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事例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yuǎn),指畫山河”。在祖父的培養(yǎng)教育下,辛棄疾豪邁地說:“我要用詞罵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他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并提出了強兵復(fù)國的具體規(guī)劃。但遺憾的是,他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光復(fù)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fēng)格被稱為“稼軒體”。宋淳熙十五年,辛棄疾與抗金派的戰(zhàn)友陳亮,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fù)大計,但是后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悲憤之中,寫下了《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熱用理由
在文學(xué)的畫廊里,辛棄疾豪放的詞風(fēng),引領(lǐng)著一個時代;在歷史的天空里,辛棄疾愛國的情懷,更是樹起了一面豐碑。以之為題材的佳作,更是位居每年考場佳作的前列。毫不夸張地說,不了解辛棄疾的豐功偉績,想在考場上成竹在胸,或許是不行的。
知識角
舊時,有些人除了名和字之外,還習(xí)慣用別號。因而逐漸形成一種習(xí)慣,朋友之間口頭稱呼只用號,書面稱呼只用字,而不稱名道姓。別號不像名和字一樣受到家族行輩的限制,字?jǐn)?shù)多少不拘,因而能比較自由地反映出個人的志趣和愛好。早在晉代即有少數(shù)文人雅士自取別號,唐宋時別號逐漸流行,到了明清則幾乎人人都有別號。別號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以志向為號的(借立號以表明人生追求和志向)的。如:唐人司圖空才華絕卓,志氣高遠(yuǎn),為衰敗沒落的唐王朝竭志盡忠,然而回天乏術(shù),最后佯稱足疾,退出官場。晚年看破紅塵,隱居山林,以“耐辱居士”為號。明人海瑞,自號“剛峰”,表明自己終身要剛直不阿,為明代著名的清官。近代進(jìn)步人士的號多帶有強烈的愛國色彩,申明其救國拯民的壯志。如譚嗣同號“壯飛”,陳天華號“思黃”,秋瑾號“鑒湖女俠”,鄒容號“革命軍中馬前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