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028
[摘要] 目的 探究非小細胞肺癌在放療前后的血清腫瘤標記物的變化情況及臨床意義。 方法 方便選擇該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為觀察組,另選擇60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放療前后的各血清腫瘤標記物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放療前血清腫瘤標記物相關指標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放療后TPS(117.27±35.72)U/L、VEGF(173.25±40.34)pg/mL、NSE(13.27±3.92)ng/mL、CEA(8.09±3.42)ng/mL、CA125(16.83±3.18)U/mL、CYFRA21-1(6.12±0.93)U/L,放療前明顯降低(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血清TPS、VEGF、NSE、CEA、等腫瘤標記物作為臨床診斷鑒別的重要指標,對于非小細胞的肺癌患者的觀察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放療;血清腫瘤標記物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b)-0028-03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最為常見的類型的之一,約占左右肺癌的70%以上,非小細胞肺癌病情發(fā)展快,惡性程度較高,因此,提高非小細胞生存率在關鍵的在于早期即進行干預診斷治療[1]。血清腫瘤標記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已經(jīng)證實在肺癌篩查、診斷、監(jiān)測、預后各階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2]。臨床有學者指出[3],血清腫瘤標記物可作為評判非小細胞肺患者放療療效的重要指標。該文為探究非小細胞肺癌在放療前后的血清腫瘤標記物的變化情況及臨床意義,在參考大量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方便選擇該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觀察研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6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為觀察組,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1.26±8.41)歲,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5例。另選擇60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5.43±6.06)歲,男性40名,女性20名,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集觀察組患者放療前后的血清TPS、VEGF、NSE、CEA、CA125、CYFRA21-1等腫瘤標記物水平和對照組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含量,NSE、CEA、CYFRA21-1含量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測定,TPS、VEGF水平采用ELISA法進行測定,CA125采用放射免疫法進行測定。
1.3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分析所得各組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腫瘤標記物濃度的比較
在觀察組患者放療治療前,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放療前血清腫瘤標記物相關指標均與對照組志愿者比較,各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放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濃度的比較
比較觀察組患者放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濃度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治療后各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較放療前明顯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發(fā)展,惡性腫瘤的腫瘤發(fā)病率呈顯著逐年上升的趨勢,肺癌是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居于所有惡性腫瘤之首,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威脅[4]。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多采用的綜合治療方法,在本次課題研究中,以放射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并輔助以支持治療、免疫治療、中醫(yī)藥治療等姑息性治療手段,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于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作為局部治療手段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5]。在放療效果的評價下,我國現(xiàn)多采用CT或胸部CT技術主要判斷依據(jù),在療效評價中增加了患者的輻射劑量,費用高,技術要求高,無法滿足患者的及時檢測的需求[6]。腫瘤標記物由腫瘤組織細胞分泌產(chǎn)生,腫瘤標記物一般在正常組織中不存在,在臨床檢測中具有較高敏感性,血清中少量的腫瘤標記物即可準確檢測,因此,常用于腫瘤的早期篩查和診斷中。曹津津等[7]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前后外周血中CEA、CYFRA21-1檢測存在明顯差異,治療前CEA(30.72±5.21)ng/mL、CYFRA21-1(45.24±10.93)U/mL,治療后CEA(8.14±1.29)ng/mL、CYFRA21-1(6.08±0.74)U/L,這與該次課題研究成果相一致。該次課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放療前CEA(29.63±8.24)ng/mL、CYFRA21-1(17.03±2.08)U/L,觀察組患者放療前血清腫瘤標記物相關指標均與對照組志愿者差異(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放療后CEA(8.09±3.42)ng/mL、CYFRA21-1(6.12±0.93)U/L,觀察組患者在放療治療后各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較放療前明顯降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測定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記物濃度即可直觀了解患者的放療治療效果,在治療前進行血清腫瘤標記物測定便于患者治療與預后的監(jiān)測管理,在治療后進行測定可以有效估測患者治療后腫瘤組織的殘留情況,對于調整治療方法和預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8]。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已經(jīng)將CEA、CA125、CYFRA21-1血清腫瘤標記物作為肺癌患者臨床診斷治療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血清腫瘤標記物作為臨床診斷鑒別的重要指標,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放療療效評判及癌細胞轉移情況提供參考依據(jù),對于非小細胞的肺癌患者的觀察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血清腫瘤標志物與非小細胞肝癌患者的分期、病程、生存期等相關性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國云,周春宇,劉曉嵐.非小細胞肺癌放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5):851-852.
[2] 周欣,于壯.血清腫瘤標記物在吉非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1(2):91-93.
[3] 郭健,高志斌,賀少楓,等.腫瘤標志物與晚期肺癌立體定向放療療效的相關性[J].臨床肺科雜志,2012,1(1):2048-2050.
[4] 卡哈爾江·阿不都外力,李曉琴,劉春玲. 化療前后肺癌腫瘤標記物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價值[J]. 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1):93-96.
[5] 王穎軼,陳書長. 腫瘤標志物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療效的評估價值[J]. 實用癌癥雜志,2014(1):23-25.
[6] 阿合力·那斯肉拉,巴爾夏古麗·扎比胡拉,穆朝東.血清CEA、 CYFAR21-1、SCC、CA125水平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放療療效的評估價值[J]. 實用癌癥雜志,2014(9):1055-1057.
[7] 曹津津,戴瓊艷,段滿林.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療前后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變化及意義[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9):65-67
[8] 盧虎生,陸林,徐秀理,等.NSCLC放療前后血清中CEA、CYFRA21-1及NSE的水平變化與療效評價[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2):114-117.
(收稿日期: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