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燕
摘 要:在課堂中,讓課堂活起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動口,動手,動腦,更好的完成學習內容,使課堂更高效,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學習探究 點撥展示 練習檢測
在課堂中,教師是引領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貫穿于整節(jié)課堂的始終,如何讓課堂活起來,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動口,動手,動腦,更好的完成展示的學習內容,使課堂更高效?我認為必須做好三個方面:學習探究、點撥展示、練習檢測。
一、學習探究
“學習”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教育家陶行知認為:一個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研究,教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說明教會學生自學,對學生終身學習大有益處,所以一節(jié)課中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學。教會學生學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教材,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記筆記、學會探求知識的能力。在自學中求進步,學生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所要達到的目標,主體性才能達到充分的體現(xiàn)。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教師在教學后,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題,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并養(yǎng)成不斷積累總結的習慣。日積月累,就是學生知識日益完善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
“探究”就是探究性學習?!疤骄啃浴睂W習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關注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和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關注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體性的培養(yǎng)。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實現(xiàn)教與學的和諧。探究性學習主要誘發(fā)學習情趣,重視參與;提倡質疑,鼓勵創(chuàng)新;倡導合作,激活思維;擴大視野,積極探究。要吃透、用好、用活教材、超越教材。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思想和方法,指導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建構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能夠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全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發(fā)展探究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激勵評價,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探究性學習中,活動的目標是多層次的,讓學生分層達到各自的目標。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知識,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指導學生合作,這里有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也有小組間的合作,以及師生之間的合作。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景。
二、點撥展示
“點撥”就是教師的點撥。教師要適時追問、點撥、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課堂進行調控。點評時,點評的內容則應該是具有針對性、拓展補充性。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難題、新題和突發(fā)事件。針對學生的精彩發(fā)言、獨到見解或思維誤區(qū)而組織開展的評價。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問題,如果一時拿不出成熟的意見、解決的辦法,教師可以用“適時點撥”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姡c撥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展示”就是課堂展示。展示就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對導學案里的內容用簡潔生動的表現(xiàn)方式展示出來,從而檢驗其自學的效果。展示的形式多樣,可以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比如:概念的形成、現(xiàn)象的描述等這些內容利于口頭展示。定理的證明,推理、探究的過程、題例的解答等利于書面展示。有些內容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幫助其說明,增加他表達展示內容的效果。抽象的內容可以提前讓學生制作實物模型、道具,通過學生的展示、比較,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展示內容貴在“精”,必須是學生深入探究的問題,目標要明確,絕不是對導學案上的問題重復講解,統(tǒng)一答案。在實踐教學中,有的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之后,就讓學生分組或自薦按照順序把學習任務中的內容一個一個都展示出來,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又不能抓住重難點;也有的老師只注重學習任務的展示,認為只要把學習任務中安排的內容完成,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忽略了課堂內容的適當拓展和延伸。展示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拓展性、出現(xiàn)較多錯誤的題目。是組內或全班帶有共性的問題、易錯的問題。展示并不是把導學案上的內容照搬到黑板上,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就不必展示。
三、練習檢測
“練習”就是練習。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有進行一定量的練習以后才能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達到熟練程度,才能做到觸類旁通、靈活應用、舉一反三,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課堂練習。新授課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應當在理解和掌握上下功夫,不宜過難,應當以基礎題為主;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達到熟練的程度、形成技巧。練習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難度、要有所變化,幫助學生把知識進行橫向溝通、縱向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要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檢測”就是課堂達標檢測。達標檢測可以使學生在檢測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時糾正。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也是對老師教學水平的檢測。教師可根據檢測效果,及時對自己的導學案設計和教學方法做出有效的調整。設計的檢測題要“精”,量不能太多,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否則一節(jié)課不能完成。要體現(xiàn)層次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檢測,還要有拓展性,提高學習能力的檢測,題目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在檢測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巡視指導,觀察不同層次學生掌握情況。各組長的達標檢測情況由教師當面檢查,糾錯、批改。而后指導各組長檢查本組當堂檢測完成情況。再要求組長認真檢查找出哪些同學出錯了,分析一下出錯的原因是什么,請小組成員評價說得對不對,對有爭議的可在組內展開討論,如果組內沒有解決的,可在全班進行交流。各組在討論交流中,教師要巡視查看各組出錯的原因,共性問題有哪些,個性問題是什么。讓學生匯報自己錯誤的原因,盡管費時費力,但我認為這樣做非常必要。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還能避免其他孩子犯此類錯誤。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這些內容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我們課前認真準備,精心選擇,才能在課堂上進行順利。才能使展示的內容更加高效。才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