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運
北京地鐵1號線是國內最早建設最先投入運營的地鐵線,見證了北京地鐵從地下戰(zhàn)備交通到地下民用交通的發(fā)展歷程。它穿越石景山、海淀、西城、東城、朝陽五個行政區(qū),橫貫享譽世界的天下第一街――長安街和長安街的東西延長線,形成地上地下重合的立體交通大動脈,明清皇城、皇宮、天安門、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沿線分布;北京十大建筑(也是國家十大建筑)從20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四屆評選活動中分別入選的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北京國際飯店,北京恒基中心、新東安市場、國際金融大廈、國家大劇院、首都博物館等建筑雄聳于沿線左右;地鐵1號線還連通著中央商務區(qū)、“金街”王府井等北京最繁華的商貿區(qū)域,沿線旅游、購物、休閑、娛樂內容多多,異彩紛呈。
地鐵1號線運營區(qū)段由蘋果園站至四惠東站,共23座車站,線路全長31公里。運營時間,蘋果園站首班車5:10,末班車22:55。四惠東站首班車時間5:05,末班車時間23:15。
地鐵1號線有東延長線,線名簡稱八通線,起點四惠站,終點土橋站,線路全長18.964公里,連通朝陽、通州兩區(qū),共13座車站。首車時間四惠站為6:00,土橋站為5:20。末車時間四惠站為23:22分,土橋站為22:42。沿線高碑店站、八里橋站周圍有人文景區(qū)值得一逛。
【蘋果園站】
蘋果園站是地鐵1號線最西端的站。從東向西行駛,它是終點站;從西向東行駛,它是始發(fā)站。站名隨的地名,聽起來有點俗。但您可知道,就蘋果園這三個字,卻有著幾百年的可追溯的歷史。這里是被一個老太監(jiān)相中用來養(yǎng)老的地方,受他的影響,其后很多太監(jiān)也在退休后到這里來養(yǎng)老。老太監(jiān)們在這里最大的成就就是侍弄出了一個蘋果園。內宮中的權貴們能相中這片地方,不是偶然的,再向西走幾里,就是進山口,連皇帝都搞經(jīng)營建設大興土木了。地鐵蘋果園站附近,沒什么可逛的,但為旅游坐地鐵專程來此,卻非常值得考慮,出地鐵再走3000米,就是一個自然和人文共輝的精彩世界。
蘋果園地鐵站四個口,為兩出兩進。
模式口,京西古道上的那份兒精彩
我們推薦的那地方,叫模式口。讀過老舍先生小說《駱駝祥子》的,聽到駱駝祥子,會想到磨石口。磨石口就是模式口,音同字不同。駱駝祥子是名人,是從老舍小說中走進社會的名人。駱駝祥子這名兒,和祥子在一次走背運被亂兵抓了帶到磨石口卻又僥幸地在磨石口得了駱駝有關。模式口又因駱駝祥子這位“社會名流”在磨石口的這段遭遇而生輝,算是名人效應吧!從中我們知道兩個信息:駱駝祥子那個時代,模式口有駱駝;模式口還有磨石。模式口在改字為模式口之前,一直叫磨石口的。
模式口的磨石和磨石博物館
模式口是入西山的古道道口之一,那條道通妙峰山。妙峰山有北京郊區(qū)最大最熱鬧的廟會,不要說京城的人,就是天津、保定、石家莊都有人來趕廟會。從磨石口進山趕廟會,讓磨石口成為了一座不同凡俗的古村,經(jīng)濟繁榮的痕跡至今猶存,看京西老街景,不能不去模式口。
磨石口在翠微山南麓,磨石在模式口大街北側的山坡上。因磨石,這里建了一座博物館。話得從1952年說起。那年,有個叫李捷的地質科學家在勘探永定河引水渠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些在常人看來很不起眼的磨石,覺得它們應是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跡。中國的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和前蘇聯(lián)地質學家納里烏金復勘后共同確認了李捷的發(fā)現(xiàn)。1957年10月28日,磨石口冰川擦痕被北京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冰川擦痕遺跡是露天的,現(xiàn)罩在了鋼架大棚里。1989年始建、2009年擴建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成為亞洲惟一的建在第四紀冰川遺跡上的自然科學類的專題博物館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分為冰川知識展覽、互動展現(xiàn)、場景復原區(qū)、室外地博園、遺跡保護區(qū)等五個展區(qū)和一個多功能報告廳,占地63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通過展板介紹、標本展示、光電演示、場景再現(xiàn)、模擬互動、地質休閑園林等現(xiàn)代的展陳手段,全面地介紹了冰川的形成演變、第四紀冰川與人類的關系以及京西地質結構,巖石構造等一系列自然地質知識。
