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靈的江蘇,在中國散文詩的版圖上是一個無法忽略的重鎮(zhèn)。由于一批江蘇籍有識之士對這一獨特文體長達百年前赴后繼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拓展,使得這束“寂寞而美麗”的藝術之花,在這片土地上開放得尤為璀璨和奪目。
一
1918年,27歲的江蘇江陰人劉半農(nóng)在《新青年》上最早譯介外國散文詩作品,也第一次輸入“不限音節(jié)不限押韻之散文詩的概念”,并身體力行創(chuàng)作出了《窗紙》《曉》等散文詩的拓荒之作。劉半農(nóng)也因此成為公認的我國現(xiàn)代散文詩的兩位開創(chuàng)者之一(另一位為原籍浙江的沈尹默)。緊隨其后,揚州人朱自清、常州人瞿秋白等也都在二十年代初葉向世人奉獻出了他們膾炙人口的散文詩精品。新中國成立后以寫域外風情而著稱的老詩人韓北屏(揚州人)最早發(fā)表散文詩作品是在40年代初;而另一位健在的老詩人丁芒(南通人)也在其18歲那年(1943年)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首散文詩。還令我們引為驕傲的是:著名翻譯家、詩人屠岸是常州人(他同樣寫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散文詩作品);為散文詩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耿林莽先生,其原籍是南通所轄的如皋。
散文詩迎來它新紀元的1977年,一首為紀念堅持真理而死于非命的女共產(chǎn)黨員張志新烈士所作的散文詩《只因》,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后,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而它的作者——詩人朔望(揚州人)也因此為世人所記取。1978年,早先畢業(yè)于揚州師院中文系而后在南京第十三中學任教的李華嵐出版了他的散文詩集《趕海集》(上海文藝出版社)。這部他生命中的絕唱(他因患癌癥而未等到書的出版便撒手人寰,享年才40歲)因系新時期第一本面世的散文詩集而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在江蘇作為一支隊伍而集結起來則到了1986年。在柯藍的奔走與倡導下,中國散文詩學會江蘇分會于這一年的年初在南京成立,由熱愛并熱心于散文詩事業(yè)的軍旅作家王知十任會長。同年底,分會由丁芒、曾傳炬、楊德祥三人編選了《江蘇散文詩選》,收入61名作者的120章散文詩。該書于次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作為獻給中國散文詩學會第三屆年會的一份薄禮。大約在1992年初,分會還籌創(chuàng)了公開發(fā)行的散文詩季刊《江南春》,由王知十任主編。這一年的8月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楊德祥應約編選的《中國散文詩大系·江蘇卷》,這部近28萬字收有75名老中青作者計279章散文詩的作品集,算得上是江蘇散文詩創(chuàng)作隊伍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聚會和創(chuàng)作力量的檢閱。
