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輝
這是一則在華夏大地傳頌了2000多年的經(jīng)典故事,家喻戶曉;這是一位集智慧和堅韌于一身的慈母,令國人敬仰。宋代學(xué)者王應(yīng)麟編著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講述的第一個故事就是孟母教子:“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xué),斷機杼?!比w擇鄰而居,為兒子小孟軻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xué)習(xí)成長環(huán)境;割線斷機,使孩子明白了學(xué)習(xí)需持之以恒的道理。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小孟軻幡然醒悟,發(fā)奮讀書,終成一代大儒,被后世尊為“亞圣”。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孟母是什么地方人?撩開歷史厚重的帷幕,讓我們追根溯源共同探究鮮為人知的孟母身世。
《永樂大典》中榆次縣圖
榆次老城里的孟母廟(祠)、斷機堂
在山西晉中榆次老城,曾經(jīng)有過孟母廟、斷機堂。上世紀五十年代尚存,后被拆除?,F(xiàn)今人們大都不知道榆次老城內(nèi)的這些關(guān)于紀念孟母的建筑始于何時?!队罉反蟮洹份嫛短尽肪硪痪啪拧⑶迩 短尽肪矶艽慰h城圖里,清乾隆《榆次縣志》縣城圖里都有孟母廟、孟母祠的身影,清同治《榆次縣志》記載:“孟母廟在南關(guān)西南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修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谷邑孟建春倡捐,本邑士庶募資補葺。按孟母廟舊在文廟東南隅后移此。蓋大賢之母,人宜奉祀,子配享?!鼻迩 短尽肪矶涊d:“學(xué)宮東,舊有孟母廟,廟前有斷機堂,址存?!倍以谇宕郧坝艽尉陀腥藗儼葜]孟母祠的詩歌流傳。這首五律就是不知何朝、何代、何人拜謁孟母祠后寫的:
謁孟母祠
榆石并州地,因傳孟母祠。
粉簷開曙色,丹壁拂霜枝。
擇舍偶然事,斷機人豈知。
邾騶何用辯,即此拜嚴慈。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來自樊與(今河北清苑縣)的劉統(tǒng)也在拜謁孟母祠后留墨。
謁孟母祠
史傳子輿起于鄒,學(xué)成帝業(yè)與王猷。
浩然正氣關(guān)邪說,世道人心重隱憂。
說仁說義豈空譚,為客為卿自不甘。
馳驅(qū)反覆齊梁道,經(jīng)天緯地可同參。
多因堂上有慈親 ,三遷擇術(shù)復(fù)擇鄰。
名世適逢五百載,勤劬期作第一人。
賢哉閨范千秋恩,涂源毓秀抑何地。
太行晉水輿白云,并州蘋藻獨崇祠。
金被霞袖仰高風(fēng),白發(fā)慈顏眉黛融。
母儀師表渾無與,百代一朝歌頌中。
噫嘻,我過涂水歲華更,我來拜母曉煙生。
七篇經(jīng)綸逢戰(zhàn)國,母兮,母兮,徒教令子成圣名。
這篇歌行體詩歌,不僅表達了對孟母及孟子的崇敬之情,更向我們描述了當(dāng)年人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甚至跨年來榆次拜謁山西獨此一處孟母祠的盛況。
清乾隆年間榆次縣城圖
為什么榆次城內(nèi)會有孟母廟、孟母祠、斷機堂等與孟母有關(guān)的遺跡?榆次和孟母有關(guān)聯(lián)嗎?首先對此關(guān)注的人是清康熙年間榆次縣令劉星。劉星字東軒,清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今河北清苑縣)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文林郎、貢監(jiān)任榆次縣事,曾創(chuàng)建魏榆書院,立會文社,以資興學(xué),又建兩賢祠,重教重儒,主修《榆次縣續(xù)志》,在榆次治政十年,功績卓著??滴醵四辏?689年)升刑部主事。劉星博通典籍,為文敏捷,善辯論,工書法,喜吟詠,平生喜歡山水,所至名勝,必題詠留墨。劉星曾兩游太原晉祠,均留墨。劉星在榆次治政期間寫了一篇《孟母祠辯》,專門考證孟母祠的來歷,為我們解開了許多疑惑。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古代考證孟母身世文字最多、信息量最大的一篇文章,十分難得。他在《孟母祠辯》開文中說:“縣南門外有孟母祠,巍然三楹,莊嚴慈像左右列,小廡及門庭規(guī)模爽塏。歲時祭祀,載于舊志久矣?!睆倪@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孟母祠的準確位置及氣勢宏偉的規(guī)模,并且每年都要在固定的日子,對孟母進行祭祀。文章提出疑問:“子輿氏(孟子)鄒人也,學(xué)成游齊梁。榆始晉地,三家分晉,魏斯取蒲河以東,都安邑,徙大梁。太原趙地,子輿游諸侯史不及趙,諒未居榆。何以祠母于榆也?意者母氏三遷不憚跋涉前曾移居此乎?何以不祠子輿而獨祠其母也?”