太監(jiān)文化讓人吃驚
走在模式口大街上,一眼能看到到一座石門,進石門,又一眼能看到石華表,并一眼能看到和明十三陵神路上的文臣武將一樣的巨型石像生,它們和十三陵的石雕一樣精彩。你不驚訝嗎?田義墓是明朝的太監(jiān)墳,它坐落在模式口古街中段的北側。
模式口地區(qū),早已不是駱駝祥子時代的模樣了,居民區(qū)很少能看到民國和民國前的舊房子,但古道上的主街框架和地勢,主街上的繁華一如既往。
模式口顯示著厚重文化積淀的是村中的古建群。若說入街不遠便能看到古建,最先看到的古建是皇家的承恩寺。承恩寺很奇特的是建有防御性的雕樓。若雕樓讓人陡生各種猜想,且占盡古街風景的話,那么離其不遠的、同樣讓人費思量費琢磨的田義墓的石刻、石雕就是除承恩寺之外此街最具特色和神秘色彩的了。
被稱為石像生的護墓武將文臣和華表你還都見過,石筑的墓門上對稱的石浮雕吉祥圖案也不陌生,讓您眼花繚亂的石供案、石樓閣呢?還沒有引發(fā)您的好奇心嗎?三座罩著石碑的石碑亭并列成行,石碑亭之后享堂遺址上巨石兀立,墓區(qū)幾座石冢前,四周有高高的石墻圍護,東側的石墻外,麻石砌壁的高崖像巍峨雄勝的城堡,它映襯著有石五供和大石案的墓地,使深受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皇帝恩寵的大太監(jiān)田義的長眠地顯得格外雄霸蒼涼,也格外匪夷所思。在這里有一種常人不可解釋的現(xiàn)象:明朝皇帝本身的陵墓石件除神路外是不尚雕飾的,可太監(jiān)田義和做了崇禎陵的妃子墓上的石件一樣,幾乎石石見雕,石五供縷雕浮雕造型精美,墓冢的周圍竟是用一方方石浮雕的石板筑起,幾冢圖案類型不同,同一類型雕板每塊與每塊上的圖案也不一樣。東側墓冢上全是暗八仙,另外兩冢則全是人物,人物浮雕細細看下來,竟無一重復,而且全是故事,像石刻人物故事的連環(huán)畫。故事是來自民間戲曲、史冊典故還是神話傳說?這種精美繁復而又奢華的墓冢裝飾是皇帝對寵臣的一種特別獎勵?
田義享受一墓三冢的待遇,也就是說,一個太監(jiān)三座墳。
法海寺,奇美的明代壁畫
二十多年前,可以隨意地看,再往后幾年,買票才能看,后來買了票要隔著玻璃罩來看,現(xiàn)在想看,對不起,門關了,若天賜機緣,您能進去看,燈是不開的,只有打著電筒才能看了。這就是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這段歷程,一是說明文物保護意識的一步步覺醒,一是說明法海寺的壁畫實在太珍貴。
法海寺在模式口外不遠處的翠微山腳下,西與龍泉寺為鄰,依地勢而建。走到寺前,眼睛需仰舉著讓目光躍上一級又一級的臺階才能見到山門。入山門,又見一殿一閣重重抬聳,層層剎院座座攀升,崇麗輝煌的殿檐宇角交相錯落,呈現(xiàn)出向高空取勢的宏偉空間,由不得您不心馳神蕩,崇仰有嘉。
依山取勢的法海寺布局結構,使法海寺頗具建筑藝術魅力,但法海寺最讓人向往和流連的還是大雄寶殿內的明代壁畫。仰慕法海寺壁畫藝術的游人不會因大雄寶殿的保護性關閉而失望,那里的全部壁畫已復制在藥王殿和右側的配殿內。大雄寶殿山墻上的十方佛眾、飛天仙女圖復制在藥王殿西配殿內,佛、仙人物有牡丹、月季、菩提、芭蕉襯托,畫面祥云繚繞。大雄寶殿后檐墻兩側東帝與西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復制在藥王殿的東西兩壁上,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神態(tài)各異,線條流暢,是古代工筆線描藝術的極品之一。最富神韻的是三大士,其中又以水月觀音最具神采。觀世音菩薩的佩飾既多且美,輕紗披肩,肌肉柔美,表情溫和,儀態(tài)端莊,是傳神之筆描繪出的清新明凈超凡脫塵的曠世佳作??催^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的人,一定會驚訝兩者之間在藝術手法上的酷肖。法海寺壁畫運用了疊暈烘染的傳統(tǒng)技法,質色厚重而又艷麗鮮活。還有一點相似,就是這些引人入勝的宗教畫作,同樣出自無名畫師之手。
承恩寺也是有壁畫的,不過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已不多了。由此人們聯(lián)想,是否模式口地區(qū)的寺廟都曾有藝術精湛的壁畫?有興趣,那就去考察一下嘍!
