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世樟
邢村前溪,有一條不起眼的溪流。
站在家門口,或站在前園明堂上向村西北看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我打小就十分熟悉的石塔山。前溪,自西向東從它的山腳下緩緩而過。
天天見著石塔山的身影,不禁會讓人想起老人們常說的故事。據(jù)傳,村里人丁興旺,物阜民豐,全托石塔山的吉祥。你看,從石塔山沿西北而去的小山脈,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經長山,繞過幾個小山村直至北山,龍頭臥伏在前溪邊經年累月地汲取流經前溪清澈而甘甜的溪水。
前溪并不長,總共也不到三公里,由上游的西南和西北的三支小溪流匯入,向東經過梅村西溪而進入孝順溪。前溪,又是孝順溪在北山腳下的源頭之一。
記得小時候,在前溪橋上看溪流可是一大美事。
清晨,周圍的空氣清新又怡人。村子里,早已有此起彼伏的雞啼聲,大門剛開出一條縫兒,幾只調皮的小狗已躥出門外,跟在趕早干活兒的大人的后頭小跑著。前溪邊,三五名女子的嬉笑聲、浣洗的棒槌聲,一聲一聲,回蕩在河邊。村子的上空也陸陸續(xù)續(xù)地飄起了縷縷炊煙,與籠罩住村子的云霧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江南山鄉(xiāng)的美圖,讓你看得如癡如醉。
不經意間,旭日徐徐東升,朝霞滿天。前溪里,溪水迎著光芒閃耀著粼粼波光,和著那細小的潺潺流水聲,在這清新的早晨,仿佛是一位美麗的山村姑娘在唱著美妙而婉轉的情歌。水面騰升起的水霧,更像那天上七仙女們編織的一條玉云紗,忽而高,忽而低,欲掩欲現(xiàn),置人于飄飄欲仙的幻景中。前溪的溪水,帶著北山的濕潤,又恰是給人們寄許的深情牽掛和叮嚀……
看著前溪水,看著田野里勞作的男人、女人們,更看著前溪堤邊的大槐樹、大樟樹。許多年過去了,這些童年時代的記憶又重拾在腦海中,堆積在我的心間。
前溪,從古至今已三易其道。
曾經流經大丼、活(下)泉塘的,還有一個二斗灣的古溪流道,卻已鮮為人知,也許只有一個輪廓的印象了。
前溪自西向東彎彎曲曲順勢而下,又在二斗灣轉了個大彎,形成“之”字形狀。大灣頭伸向村中,依照古人的風水哲理,其中的概念意味著什么,不難想象。大灣里可以蓄水,村東的農田灌溉無憂了。距離南溪堤大灣角數(shù)十米處有一古井,四周用大青石板條砌成,這原本是供村民們生活飲用的水井,現(xiàn)在早已廢填。
夏天,前溪的溪灘是小孩子們的天堂。一天到晚都能看見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溪水中抓小魚、捉螃蟹,還時不時地有人舉著雙手里的“勝利品”歡呼雀躍。累了,有的爬到石板橋上躺著,也不怕橋板燙;有的則躲在大灣北的大樟樹下翹著二郎腿,悠然自得地哼著不成調的歌兒;有的干脆跳進三石潭痛快地戲水;有的則躥上大樟樹,攀枝過丫去掏鳥蛋呢。
三伏天的雨,說來就來。一會兒的時間,天空中烏云密布,又是狂風又是打雷。霎時,鋪天蓋地的大雨從天而降,噼里啪啦,粗獷而迅猛。小孩子們嚇得抱著小腦袋紛紛逃回家中。
其實,家鄉(xiāng)下雨很美。
雨,像天空垂向大地的珠簾,一串串,一簾簾,在風中斜著。雨點,叩擊在擎天大樟樹的葉子上,發(fā)出“沙沙”的響聲,樹葉在雨水的沖洗下,變得滋潤而生動起來。落在泥地上的雨點,迅速被塵土吸去,然后又飄起一陣冒著熱氣的塵煙。我站在雨中還歪著小腦袋,想象那陣陣的輕煙背后肯定有著一個美麗的故事,而且耐人尋味。
雨中,前溪里漸漸地漲水了。陣陣水浪拍擊聲由遠而近從耳邊掠過,乍見溪水不斷地涌漲著快要滿出溪堤,那水勢的壯觀真不亞于錢江水弄潮呢。溪流在奔騰著,涌進二斗灣里的水很快形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漩渦……不一會兒,橋上、大灣的堤岸上站滿了人。穿蓑衣的、扛著鋤頭的、背著用來裝泥土用的草袋的,還有撐著雨傘看稀奇的,喊叫聲和水浪的拍擊聲交織在一起,其情其景如今只是一個憂傷的記憶了。
而更多的時候,四面環(huán)山的故鄉(xiāng)更見一片“煙雨江南”的雨中景色和雨后的一幅幅“詩畫同源”的優(yōu)美畫卷!