八九十年代,散文詩的寫作在江蘇大地上可謂頗成氣候。繼南京之后,南通、揚州、淮陰、常州、無錫、連云港等地相繼建立了地市級的散文詩分會組織;《新華日報》及各地報紙的副刊或辟出專版或給予一定的版面刊登散文詩作品;《雨花》《青春》及區(qū)域性的文學刊物也都給了散文詩以展示之地。在此期間涌現(xiàn)出了一批比較活躍且富于實力的散文詩寫手,如南京的葉慶瑞、王慧騏、楊德祥、陸葦、高風,無錫的丁一,蘇州的荊歌、薛亦然、孫駿毅、沈榮慶,鎮(zhèn)江的方范,揚州的許少飛、童嘉通、張學詩、金倜、崔益穩(wěn),南通的馮新民、王志清、李軍、季求林,徐州的陳廣德、溫永東、張成珠、丁可,鹽城的孫昕晨、周鵬寬、姜樺,淮陰的戴珩、言子清等。上述名單中大都出版了個人的散文詩專集。此外還有一些彼時業(yè)已成名的詩人或散文家,如丁芒、孫友田、馮亦同、王遼生、車前子、呂錦華、姜琍敏、山谷等,也都以自己的不凡之作加入了散文詩的合唱之列。
散文詩在天空飛翔,不可以沒有另一只翅膀,這就是與創(chuàng)作比翼而飛的理論建設與指導。為這項事業(yè)傾注了心力的人物,也該為他們造一座畫廊。
先說丁芒。這位40年代便投身革命的老詩人,一生中涉獵眾多文學領域,出版的各類著作有幾十部之多。而對散文詩他也是情有所系,緣分不淺。80年代后期他曾一度親赴廣州,協(xié)助柯藍創(chuàng)辦《散文詩報》,為散文詩走向大眾寫出了一批普及性的文章。他還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實踐,提出了“應用散文詩”的理論,并倡導“散文詩當借鑒其他文體”和“介入敘事成分的詩化的努力”。這些都給當時的散文詩壇提供了不無啟示的探索路數(shù)。
再說吳周文。他是一位一直潛心于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并卓有成就的大學教授。散文詩的興起與發(fā)展,自然也在他的視野之內,魯迅、瞿秋白、冰心、朱自清、麗尼、陸蠡、郭風、柯藍等前輩作家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及其風格,他都一一作過深入的探討,并發(fā)而為文,提出自己獨有的美學批評觀點。他1995年出版的《散文藝術美》(江蘇文藝出版社版),有相當?shù)钠嬲撋⑽脑姟?/p>
還有特別令我敬重的秦兆基先生。他關注這個領域在國內算比較早的一批,80年代末期,他就編著了《現(xiàn)當代抒情散文詩選講》《中外散文詩經(jīng)典作品評賞》,1992年便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散文詩寫作》,不僅從美學的視角探覓散文詩的特質,還從創(chuàng)作心理學、現(xiàn)代語言學等入手解剖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技巧。他不僅有宏觀的大塊文章:《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詩七十年》《散文詩——從過去走向未來》《散文詩整體營建的原則和取向》,更對國內一大批優(yōu)秀的散文詩人如耿林莽、李耕、許淇、劉虔、蔡旭、韓嘉川等,一一梳理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緒,搜尋他們的心靈軌跡,進而寫出作家專論或作品的深度評析,對指導整個面上的散文詩寫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南通大學的王志清教授也是80年代末便開始關注散文詩,1990年初他就獨具慧眼地寫出了《當代散文詩之審美觀照——兼論散文詩之危困》這樣的學術論文,先是在《寧夏社會科學》上發(fā)表,后又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再后入選《江蘇文學50年·文學評論卷》(我注意了一下,這是卷中唯一入選的探討散文詩的理論文章)。該文出爐的時間和入選的版本規(guī)格,足以奠定王志清在散文詩理論界的一個地位。1996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心智場景》,這是一本散文詩理論的專著,標志著他進入這一領域的縱深度和開闊面。