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萱
[摘要]:每一本好書都可謂一劑良藥,或許品時苦澀,但是它能緩解或治愈一個人內心的創(chuàng)傷,乃至一個時代的創(chuàng)傷,我們不能將讀書時的艱澀作為放棄讀書的理由。請多一點耐心,再多一些思考,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
[關鍵詞]:名著 讀書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曾在微博上發(fā)起一項“死活讀不下去的圖書”的調查。結果令人瞠目結舌,中外許多名著紛紛上榜,中國的四大名著更是豪不例外的躋身前幾名。《紅樓夢》高居榜首,成為“最難讀”之書。其實這樣的結果在我預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仔細想想,真正的原因不僅在于名著本身,也在于讀者自身浮躁,急功近利。
從這幾本上榜的書籍中不難看出,它們的寫作時間大都離現(xiàn)在很久遠。曾經家喻戶曉的經典讀本,經過歷史的打磨,時代的變遷,在語言、寫作風格以及立意上都與當今熱門書籍有著不小的出入。比如《紅樓夢》,人物關系復雜,情節(jié)繁瑣,再加上半白話文半文言文的語言,著實令人讀著“心累”。國外名著更甚,書中人物長而復雜的名字,再加上有一些翻譯不恰當?shù)恼Z句,讓人感覺云里霧里,讀完后不知所云。
由此看來,名著本身或許存在不便于閱讀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讀者自身。當然,并非指當前國人文化水平與思想深度不夠,我認為這一問題的存在與我們對所讀書目的選擇與閱讀方式不無關系,“如何選擇書”與“如何去讀書”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就如何選擇書而言,讀書不可一味只求數(shù)量,質量方是讀書之本。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讀,適合我們當前的文化水平與思想深度,乃至精神氣質,當這些因素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再去讀相應層次的書,這樣一來才能促進我們的思考,以致幫助我們提升自我。
其次,如何讀書亦是同等重要。第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書進行多次閱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第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我們讀書也是大有裨益。這里的讀書習慣可以是常見的做批注等做法,但更應當是根據(jù)我們自身習慣或問題等“量身定制”的閱讀方法,我們要在閱讀中探索總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并將其培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毛主席讀書時就有一個好習慣,他會在讀完每段后在其旁邊做批注或提出一些疑問。雖然當時沒有條件上網查找,但他會帶著這些觀點和疑問到生活中去找答案,我們應該像毛主席一樣,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良好讀書習慣。
每一本好書都可謂一劑良藥,或許品時苦澀,但是它能緩解或治愈一個人內心的創(chuàng)傷,乃至一個時代的創(chuàng)傷,我們不能將讀書時的艱澀作為放棄讀書的理由。請多一點耐心,再多一些思考,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