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鳳
(新鄉(xiāng)縣古固寨鎮(zhèn)便民服務中心,河南 新鄉(xiāng) 453700)
冬季氣溫下降,密閉、通風不良勢必造成雞舍有害氣體超標、濕度大、氧氣量少,雞群在這樣的環(huán)境內生長,輕者引起生長緩慢,發(fā)育不良;重者則引起呼吸道疾病、大腸桿菌病及腹水綜合征,引起死淘率升高。因此,冬季肉雞養(yǎng)殖,應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
冬季氣候寒冷,雞舍要求防寒性能好,達到冬季保溫的要求。肉雞生長的適宜溫度是第1周32~35℃,第2周是30~32℃,第3周27~30℃,以后15~25℃,低于這個溫度雞群會出現扎堆、不愿走動、易引起消化道疾病、飼料轉化率降低,最有利于雞群生長發(fā)育的后期溫度是20~25℃。所以,冬季養(yǎng)雞要達到相應的溫度。同時,也要注意雞舍通風,減少有害氣體蓄積,保障肉雞生長環(huán)境,不能為了給雞舍保溫而忽視了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時,注意不要造成舍內溫度忽高忽低,嚴防由于溫差過大造成應激反應而使其患病,通風口以高于雞背上方1.5 m以上為宜。開放式雞舍冬季通風時間應集中在上午10點以后至下午3點以前,通風量應是循序漸進的,先小風口放風,然后再根據氣溫的上升適當放大通風口。要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雞身上,或雞群受賊風侵襲。全封閉雞舍可利用風機通風換氣,當通風與保溫相矛盾時,應加溫并通風,風量不足可導致缺氧。
對雞群排泄的糞便和潮濕的墊料要及時清除,不然會使雞舍內氨氣蓄積,濃度增大,導致肉雞氨氣中毒或引發(fā)其他疾病。雞舍盡量減少灑水,防止水槽漏水。濕度>70%時,易引起腸道病,導致消化不良,生長遲滯。濕度<40%時,空氣中粉塵多,易傳播疾病,帶菌傳染,誘發(fā)呼吸道疾病。冬季肉雞生長的適宜濕度是55%~65%,當低于這個范圍時要考慮通過噴灑消毒液等水分蒸發(fā)加濕;當濕度高于這個范圍時可以采用通風降低濕度。
常規(guī)進雛前對雛舍進行嚴格的沖刷、消毒、熏蒸,用具、衣帽、房舍等徹底清洗。控制飲水,一般飲水是耗料量的2~3倍,但不宜多供水,因為水多會加劇墊料的潮濕。用水管時防止跑水。肉雞群易發(fā)生非傳染性呼吸道病,尤其是25日齡左右的肉雞在冬季時易發(fā)。該病是飼養(yǎng)管理不善的結果,主要是因為舍內空氣干燥、粉塵過多,且在通風不良情況下,被雞群吸入、長期蓄積而致病。防治措施是在保持舍內溫度前提下,加大通風量,以保證舍內氧氣含量,是雞群不發(fā)病或少發(fā)病、發(fā)病后盡快恢復的基本條件。
每次清糞后要進行帶雞消毒1次,殺滅空氣中飄浮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消除有害氣體。帶雞消毒時間宜安排在12:00~14:00之間氣溫較高的時候。環(huán)境消毒宜每周進行1次,雞場門口的消毒池內的消毒水每周要更換2次,以確保車輛消毒的有效性,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冬季氣溫寒冷,雞呼吸干冷空氣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強烈的刺激,此時呼吸道黏膜防護屏障作用較低,易于感染疾病。所以,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病毒性疾病的高發(fā)期,特別是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和氣囊炎病。而防控這些疾病除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疫苗接種及消毒工作外,還應結合中藥保健,以提高免疫力。
根據肉雞不同的生長階段,按飼養(yǎng)標準配制日糧。由于冬季氣溫偏低,肉雞的熱量消耗較大,配制日糧時可適當提高飼料中代謝能的標準,適當降低飼料中蛋白質的比例,同時要特別注意日糧中維生素的含量,滿足其需要。所配飼料的原糧必須無霉變、無雜質,以防誘發(fā)呼吸道疾病。做好預防病毒性疾病和細菌性疾病的工作,當肉雞體質較弱,抵抗力下降時,一些疾病的發(fā)生還可誘發(fā)呼吸道疾病。因此,在提高機體抵抗力的同時,要做好有關疾病的防治工作。有疫苗預防接種的要嚴格按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注射。平時要定期給雞舍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