與秦兆基先生不約而同的是,他也一樣把理論的目光投向正在行進中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隊列。他為耿林莽寫了洋洋灑灑的藝術專論,為另一位著名的軍旅散文詩人王宗仁甚至寫下了專著:《魂泊昆侖——走近王宗仁》(1998)。而對江蘇自身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實踐,他也給予了足夠的觀照——楊德祥、王慧騏、丁一、季求林等的散文詩探索,他都曾有專文論述;故鄉(xiāng)崇川的散文詩群體,他則一一評點,給每個人的作品畫像和透視。他在高校主攻古典文學(其學術上的主要影響在唐詩和王維研究上),推出一些大部頭的同時,仍舊魂牽夢繞散文詩。2013年,他為中國散文詩壇奉獻了一部很重要的理論專著:《散文詩美學》。此著以性情參與的真誠書寫,深入探討了散文詩的審美發(fā)生與美學特質,重點闡發(fā)了散文詩的自由精神、現(xiàn)實處境與生存狀態(tài)。該書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后引起業(yè)內充分關注。而這套以王志清《散文詩美學》作為領銜之著的“21世紀散文詩叢書”,經(jīng)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投票,入選“2013中國散文詩十大事件”。
還想以一種虔誠的懷念之心,說一說已故的張彥加先生。他是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老家在蘇北阜寧。他的治學之路走得頗為艱難,在南師大讀完夜大后,一度干過報社的記者。他的第一部散文詩理論的試水之著,叫《散文詩家作品選評》,選了在寧的六位散文詩人,有各自的作品,也有他針對性的評論,1990年9月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包忠文教授為書寫了序。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給他出的《散文詩探藝》,對散文詩掃描的眼光已放到了中外優(yōu)秀作家的層面上,明顯是上了一個臺階。曾鎮(zhèn)南為此書所寫的序文中稱他是“文學評論工作者中,難得的活躍在散文詩領域里的頗有會心的探路尋芳者”。此后于1996年和2002年他又分別出版了《美的文體》《散文詩新論》等兩部更見深度的理論專著。可惜天妒英才,2003年的一天,彥加先生因病辭世,年僅51歲。出版家王幅明在他主編的皇皇巨著《中國散文詩90年》的總序中,滿含深情地評價這位過早離去的散文詩理論的辛勤耕耘者:“他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散文詩理論研究上的一位學者,……中國散文詩的歷史不會忘記這樣一位有心人?!?/p>
二
長江后浪推前浪。散文詩的進步與光榮需要更年輕的一輩去書寫。2014年1月始,簫風在浙江湖州主持的《南太湖散文詩刊》策劃了一個以省份為方陣,集中推出散文詩巡展的活動,這個創(chuàng)意讓我們一窺江蘇散文詩當下的力量和陣容。自然,入選的十多位作者只是這個群體的一部分,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支隊伍的風貌——他們對生命與存在的思考,他們的藝術追求和表現(xiàn)手法等等。
王壟,一個生于柳堡的“壟上獨行者”,巡展中的作品有點波德萊爾的味道,凄冷中跳躍著燃燒的火苗?!掇D眼過去》《舊友》《殘碑》都有這樣的氣息?!俺鞘袧茶T著混凝土森林,連一只鳥飛過,都像是一種夢的期盼?!?“瞎子阿炳丟失的那把二胡,一轉眼,被流氓帶進了新的一年?!?“友誼在陳舊的記憶里發(fā)霉?!?“穿過時光的柵欄,我們看類似的我們,或背道而馳,或各奔東西?!睂懭笔?,寫淪喪,寫無奈,針針見血,入木三分。記得他過往的詩里較多地寫里下河的風車、流水,麥苗青、蠶豆香,而這一組散文詩卻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夕陽般沉靜和嚴峻的一面?!稓埍防锏哪切┚渥痈o人以振聾發(fā)聵之感:“夢想不朽的人,無力更換死后的定論。/尸骨腐爛,榮耀失色,虛無主宰一切?!辈蝗葜靡傻臎Q絕,破解了關于命運本質的命題。
