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我所在的大學有個很好的足球場,球場外側是一條標準的塑膠跑道。每天晚飯后,我都會跟朋友在跑道上散步或慢跑。學校的師生超過萬人,加上校區(qū)是開放的,許多社會人士也在此鍛煉,時間長了,跑道上的人像鐵鍋里的餃子擠擠挨挨。然而,說來也怪,只要天空下了雨,哪怕這雨完全可以被傘擋住,跑道上的人也會立即少很多。
一個朋友是學中文的,他說當時那一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一共有190人,想當作家的超過了100人,他們班在校報副刊露過臉的就有30人。但是,二十多年過去,真正成了作家的只有四個人,大多數(shù)同學已經(jīng)多年不動筆了。
其實,仔細想來,做成一件事未必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艱難。我們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沒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不是因為智商不夠,也不是因為缺乏成功的環(huán)境,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將夢想置于至關重要的位置,沒有在每個應該使勁的時刻去接近它、實現(xiàn)它。換句話說就是,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落下的,而是被自己淘汰的。
將夢想置于最高的位置。每天堅持向它攀登靠近,我們的心里會產(chǎn)生習慣性的適應感。就像磨刀,第一次磨,你覺得刀很重,非常不習慣;第二次磨,你感到刀有點重,稍稍不適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磨,你會覺得這實在很容易,做的過程也不覺得枯燥。假以時日,你說不定可以唱著“磨剪子,搶菜刀”的歌謠走遍四方。
每天做靠近夢想的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規(guī)律。中國人喜歡說“笨鳥先飛”“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就是強調(diào)要把握好今天。干小事可以碰運氣,但干大事光有一時的運氣是不夠的,還得靠長久的勤奮,靠非同常人的眼光,靠對關鍵事物的“懂得”。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固然與他的天資、學識、愛好有關,但如果他不經(jīng)常下田,不懂得持之以恒、屢敗屢戰(zhàn),即使將雜交水稻研究任務交給他,他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故意拆自己的臺,堵自己的路,也沒有一個人不懂得做事需要毅力這樣的道理。成功者與平庸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成功者及時認識到了生命苦短的道理,將每個今天都留在了跑道上。
(責任編校/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