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夏天,90后大學生潘超和杜云峰作為“口述歷史·東山紀錄短片創(chuàng)作研習營”的成員,來到蘇州東山鎮(zhèn)的歷史文化陳列館,他們花了半個月時間走訪了一位叫薛利華的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先生,然后將這份口述歷史的資料制作成了一條15分鐘的紀錄片。不是學歷史的潘超和杜云峰,在采訪老人的過程中,開始反思自身的歷史知識儲備,并真切地感受到,“其實你在聽別人歷史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歷史注入能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歷史的人?!?/p>
2.廖可義是一個IT行業(yè)的北漂青年,他辭掉了每個月6000元的穩(wěn)
定工作,只為追逐自己開書店的夢想。喜歡讀書的他曾翻遍了大學圖書館的書籍,而今住在簡陋的房子里,為了生計,他每天開著三輪車將看過的書拉到路邊擺攤賣,再用賺來的錢去買新書。雖然身邊不斷有其他北漂離去,但受到北京深厚歷史文化的吸引,他仍然樂觀地堅持著并不被看好的賣書攤子。他并不覺得自己是個書販子,而是在帶著自己心愛的書,去結識有緣的人。
3.日本秋田縣上小阿仁村,有一家報社。報社里唯一的員工加藤隆男,今年已經(jīng)80歲了。從1966年加入報社至今,從6名同事,到如今的一個人;從過去1500份的發(fā)行量,到現(xiàn)在的400份,整整半個世紀,他依然在堅守。每周開始,他都要聯(lián)系村委會負責人,電話采訪新聞,然后在稿紙上撰寫稿件。之后花費三天時間,經(jīng)過至少13000次的挑選,揀出活字。最后,他將20公斤重的模板放到印刷機上開始印刷。他說:“一個人也要堅持,我在,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