比王壟要年輕幾歲的阿土,他所采集的“冬天的顏色”,則讓人頓生一種滄海桑田無力回天的憂傷。他對物象的駕馭顯得異常嫻熟和老到,“當最后一根龍骨被拾荒的手撿走,我內心的紙上只剩下幻想拖出的一條墨跡。/無數(shù)只堅守的麻雀在寒涼的枝頭上跳躍著彼此取暖,它們的聲音比較粗糙,這支最平民的隊伍以最單調的身影歌舞,在空曠的自由中,毫無心機地慰藉對方?!边@樣的畫面很見描摹和透視的功力。在這首題為《靜水》的短章里,我還是讀出了詩人內心的那份掙扎:“我要穿過多大的風暴才能找到靈魂的嫩芽,讓一棵樹以沸騰的方式激動?!”痛,并歌哭著,真正的詩人,看來都不會有那種膚淺的快樂。
黑馬是徐州青年作家中頗具殺傷力的一個,他前不久出版的《蘇北記》,贏得好些詩歌前輩的擊節(jié)贊賞。范小青對他的評價是:“在鄉(xiāng)村面前,在泥土面前,詩人已經(jīng)徹底放棄了那些所謂的塵世意義,他接受了鄉(xiāng)村和泥土的洗禮,并最終將它視為親人和信仰?!彼纳⑽脑娨矊懙么髿獍蹴?,不可阻擋——“在燈盞里回家的游子,藏下火焰背后的心跳。在天的際頭,在油菜花的懷抱里失聲痛哭。”(《春天的雪》)“我的愛,在火車上緩緩走下來,仿佛秋天里的一枚落葉/我穿著月亮的襯衫,在炊煙中,描繪出空曠的蘇北?!保ā肚锾斓募亦l(xiāng)》)“父親端起了秋天的酒杯,一飲而盡。/雨水淋濕了枯柴,以及母親兩鬢花白的頭發(fā)?!保ā短K北時光》)“一朵小花的孤單是一整個秋天的孤單。/豁牙的玉米,被秋天的火焰叫醒。/我那飽含了世俗之愛的窮鄉(xiāng)親,攜帶著骨頭里的鐵,在奔跑中,冶煉成浴火再生的馬匹?!保ā恶R蹄與明月》)這里面驚雷閃電般地炸響著一種曠達和沉郁的大愛,更有一種與生命與泥土與鄉(xiāng)情“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疼痛。他所有的描述都那么逼真和傳神,美的情境,美的意象,美的幻覺,這些,都讓他輕而易舉地做到了。他善于在熟稔之物中發(fā)現(xiàn)那被遮掩的光芒,而再現(xiàn)這些光芒的影像,他則是筆走龍蛇,做得那般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書寫鄉(xiāng)愁鄉(xiāng)戀的作品,有較大的比重。若荷影子的組章《回聲》,寫村莊,寫老屋,寫炊煙,都沒有太多的渲染和鋪陳,淡淡地寫,輕輕地勾,練的是柔指功。《老屋間》是父親和母親兩幅靜靜的肖像——“母親凍裂的手在雪地里,挖出幾棵柔嫩的青菜,送到我嘴邊/我輕輕一聞便能品出一生的味道/父親夾著煙頭,坐在小板凳上,像一座孤獨的雕塑,吐出的煙漫過花白的頭發(fā)?!逼綄嵍啙嵉拿枋隼镒杂幸还蓳]之不去的情思。年輕的學者詩人周根紅好像也有這個本領。他也是寫村莊和土地上的親人,思鄉(xiāng)的六弦琴叫他拉得如泣如訴:“打工的兄弟,年年給春風下聘禮,總也娶不回那個叫作收成的新娘。/親人像螞蟻匍匐在地上,啃著土地這塊硬骨頭?!保ā洞迩f》)“光棍叔用一頭牛換回的媳婦,住了半宿就遠走高飛。/他手里攥著的韁繩,像他四十歲的時光皺皺巴巴。/一些人總在我腦海,每一想起,滿眼渾濁的月光便嘩嘩地灑滿一地?!保ā队行┤恕罚┥詈拖胂螅肋h是詩人得以飛翔的一對不可或缺的翅膀。詩讓人迷戀,讓你的心尖尖打顫,其實靠的也就是這些。周根紅這幾年寫了一些關于散文詩探藝的文章,能“兩條腿走路”的詩人不是很多,希望他在教學、科研之余堅持寫下去。
