基層民眾政治參與,應加強教育建設和普法宣傳,營造基層政治參與文化,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民主基層政治制度,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關鍵詞 基層民眾 政治參與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69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闭螀⑴c現已成為一個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我國基層民眾人口眾多的情況下,基層民眾的政治參與更引人關注。
1 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現狀
現代社會人人都與政治有關聯,小到家中用水用電,大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我們有形無形中都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政治參與正是我們維護和實現自身權利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現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概括:
1.1 政治參與方式: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并存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基層民眾可以通過參與農村居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基層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投票進行政治參與。作為現存制度框架內實現政治參與的方式,基層民眾會愿意選擇這種方式,但由于有效性有待商榷,基層民眾們往往還會選取其他途徑,即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當前比較普遍的有信訪、上訪、電話等方式。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網絡、報紙等大眾傳媒興起。由于這些平臺不僅能及時傳播信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不少基層民眾逐漸選擇這些方式。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電視節(jié)目,如焦點訪談;還有微博這一自媒體。
1.2 政治參與載體:組織形式多樣化
基層民眾個人力量有限,他們可以通過一些載體進行政治參與,即加入一些有話語權、能夠影響政府運行與決策的組織。過去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組織較為單一,現在組織形式則呈現多樣化。目前,較為普遍的組織分類是分為政府組織、營利組織、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在政府組織方面,基層民眾可以通過基層人民代表大會、農村居民委員會和城市居民委員會進行政治參與,或者通過考取公務員等方式進入政府體制;在營利組織方面,基層民眾則主要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在一些政府項目中投標或者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政策以擴大影響力進行政治參與;在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方面,基層民眾則通過參加紅十字會、婦聯等組織的捐款、倡議等進行政治參與。
1.3 政治參與程度:參差不齊
由于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基層民眾進行政治參與的程度也有差異。一般說來,經濟條件較好、文化水平較高的民眾政治參與程度較深;而經濟條件較差、文化水平不高的民眾政治參與的程度較淺。另外,對不同領域的政治決策的參與程度也不同,在與民眾自身利益相關性較大的領域,如教育、土地政策等方面民眾的參與程度要深一些;而在法律修訂、制度變更等方面民眾的參與程度要淺一些。尤其是在當前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下,政治參與的程度在城鎮(zhèn)與農村之間的差異尤為明顯,農村居民比城鎮(zhèn)居民信息獲取速度慢,當政府決策或政策已經確定并開始實施之后,農村居民可能才知道。
2 基層民眾政治參與中存在的問題
2.1 基層民眾的政治參與認知不足
盡管近年來部分民眾已經知道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大多數基層民眾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還存在許多不足。許多基層民眾知道自己有維護自己利益的權利,卻不知道自己也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義務。在缺乏正確的政治參與認知的情況下,基層民眾的政治參與都還是“執(zhí)行性”參與,突出了“自利性”而喪失了“公共性”,缺乏積極樂觀的政治參與意識,認為自己只要接受決策就好,與自己利益無關的政策決策不需要關心。
2.2 基層民眾政治效能感不足
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對自己參與政治影響大小的主觀判斷,如果政治效能感高,公民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政治參與以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反之,公民則可能對政治參與漠不關心或走形式。目前,我國基層民眾普遍存在著政治參與效能感低的問題。許多民眾認為政治是政府的事,即使自己參與進去,進行投票也無法影響政府決策,那么不如參與到其他一些自己能影響的事情當中去,這就使得我國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缺乏動力,使得政治參與顯示形式主義。
2.3 民眾與政府人員關系不甚和諧
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不僅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現實生活中的官僚主義作風和濫用職權等現象極易破壞民眾對政府的印象以及期望,尤其是部分政府官員以權謀私、仗勢欺人,致使民眾與政府人員關系不甚和諧,使得許多民眾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tài),因此沖淡了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2.4 參與制度創(chuàng)新不足,機制改革緩慢
沒有完善的參與制度和機制就無法實現高水平的基層政治參與。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政治不穩(wěn)定性的最主要原因是政治參與和政治組織化、制度化不協(xié)調。因此,要保持政治穩(wěn)定,就必須要有合適的制度保障,要提高政治制度的凝聚力。我國已建立了許多有利于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制度和機制,但隨著時間推移與當下的政治參與環(huán)境逐漸出現了不適應,亟需創(chuàng)新與改革。尤其是在政府信息、決策和執(zhí)行方面的封閉性需要制度突破。
3 優(yōu)化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對策
3.1 加強教育建設和普法宣傳
教育是國之根本。首先,完善各層次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從基礎上提高基層民眾文化知識和政治素養(yǎng),盡可能減少文化素質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其次,加強法律知識宣傳力度,加深基層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理解。再次,適時、逐步進行教育改革以提升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能力,不僅要平衡各地區(qū)教育水平還要提高全國教育質量?;鶎用癖娬螀⑴c能力關系到基層民主的發(fā)展和質量,對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部分糟粕思想仍或淺或深地影響著人們,導致民眾主體地位被削弱,如服從觀念和官本位思想,這使得政治參與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落到實處。
3.2 營造基層政治參與文化
民眾文化是民眾參與之母。我國具有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專制主義政治文化,因此,營造有利于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民眾文化顯得更為重要。當前,傳統(tǒng)的官場文化中的糟粕如“貢文化”、“關系文化”等仍大量存在于我國政府機構之中,從而出現了不少“尋租”現象,它們與民眾文化是根本對立的。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培育基層民眾對政治權力、政治權利的理性認識,實現從官權至上思維到民主參與思維的轉變。同時,加強基層民眾對政治制度和規(guī)則的的認同和遵循,提高制度化參與,為基層民眾政治參與以及民主政治建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培育基層民眾的民主精神,讓他們認識到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以及與自身關系的緊密性,并用這種民主意識來引導自身行為,使其成為一種價值取向。在這個過程中,基層民眾將逐漸塑造獨立的政治人格,進行積極的政治社會化,從而使得被動的政治文化氛圍向積極主動的政治文化氛圍轉變。
3.3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民主基層政治制度
制度是關鍵。促進基層民眾有序政治參與,就必須有系統(tǒng)完善的制度體系。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所謂制度,是指穩(wěn)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斷重現的行為模式。”“制度化是組織與程序獲得價值的穩(wěn)定性的過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民主基層政治參與制度和機制,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需要,是提高基層民眾民眾政治參與能力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當前基層民眾政治參與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參與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通過立法手段建立健全基層政治參與法律,通過行政手段科學執(zhí)行有關規(guī)章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基層民眾的參政權、監(jiān)督權,使基層政治參與成為一個既有效又有序的行動過程。
3.4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在關注基層民眾的素養(yǎng)和環(huán)境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政治參與客體:政府。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有利于改善民眾與政府、社會與政府的關系,從而增強基層政府吸納基層民眾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政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樹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決心,防止利益倒錯,“公仆”變“主人”。其次,在增強政府組織吸納基層民眾進行制度化政治參與的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政府解決基層民眾非制度化甚至是非法政治參與問題的能力,更要增強其說服教育、疏導矛盾和引導有序政治參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明生,楊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參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2011.6:7.
[2] 曹曉靜.國外政治參與理論評述[J].才智,2008.21:215-216.
[3] 樊紅敏.基層民主建設的基本特征與發(fā)展方向[J].東南學術,2010.5:51-57.
[4] 祝天智.基層政治參與:擴大公民政治有序參與的起點與難點[J].湖北社會科學,2009.2:27.
[5] 李蓉蓉.效能與參與: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的檢視——以山西城鄉(xiāng)居民的調查為例[D].山西:山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