從歷史上看孟子是鄒國人,不可否認。孟子從未到過榆次,為什么榆次會有孟母祠堂?難道孟母三遷之前移居過榆次?為什么不給孟子建祠堂而單獨給他母親建祠堂?
劉星考證:“考孟母葬鄒之馬鞍山,子輿葬四基山,母有廟在陽谷,傳為母祈蠶之所,子輿亦有廟,在茌平,傳云游齊梁時曾經(jīng)其地,后人為之立祠,焉是子輿氏母?若子生于鄒,葬于鄒,廟于鄒,何以祠母于榆也?”又考:“祀典必有功德及人者,為之立祠。母婦人也,即賢淑教子,以成大儒,止于魯?shù)?,設(shè)教今鄒縣,有斷機堂,是母教子之地,又有中庸精舍,曰:“子輿子思于此傳道,然則孟氏母子,俱無所及于榆,又何以祠也?!?/p>
劉星又考:“前人創(chuàng)典一事,固有所因,必使后之人于千百世下見其事,以思其意,咨嗟嘆息,遵守勿替焉。況母也訓(xùn)迪勤劬,不輟寒暑,擇里親賢,數(shù)數(shù)遷徙,纏綿篤摯之意,不但惓惓於子輿氏行己之善。瞥見當(dāng)日異學(xué)蜂起,縱橫捭闔之子,傾險游譚,敝人心,而壞風(fēng)俗,故其教必規(guī)于圣賢,其遷也遠荊棘而端根本,子輿氏生平學(xué)問浩然于天地之間,洞晰夫仁義之微者,母志皋苦,母功聿偉 ,宜乎蘋藻明禋千秋祠也,獨是祠易榆者?”
孟母三遷圖
劉星考證:“母并人也,生于并,歸于鄒,或往來于榆,其貞淑端靜之德,教子義方之名,芬芳於榆之人心,而子輿氏當(dāng)代儒宗,堂堂正正,凡榆之學(xué)士大夫仰之如景星慶云,思一見而不得。故于母氏歸故里也,相輿牽帷推車,挹籣蕙之風(fēng)而接金玉之容者爭前恐后。逮其返也,念之毋諼,思之弗置,不得已,謀所,以祠之祝之。留為百代閨壺之范者,又殷切而無己。此實榆好賢慕德之美俗。母氏之徽猷高風(fēng)被諸世者,廣入于人者,深烏容辨?!?/p>
以上可以看到劉星考證,孟母是并州榆次人,后移居山東鄒城,孟母老年時曾經(jīng)回過榆次娘家,看望榆次父老鄉(xiāng)親,成為轟動一時的盛事。她走后,榆次人非常敬仰她,思念她,選址為她修了祠堂。由此可以推測,榆次城內(nèi)的孟母祠應(yīng)該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或者說孟母仉氏回榆次老家走親訪友之后不久,榆次人就為這位給家鄉(xiāng)帶來無限榮耀的慈母修建了祠堂。
三徙鄉(xiāng)里的孟母故宅
明萬歷《榆次縣志》記載:“孟母廟在縣古城西南隅,相傳此地為孟母故宅,弘治年間鄉(xiāng)官孫昌建廟以祀?!泵魅f歷《太原府志》記載:“孟母故宅,在榆次縣古城西南隅,蓋孟子爭鄒人,其母并人,其地有三徙鄉(xiāng)?!泵鞔鷮W(xué)者談遷《棗林雜俎》一書中也有“孟母故宅:榆次縣古城西南隅。蓋孟子鄒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鄉(xiāng)?!鼻逵赫觊g正式刊行的《三遷志》也有相同的記載:“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縣,本志云: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鄉(xiāng)時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9年)?!?/p>
榆次現(xiàn)有6鎮(zhèn)4鄉(xiāng),并無“三徙鄉(xiāng)”。而榆次歷史上確有三徙鄉(xiāng),據(jù)明萬歷《榆次縣志》記載,榆次古分為11個鄉(xiāng),分別為梗陽鄉(xiāng)、開元鄉(xiāng)、來暮鄉(xiāng)、思鳳鄉(xiāng)、鳴謙鄉(xiāng)、龍門鄉(xiāng)、西營鄉(xiāng)、三教鄉(xiāng)、圣歷鄉(xiāng)、使相鄉(xiāng)、三徙鄉(xiāng)。