還有寫得更廣袤的一種鄉(xiāng)情,對一座城市,知名度很高的一座城市,比如揚州。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都有人在寫,但不影響你照舊寫出滿目風采。這有一定的難度,對詩人是一種挑戰(zhàn)。而蘇揚就攬了這份“瓷器活兒”。她寫了揚州的四季,飄逸,柔美,活色生香,也是用富有地域特征的顯像在說話。“一艘畫舫剪破一湖春光,惹起滿城煙雨。/詩意揚州,夢幻迷離的海市蜃樓。/……此時,槳聲已遠。五亭橋下,又是誰把自己佇立成風景?”(《春》)“輕輕合上潮濕的詩卷,推開一扇斑駁的朱漆門,將打著鼾聲的庭院藏在身后……”(《秋》)為一座美麗的古城,尋一份形象代言詞,我以為散文詩這種樣式是再恰當不過的“尤物”。
此刻說一說柳袁照。他的《早晨的陽光灑了下來》,寫的是一種悠然自得的淡定與精神放飛的愜意?!八械囊粭l路,通向林子。/你喜歡自自在在……/哪怕那一陣風是為你吹來,或不是為你吹來。/你踏在水中的小石板鋪就的路上,你會向林子里走去……這時,丟掉了你所有的念想?!睔q月的風塵留在了身后,過去的一切無論什么都顯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你已步入了林子,看到薰衣草、丁香花、芭蕉樹了,看到云朵、寨子、金黃的落葉了,這是上天的饋贈。你還要什么呢?還有什么比這更美更有意義呢?再輝煌的生命都將歸于山林。想明白了這一點,你還在意“那陣風是為你吹來,或不是為你吹來”了嗎?渴望“融入樹林”的單純與寧靜,恰恰就是對塵世喧囂與躁動的反思與批判。
從柳袁照營造的水中的林子里出來,讓我們策馬萬里,隨女詩人劉慧娟去一趟遙遠的布達拉宮,聽“情圣歌手”倉央嘉措關于愛的詠唱:“我為愛而來,又不幸被愛撞傷。/……我在絕望瞬間抓住的那根柳枝,竟是你五千年前拋給我的情絲。/……愛,在那個有月的夜晚,滿目瘡痍。/……站在今生和來世的分界線上,我忍不住回頭,重新審視你的背叛。/我終于明白,情到深處,物極必反。接近冰峰,才感到溫暖?!保ā赌峭?,愛滿目瘡痍》)愛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復雜最困惑也最割舍不下的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刻體驗。幾乎很少有詩人不寫愛情,但通常拿走這項桂冠的會是女性。女人大都是為愛而生的,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女人的全部?!啊吒叩难┥?,我?guī)е林氐囊蓡枂柲恪?愛,原本來自哪里?/憂傷,來自哪里?/我來自哪里?并向哪里歸去?”(《凝望雪山》)一千遍的詰問,沒有誰來回答。愛的痛苦、憂傷和沉淪,讓女人由水而變成山。劉秀娟的文字大開大合,寫出了一種特有的氣場,愛在她的筆下有了雪山、冰川一般的圣潔與莊嚴。
最后說說麥子。她寫的是《風花雪月》,唐詩宋詞的神韻似乎全被她納入帳下而做又一次全新的釋放?!耙恢瓴蓍_始從秋季折返,一只昆蟲的翅翼上,風的影子在不停顫動。”(《風》)“臨水照影,照到的更多的是離愁,一忽的幽香,留不住離人的行蹤。/江南的煙雨,更多的蓮花落,瓣瓣紅塵心,誰人懂?幾人知?”(《花》)“高樓之上,一管洞簫,柔腸百轉,等一個懂簫的人。/或在來途,或在世外?!保ā对隆罚┳x麥子的作品,我耳邊響起的是那個叫作霍尊的眉清目秀的男孩唱紅熒屏的《卷珠簾》。二者所傳遞的是一樣的離愁別緒,一樣的獨釣寒江,一樣的脫俗之美艷。簡潔婉約的筆墨里剔去了所有的虛張聲勢,干凈得如一枝獨放的冷梅。這樣的作品是需要一些積淀來支撐的,雖短小,卻精悍,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詩相比,當下的散文詩人在視野的開闊、思想的縱深、藝術表現(xiàn)的千變萬化等諸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進步。這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江蘇散文詩在全國范圍內的異軍突起,也期待它在江蘇文學之林中長成一棵更為茂盛的大樹。
(王慧騏,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