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會東
1128年,金人攻打南宋,東京留守杜充開決黃河大堤,以水為兵,阻擋金軍騎兵南下。這導致了黃河在今天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境內分多支南流,然后奪淮河入黃海,這是黃河非常重要的一次變遷。這次黃河南派一直持續(xù)了700多年,在一開始的時候,南派的黃河并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河道,分股奪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境內泗、汴、睢、渦、潁等河流的河道,主流最后奪淮河的河道流入黃海,漫淹沿線地區(qū),為禍非常嚴重。直到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經過幾任河臣的治理,尤其是在萬歷年間經潘季馴治河后,黃河從河南東南流至江蘇徐州由泗奪淮的主河道才基本穩(wěn)定下來。
到了明清鼎革之際,潘季馴留下的修防工程已經年久失修,所以河患又再度嚴重。到康熙前期,主要的河患都集中在黃河下游地區(qū)??滴跚昂笕斡昧藥兹魏映迹渲姓嬲龑S河河患治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康熙十六年(1677)到二十六年(1687)在任的著名河臣靳輔。他對黃河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第一是在黃河與運河交匯的江蘇淮安清口地區(qū),主要是解除黃河對運河的淤灌和干擾;第二就是黃河尾閭段,即高郵、寶應附近,這個區(qū)域被稱作“里下河”,這里地勢低洼,雨水比較豐沛,黃河、洪澤湖和運河排泄出來的水難以排泄,容易堰塞,是河患最為集中的區(qū)域和靳輔治理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