你瞧瞧,田野里,莊稼在雨水的滋潤下愈發(fā)蔥郁;池塘里,在風中搖曳的荷葉凝著晶瑩透徹的水珠,時而滾動,時而又滴落。你聞聞,無論是在雨中還是雨后的空氣中,都有各種植物散發(fā)出來的陣陣清香,又時不時地飄逸著絲絲而微微的濕潤的甜味……
昔日,一個古村落,就是一座城堡。
走進村中,村莊傳統(tǒng)的格局依然沒變。雖然有那么一點凄凄的感覺,也因只是多幾處頹垣殘壁,或多或少有爬滿青苔的青磚瓦片散落在地。時光從古老傳統(tǒng)村落穿過,留下了漫長歲月沉淀的痕跡,更見得它的風華滄桑。
村北前園明堂原有一座城門式的門樓,為最大的村貌標志之一,相當?shù)匦蹅延^!村東、南、西都各設大車門,為全村各支系的人出入提供方便。每個深宅里居住的珠山邢氏宗親同為一個總支系,統(tǒng)分為三大支系。門一關,各家各戶可以獨立過日子;門一開,又是同一個大門出入,同一個祖宗牌下祭祀。盡管是深宅窄巷,在每一個支系的廳堂之間均各置巷頂架,作過街樓互相接通,四通八達,女人們可以直接從樓上到邢氏大祠堂或互相串門,真正體現(xiàn)著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傳統(tǒng)民風。
一座座錯落有致、多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已有不少隨時代的遞演而消逝。走在彎曲狹小的弄堂里,看著僅存的數(shù)幢牛腿挑檐、飛檐翹角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布局結構中透著靈氣,透著精湛的技藝,又充分顯示出傳統(tǒng)人文思想觀念和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緊密結合的元素。在這里,仿佛又穿梭于一幅古代畫卷中,心中由衷驚嘆之余又添幾分嗟唏!
當然,即便傳統(tǒng)族居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已漸漸地淡出,將近千年的古建筑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為和自然因素,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地模糊;一座座錯落有致的老宅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在一排排嶄新而透露著現(xiàn)代化氣息的高樓中,漸漸滄?!牵瑧压拍钭嬷橐廊豢M繞在村民心中。
去年,邢氏大祠堂的重建,讓這座歷經了數(shù)百年風雨的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古香古色。難怪游人贊賞有加:“欣賞一座古祠,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p>
你若站在石塔山的山頂上,極目四望,更是一覽無余。村北,大北山拔地而起,峰巒起伏,層層相疊,儀態(tài)其勢如龍騰虎躍,由西南沿北奔騰東去;村南,自與大北山相連的紫荊巖尖、峻嶺殿以及枝條嶺頭過東一伏六弓,再起自深壁、平山蜿蜒而來,后山又如屏障聳翠緊挨著村莊。時值東方旭日高升,陽光普照之下,遠山近壑之間,一層淡淡的氤氳之氣宛如仙女的秀紗拂拂如如,在綠茵中多情地繚繞,顯得格外的婀娜多姿。
石塔山的山腳,前溪酷似角帶緊緊縈徊于山村,若是在春天,更見“一彎碧波水,柳蔭桃花紅”的生態(tài)田野外美景。誰也不會忘卻,幾年前的前溪水曾經被污染。僅兩年的時間,村民們響應“五水共治建設美麗新農村”的號召,幾經清理河道淤泥,修砌防洪堤壩,前溪河床又干干凈凈,清澈見底的溪水緩緩向東流去。沿溪堤畔載種了桃樹和柳樹,新改道的長躍線公路沿著前溪堤繞村而過,為村民出行、游人往來提供了更多方便。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邊水如環(huán);青山卷白云,溪堤一回首。好一幅家鄉(xiāng)的美麗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