鄉(xiāng)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基層行政單位,《周禮·大司徒》有“五州為鄉(xiāng)”的記載,為我國鄉(xiāng)制起源。秦漢時期“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以后的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皆沿襲效仿,不廢鄉(xiāng)的設(shè)置。在古代社會,鄉(xiāng)一直是最基層的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其主要職能是檢招戶口,收授田地、征斂賦役等。地名不僅僅是代表地理實體的一種符號,也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筆者向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孟繁仁請教
榆次古11鄉(xiāng)鄉(xiāng)名的由來更是對榆次悠久歷史的詮釋,是榆次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脈。榆次古11鄉(xiāng)命名各有淵源,有些鄉(xiāng)以帝王的年號命名,有些與軍事、宗教、人民愿望、傳說、名人故里有關(guān)。比如開元鄉(xiāng),開元為唐玄宗李隆基年號;有些鄉(xiāng)與軍事有關(guān),比如西營鄉(xiāng);有些鄉(xiāng)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比如三教鄉(xiāng);有些鄉(xiāng)與人民的愿望有關(guān),比如來暮鄉(xiāng),《后漢書》卷三十一《廉范傳》有:“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來暮本為東漢蜀郡百姓對太守廉范的頌辭,后用為贊揚地方官德政之典。有些與傳說有關(guān),比如思鳳鄉(xiāng),西晉時期,當(dāng)時荀浪任榆次縣令,多為民辦實事,政績好, 276年6月,成群的鳳凰在榆次出現(xiàn),社會上都認為是吉祥之兆,晉武帝下詔褒贊荀浪。
《太原府志》《棗林雜俎》《三遷志》等古書上記載的三徙鄉(xiāng),與孟母三遷有關(guān)。古三徙鄉(xiāng)在今榆次城區(qū)的南部,屬今北田鎮(zhèn)、修文鎮(zhèn)、郭家堡鄉(xiāng)、太谷縣范村鎮(zhèn)部分轄區(qū),應(yīng)該在今榆次南要村、王村、榮村、朱村一帶。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戰(zhàn)國時期孟子成名之后就廣為流傳,榆次作為孟母的故里,更顯榮耀,榆次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城內(nèi)為她修了祠堂,并將她的出生地命名為“三徙鄉(xiāng)”應(yīng)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古籍記載的孟母故宅在三徙鄉(xiāng)的什么地方?什么村?
