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蕾
范仲淹傾心于爭,奔波于仕途,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感動了無數后人;陶淵明甘于不爭,棄官歸隱田園,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樂,他悟得“心遠地自偏”的真諦,成為隱逸詩人之宗。把握好爭與不爭,才能擁有智慧人生。
首先,要明確為何而爭,為何不爭,即明確爭與不爭的最終目的?!盃帯笔菫榱瞬粩嗉钭约呵斑M,以追上他人為動力,超越自己為根本。“爭”是為了不斷走向更高的階層,在社會中取得一定的地位,獲得話語權,從而更好地造福社會?!安粻帯笔怯捎凇笆琅c我而相違”,考慮到“爭”無法改變現狀,甚至可能被他人利用,只好獨善其身。只有明確目的,我們才能使自己不在“爭”的過程中不擇手段,不在“不爭”的過程中自甘墮落。
其次,要明白何時該爭,何時不該爭。人生有得志之時,也會有不得志之時。得志時“爭”,勇往直前,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不得志時“不爭”,擁有曠達、坦蕩的心胸。蘇軾被貶到黃州后,便寄情山水,將自己的文學成就推向了高峰。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處世哲學也使后世對他評價頗高?!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懂得因時而化,靈活變通非常重要。當然,像孔子一樣為改變社會現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難能可貴的;像革命先輩那樣通過不懈奮斗爭取民族解放,更是可歌可泣!
最后,要認識自我,認清自己適合爭還是不爭。爭與不爭的選擇與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系。錢鐘書先生淡泊名利,有人讀《圍城》后想認識作者,他竟如此推托:“覺得雞蛋好吃,就多吃幾口,何必要認識下蛋的母雞?”楊絳先生曾譯蘭德詩曰:“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钡磳庫o,并不代表不為,而是為了不爭。相反,不甘寂寞而喜歡“爭”,在不斷超越自我的同時獲得滿足感的人,不必裝作謙卑、低調,可以去光明磊落地爭。
人生在世,爭與不爭,要因事制宜,因時而化,因人而異。
教師點評:
作者圍繞“把握好爭與不爭,才能擁有智慧人生”這個中心論點,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證,條分縷析,結構自然合理。每一個方面都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使論證有力,啟人深思。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fā)展等級18分=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