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受譯者自身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翻譯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文化信息的失落和變形。譯者須增進(jìn)對作者文化背景等信息的了解,避免這種失落和變形。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互相傳遞,但是,受譯者背景、譯者對作者所處文化的理解等諸多因素影響,在翻譯過程中,原文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文化信息的失落和變形。
關(guān)鍵詞: 英譯 信息 失落 變形
一、外文小說中譯本中信息的失落與變形
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各民族往往會形成獨特的意象。一些本族語中人們極為熟悉的寓意對于其他民族而言,意思會發(fā)生變形,因此,譯者必須熟悉產(chǎn)生這種變形,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習(xí)慣、歷史習(xí)俗、宗教信仰等。
余華的《活著》通過一位中國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從而闡釋人活著的意義。這部小說于1998年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xué)獎最高獎項。加州大學(xué)中國當(dāng)代文化研究副教授白睿文翻譯了這部作品,由藍(lán)登書屋出版。[1]
原文1: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dān)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xiàn)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譯文:The sound of mothers calling their children home began to subside as a man carrying a load of manure walked past me.The bamboo pole he used to support the load squeaked as he went by.Gradually, the fields surrendered to silence. All around there appeared a kind of haze as the glow of dusk slowly dissolved.[2]
分析:“女人吆喝孩子”、“男人挑著糞桶”伴著“寧靜的田野”與“逐漸退去的霞光”是如此地和諧,完全就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場景。白睿文在翻譯過程中,盡力將這種和諧場景帶給讀者,分別用了三個表示伴隨動作的“as”將“mothers calling their children home”和“a man carrying a load of manure”,竹竿“squeaked”和男人“went by”以及“there appeared a kind of haze”和“the glow of dusk slowly dissolved”融合一體,形成一幅寧靜、祥和的畫面。如若單獨翻譯句子,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象是無法傳遞的。
二、我國文學(xué)典籍英譯本中信息的失落和變形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倡導(dǎo)的“仁”極富中國思想內(nèi)涵,是《論語》道德思想體系的核心。理雅各把“仁”翻譯為“true virtue, benevolent actions, virtuous manners, beneficence, perfect virtue”等,韋利通篇把“仁”譯為“Goodness”或“Good”,辜鴻銘則選擇“being moral”、“moral character”或“moral life”。各種翻譯方式各有利弊,這些翻譯中精確的闡釋使“仁”字的不同含義得以呈現(xiàn),但整體上卻給人一種散落的感覺。由于“仁”的詮釋意義豐富,單一的譯語詞很難真正傳達(dá)它的本意,削弱了原語的內(nèi)涵。[3]
三、漢語歇后語英譯過程中的信息流失
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它短小、風(fēng)趣、生動形象、耐人尋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原文: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譯文1: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to give light to his uncle——the same as before.
譯文2:Things will be back to what they were before.
譯文3:Back in the old rut.
譯文1采用了異化的策略,試圖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以使譯文能夠最大限度地傳遞原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對于學(xué)過漢語的英語讀者來說,借助于括號內(nèi)的解釋,該譯文是能夠被理解,產(chǎn)生原文所帶來的詼諧效果的。
譯文2和譯文3采用的是歸化策略,為英語讀者提供了一種更加直接、更加自然的理解方式。
綜上所述,文學(xué)翻譯是譯者對外國文學(xué)原作的“藝術(shù)加工”。在藝術(shù)加工過程中,譯者需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本意,避免翻譯過程中作品文化信息的失落和變形。
參考文獻(xiàn)
[1]高輝,《文化的遷移—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活著”英譯本中文化意象的傳遞》(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 2012年第3期 第33頁
[2] 劉石鈺,《基于文學(xué)典籍英譯本的中國古代文化譯介研究》,北方文學(xué)(J) 2012年1月刊 第110頁
[3]張麗華,《從譯介學(xué)角度看漢語歇后語英譯過程中的信息流失》,濰坊學(xué)院學(xué)報 (J) 2012年2月第1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