山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孟繁仁是孟子的七十四代裔,他查閱《三遷志》《太原府志》《榆次縣志》等古代志書,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和幾次到山東鄒城、榆次、太谷等地考察認為,孟母的故宅應(yīng)在今太谷縣范村鎮(zhèn)的東仉村、西仉村一帶。
西仉村是靠近榆次南部太谷縣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莊,目前全村只有60來戶人家,人口200多。西仉村早已沒有仉姓居住,現(xiàn)在連村里的牛、楊等姓村民都是明清從外地遷來,西仉村村里有孟母街,村北面有一道山梁名“孟母梁”,孟母仉氏出嫁前居住的“獨立院”遺址,還有許多關(guān)于孟母的傳說。
那么明萬歷《太原府志》《棗林雜俎》記載的孟母故宅在古城西南或南關(guān)西南隅又怎么理解?榆次在漢代置縣,漢古城周回21里?,F(xiàn)在的榆次老城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周回5里,僅為漢代榆次古城四分之一。那么戰(zhàn)國時期榆次古城在什么地方?《左傳》記載:公元前540年,夏季四月,晉國卿大夫韓須到齊國迎接齊女少姜,齊國上大夫陳無宇送少姜,把她送到晉國與晉平公通婚。晉平公很不高興,因為陳無宇不是卿,按規(guī)矩,諸侯成親應(yīng)由卿護送,齊國來一個上大夫,那不是侮辱晉國嗎?于是命人把陳無宇在中都抓了起來。中都城又在什么地方?明萬歷《榆次縣志·古跡》記載:中都城在縣東一十五里。左傳昭公二年晉侯執(zhí)陳無宇於中都即此。由此推斷春秋時期榆次(春秋時榆次稱魏榆)的治所在中都城。位置就在現(xiàn)在榆次城區(qū)以東十五里外,也就是現(xiàn)在的長凝鎮(zhèn)南合流村冷孤崖一帶。如果以這個地方定位,太谷縣范村鎮(zhèn)的西仉村恰好在西南方向。由此可以推斷縣志上記載的榆次縣古城或南關(guān)指的是春秋時榆次的治所中都城。
那么孟子的母親仉氏是什么原因、何時從榆次遷居到山東鄒城的呢?清康熙《榆次縣志》記載:“孟母故宅在南關(guān)西南隅,相傳孟母生此后適鄒”?!斑m”:古代女子出嫁的意思,“適鄒”就是嫁到鄒城。孟母仉氏生于周安王十年(前392年),農(nóng)歷四月初十,是魏公子仉啟的女兒。周烈王喜三年(前373年)仉氏嫁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后裔孟激為妻,次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生孟軻(前372-前289)。由此,我們推斷孟母仉氏離開榆次的原因是嫁人,離開的時間是周烈王喜三年,也就是她20歲的時候。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劉星考證孟母在年老的時候不顧路途遙遠千里迢迢回榆次老家了,因為這里有她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她兒時玩伴,有她眷戀的山山水水……
那么孟母的故宅后來為何會隸屬太谷縣管轄呢?這源于榆次歷史上一次行政區(qū)劃的重新調(diào)整。明萬歷《榆次縣志》記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地廣民眾為由,金朝統(tǒng)治者為了便于管理,割榆次東300戶入壽陽縣,西4500戶入平晉縣(原晉陽),南部3750戶入太谷,西南部600戶入徐溝縣,西北部500戶入陽曲,當(dāng)時榆次還存32600戶。就是在這次割地過程中,孟母的娘家隨南部的3750戶,被劃到了太谷縣。此后榆次的境域一直持續(xù)到民國初年無變化。
孟子著作中的榆次方言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薄办馋ⅰ币辉~,東漢趙岐注:“觳觫”,牛當(dāng)?shù)剿赖靥幙置?。宋孫奭《孟子音義》:“觳觫”,丁斛速二音,恐貌。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懼貌。宋張栻《孟子說》:“觳觫,??置病?。
“觳觫”是榆次人常用的方言,《榆次市志·方言》(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3月第一版)將“觳觫”收入。只是榆次市志用“忽嗦”記錄,音同義同。而且在榆次方言中除有基本詞義:“因恐懼而發(fā)抖”外,還衍生出:哆嗦、縮手縮腳、抖動、顫抖、不穩(wěn)定等詞義。比如鬼地(蹄)觳觫:形容某人鬼鬼祟祟、賊頭賊腦、縮手縮腳,猥瑣、沒有教養(yǎng)、吝嗇等等,比如,觳地觳觫:形容某人做事不穩(wěn)當(dāng)。比如三叩九拜就差這一觳觫。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罚骸氨婢虐荩辉换?,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而九拜中的每一拜都有嚴格的程序和講究。其中第四拜“震動”的動做要領(lǐng)是:兩手相擊,震動其身而拜。古代禮儀的九拜確實有些繁瑣,造成一種負擔(dān)。后來榆次人就將辦事特別費時、費勁、不容易,前面辦的差不多了,到了最后關(guān)鍵時刻,就用“三叩九拜就差這一觳觫”表達,而此時的“觳觫”就有震動、抖動的意思。在孟子以前的典籍中尚未出現(xiàn)過“觳觫”,山東的方言里也沒有“觳觫”。
