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藝
摘要:“向好而在”的社會理想信念,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價值追求??茖W社會理想是當今中國社會尤其是精神意識發(fā)展中的“總開關”。傳統(tǒng)社會理想信念與科學社會理想信念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高?!案耪摗闭n因其獨特的課程優(yōu)勢,在向青年大學生傳播社會理想信念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概論”課;社會理想信念;“三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32-02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來到北京大學與廣大師生促膝談心時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高?!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因其獨特的課程優(yōu)勢,在向青年大學生傳播社會理想信念這一極具傳統(tǒng)文化意味的價值取向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厘清傳統(tǒng)社會理想信念歷史資源,及其在高?!案耪摗闭n中的“三進”路徑,對于大學生社會理想信念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一、社會理想信念的歷史文化資源及現(xiàn)代承繼
(一)作為歷史遺產(chǎn)的中國古代“公天下”社會理想信念
遠古時期,在生產(chǎn)能力低下及生存資料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協(xié)同”與“均分”成為當時基本的生產(chǎn)與分配方式。在這種生產(chǎn)方式下,逐漸“產(chǎn)生了負責組織和指揮協(xié)調(diào)與協(xié)作、主持財富分配公平的部落首領,伏羲、神農(nóng)、皇帝、堯、舜就是這些部落首領的代表”[1]。這些首領往往是無私、德能兼?zhèn)涞娜?,他們使存在于先民中的自然“協(xié)同”、“仁愛”與“均等”精神,變得穩(wěn)定而有序。他們盡力引導人們走向豐裕,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公天下”的景象。如果說,先古時代的“公天下”思想,僅僅停留在傳說中的話,那么,到了東周,隨著“私有”越來越成為社會中的普遍現(xiàn)象時,有關“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就有了明確且系統(tǒng)的表達。兩漢時期,“天下為公”理想社會被進一步推進,這集中體現(xiàn)在“太平”社會理想的取向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理想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比較典型的有嵇康提出“天下為公”的“至德之世”,陶淵明提出“沒有階級、壓迫、人人相愛且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唐宋元明清時期,譚峭提出“均食”的“大同社會”,王夫之提出“人欲之各得”(《讀四書大全說》卷一)的大同社會,與王夫之相一致,戴震提出“遂天下之欲”(《孟子字義疏證》卷下)的美好社會,如此等等。成為啟迪中國近代社會理想信念的寶貴遺產(chǎn)。
(二)古代社會理想信念與近代社會自強精神的貫通
中國走進近代的歷程是伴隨著屈辱與“自省”的過程,屈辱的是被列強橫加“肆虐”而喪失民族獨立,“自省”的是自身為何如此的“積弱”又該當如何“自強”。從而產(chǎn)生了洪秀全的農(nóng)民共產(chǎn)主義社會理想信念、康有為的世界大同社會理想信念。
洪秀全是在“內(nèi)腐”與“外患”的背景下,依據(jù)“天賦平等”即“上帝視之皆赤子”,“道之大,原出于天,謹將天道覺群賢”,為廣大農(nóng)民編制了一個“普天下皆兄弟”的理想社會。這一理想信念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農(nóng)民所追求的“太平世”的基本要求,而且融合了西方的基督教神學思想。他們旗幟鮮明地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褔,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滿也?!币环r(nóng)業(yè)共產(chǎn)主義的畫面躍然紙上。與洪秀全等人的農(nóng)業(yè)共產(chǎn)主義不同,康有為構想了一個基于工業(yè)的大同社會。說在大同社會“農(nóng)耕者用機器化料;若工事之精,制造之奇,汽球登天,鐵路縮地,無線之電渡海,比之中古,有若新世界矣”[2]。與此同時,康有為也認為,社會普遍苦難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而“欲致大同,非去人之私產(chǎn)而后可;凡農(nóng)工商各業(yè),必歸之公”[2]。這種大同之思與西方相比,出現(xiàn)甚晚,但在近代中國則難能可貴?!按笸彼枷氲搅藢O中山時期變得更為具體,即以辦實業(yè)為基礎,以共產(chǎn)主義“大同”為取向的民生社會主義。
(三)成為“總開關”的當代社會理想信念
在西學東漸的思想文化氛圍中,俄國十月革命給苦悶的中國送來了曙光——馬克思主義,進而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進程中,沉淀為當今中國社會的“總開關”。
有人認為,我們是先認同了社會主義或共產(chǎn)主義這一理想信念,才去親近中國古代以來極具社會主義或共產(chǎn)主義意味的“公天下”與“大同”思想。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是“絕對的”。試想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或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很快在中華大地傳播并引起共鳴,難道不是因為這種理想信念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蘊的大同理想主義情結有著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嗎?事實就是如此。但毋庸諱言,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中國傳統(tǒng)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停留在道德的層面,其人文取向也是狹隘的,而馬克思主義或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徹底地克服了這一局限。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是真理性與革命性、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
二、社會理想信念在“概論”課中“三進”的路徑
(一)內(nèi)容融合
內(nèi)容融合,即把社會理想信念教育內(nèi)容融會并整合到“概論”課教學的過程中去。為了避免與其他課程內(nèi)容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重復,“概論”課幾乎沒有對社會理想信念做明確的理論表述,但這并不意味著概論課忽視了社會理想信念教育。就像我們所分析的那樣,“概論”課集中于“真理性”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一種內(nèi)在“價值性”的指向。因此,使“概論”課深蘊的“價值性”指向——社會理想信念,在教學的過程中突顯出來,成為該課程教學不應該回避的一個任務。而使其凸顯的第一步就是把社會理想信念內(nèi)容融會并整合到“概論”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
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社會理想信念的“融合”,讓學生深深地領悟到:社會理想信念是人類在生存與超越的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種精神文化訴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充滿“公天下”、“大同”等“共產(chǎn)主義微光”的社會理想信念,并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呈現(xiàn)為不同的形式;科學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過好生活”的“大同”情結,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時代需要相結合的產(chǎn)物。
(二)問題邏輯
“問題邏輯是研究問題的邏輯性質(zhì)和關系的現(xiàn)代邏輯學分支,它以問題及其解答為研究對象?!盵3]問題邏輯如果被運用到“概論”課教學中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僅使教學有了明確的目標,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面對問題進行多種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就社會理想信念“三進”而言,我們更需要“問題意識”的導向及其邏輯結構的建設。
(三)案例支撐
在社會理想信念“三進”過程中,“插入”其中的案例,并不是隨意選擇的。它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契合性,選擇也應該遵循一定的步驟:第一步,選擇案例。在眾多案例中,選擇的案例是否適當,對于問題能否被順利地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首先,案例的選擇要契合“問題邏輯”。其次,案例選擇還要符合教學目標,一定是有據(jù)可查和準確確定了的案例。第二步,分析案例。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邏輯設計,選定相應的案例之后,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圍繞著問題,按照導向來分析案例。分析案例要做到:首先,時代意識。如列舉古代“公天下”案例的時候,盡量鋪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從而使案例更加豐富而有說服力。其次,發(fā)散意識。圍繞著問題,讓學生盡可能地挖掘基于案例解決問題的最多可能性。最后,啟迪意識。案例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路徑的尋求,都是希望學生能在這個過程獲得“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同時,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使社會理想信念扎根于自己的頭腦。
參考文獻:
[1]祁志詳.社會理想與社會穩(wěn)定[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8.
[2]康有為.大同書[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79,290.
[3]王天恩.問道心扉——基于問題邏輯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