榆次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晉語并州片,地域特征明顯。在榆次方言的大家庭里,如果論資排輩的話,有以“圪”作詞頭的“圪”字輩,如:圪洞、圪擠、圪瞅、圪針(荊棘)、圪躺、圪蹴(蹲)等。有以“坷”作詞頭的“坷”字輩,如:坷郎、坷老(指紋:斗)、坷留(攀住)。有以“黑”作詞頭的“黑”字輩,如:黑里(里面)、黑廊(巷、胡同)、黑?。ㄍ埽⒑阝忊彽?。而以 “觳”作詞頭的“觳”字輩,可謂兄弟姐妹眾多,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办馋ⅰ敝皇瞧渲衅胀ǖ囊粏T?!办病弊忠话阍谟艽畏窖灾斜旧聿痪邔嶋H意義(但有時有“少許、稍微”的意思),只做語氣助詞,只有后綴動詞時才有實際的詞意。如:觳塌:①形容生活或生產(chǎn)用具部分損壞有散架的可能,但還可以湊合使用,②塌陷;觳擺:搖晃;觳地觳擺:搖搖擺擺;觳搖:搖動;觳顫:顫抖;觳繞:環(huán)繞;觳挑:挑撥離間;觳宣:慫恿;觳歇:休息;觳耽:耽誤;觳拉:劃拉;觳喃:①帶有不服氣、不滿意的嘮叨、磨嘰,②有時形容一個人嘴里叨叨咕咕的說話含糊不清或吐字不清,③咀嚼。觳撒:揮霍;觳撩:①挑逗、撩逗,②自不量力的挑釁。觳煽:①煽動、鼓動,②煽風(fēng)。觳觳影影(yì):模模糊糊的記憶等等。一個“觳”字,被榆次人用的得心應(yīng)手,出神入化,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表情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詞意之豐富,堪稱一絕。
孟母生在榆次,青年時代生活在榆次,知書達理、通曉詩文,晉國及榆次的地域文化、良風(fēng)美德對她產(chǎn)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20歲遠嫁山東后,丈夫孟激忙于生計,在孟子年少時,客死他鄉(xiāng),只有她照顧孟子生活、學(xué)習(xí),三遷擇鄰而居,與孟子陪伴終生。孟子非常感激母親、孝順母親。孟母去世時,孟子在齊國做官,他急切地趕回魯國為母親操辦喪事,并以大夫的禮儀隆重安葬了母親,祭祀用了五只鼎,置辦了昂貴的棺槨和華美的壽衣。可以這樣說,榆次的地域文化影響了孟母,孟母影響了孟子,孟子的著作中出現(xiàn)榆次方言也就不奇怪了,這只是孟母對孟子思想影響的見證而已。
亟待恢復(fù)的歷史記憶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學(xué)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孔孟”,他們的思想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p>
孟子曾受學(xué)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儒家曾子、子思學(xué)派的繼承者,并發(fā)展了些學(xué)派。他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學(xué)說,但都未能得到重用。停止政治生活后,他便和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xué)理論、教育綱領(lǐng)等整理成書,傳于后世,這便是流傳至今的 《孟子》七篇。
孟子站在“士”的立場,對諸侯王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表了以“仁義”為主導(dǎo)思想的學(xué)說,希望他們能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從而治國平天下。全部學(xué)說內(nèi)容包括“性善”“道堯舜”“民貴君輕”,頌揚“湯武”,強調(diào)“仁政”,反對戰(zhàn)爭,其核心思想是“民本”“仁政”。
孟子被后世尊為“亞圣”,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正統(tǒng)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益于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望志、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效品、勉學(xué)以至于約禮成金,數(shù)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后世的母親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后人把她與‘精忠報國的岳飛母親岳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范,號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