【古城站】
車站設在古城這個地方,因此叫古城站。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qū)石景山路與古城大街交口東側。至于為什么古城叫古城,至今也沒有弄明白。是這里曾經(jīng)有座古城的緣故?它歷來不是縣城的所在地,若有過城池,也該是屯軍或商貿的古城。此站乘車和出站都要注意了,朝著蘋果園方向的候車廳和朝著四惠東站方向的候車廳已不是同一個廳,它們已被地鐵分割在兩側,不注意有可能會給您帶來不方便。
還有,出站口只能是兩個。四個出入站口,進是兩個,出是兩個。換乘公交車,A口外有327、385、318路;B口外有959、597、337、941路;C口外有941、597、337、958路。在此站下車,就近順便找什么景區(qū)景點逛逛,不是太有意義,但若在這一帶出差、辦事、走親訪友,建議您得好好規(guī)劃一下。北京著名的八大處、首鋼主題工業(yè)園區(qū)、永定河森林公園都在它附近。古城內還有古城公園和雕塑公園。
翠微山麓古城的綠色風貌
我忘不了古城是因為我為一封信專門請假跑了一趟古城的郵局。那年我們住在西黃村。西黃村離古城郵局不到一站地。西黃村讓我最愜意的地方就是營房周圍栽滿了八角樹,八角樹叢天然地織成了綠柵,圍著院墻,鉆不進鉆不出,防護嚴密。八角也叫大料,地鐵1號線古城站前一站的八角游樂園站的八角,作為地名我想就是這么來的。這一帶產(chǎn)八角。更愜意的是站在路邊的房角看西山,近在咫尺的西山日間和晚上的景色截然不同。深夜,墨黑的群山剪影在藍色星空的巨帳中也有星光閃爍,或是一群,或是一點,神秘奇幻,有的還忽明忽滅,不由我不浮想聯(lián)翩。那是讓人興奮的刺激性恐懼。到哪兒都是靠兩條腿,兩只腳,包括去西直門。冬季,河里冒起的濃濃白霧我一直不知它該是冷氣還是熱氣。搬進西山大院了,休息時間多是往山上跑,二處的碧水池、古塔;三處、四處的古廟;五處的龍泉;七處的古洞;八處的奇崖幽谷;還有一處的白皮松與領工資、節(jié)假日就回家的僧人;山洼中山腳下的古墓……總也逛不夠。夏季時永定河引水渠就是我們的娛樂休閑的天堂。那時古城沒什么可逛的地方。如今古城南路東的古城公園對古城居民來說就是當年我們的八大處吧?33公頃的占地面積,一個公園,三個分區(qū),兒童游戲區(qū)、中心雕塑區(qū)、攬霞滴翠廣場和花卉盆景區(qū)。那里的景色還不錯,盡管周邊的樓房有點煞風景,但古亭、綠林、幽徑、假山石所給予的畢竟是詩意濃濃的綠色生態(tài)畫面,通常很熱鬧的。日間是大爺大媽們的天下,夜晚是情侶們的樂園,好舞者一展風采,好歌者縱放歌喉。驢友們稱贊說唱得還不錯,那可是一種享受。兒童樂園是孩子和關愛孩子的父母們的寶地,石景山區(qū)外的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不愛去那湊當?shù)鼐用竦哪欠轃狒[,但雕塑公園還真的是值得一看的。雕塑公園與古城公園相隔不到一站地,那是一座以植物造園雕塑造景的藝術園林,說在中國園林界首開先例未必實,有待考證,但去后就在網(wǎng)上曬幸福指數(shù)的真是不少。為藤木的長亭,為沒有太過人工的圍欄、伸手就可觸到荷花的荷花池,為蘭花幾乎落光時節(jié)仍盛開著的紫木蘭,為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更為滿園的雕塑。
守望京雕—732的博客告訴我們,古城石景山雕塑公園是由園藝家劉秀晨負責園林設計,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家盛揚主持雕塑策劃,新中國雕塑奠基人劉開渠題書園名,二十多位雕塑家精心參與創(chuàng)作的,共有作品三十余件。全園均為自然式通道,主軸線穿過南門,均用綠化分割空間,全園共分為水景雕塑區(qū)、林蔭雕塑區(qū)、陽光雕塑區(qū)、春早院四個景區(qū)。雕塑中表現(xiàn)舔犢之情的作品不是一件,以大門廣場盛揚教授設計的《母子情》最受推崇。雕塑公園有一種圣潔高雅的美,全國各地的很多人是慕名而來的。
【八角游樂園站】
北京的老游樂園相繼都消失了,沒有經(jīng)受住歲月的打磨,唯有八角游樂園大旗不倒,越辦越好。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在長安街的延長線上,交通也方便,地下,地鐵1號線穿越市中心,筆直的就過來了;地上,換乘的公交車多達十幾路,想從哪兒來就從哪兒來,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四通八達。還是這站名起得好,就用這游樂園名字做站名,既提高了擴大了游樂園的知名度,又讓游樂園經(jīng)營者不好意思不好好建設、經(jīng)營?八角游樂園兩個進出站口,隔路相對,去游樂園從A出口出在路北下沉式廣場,B出口出均向西步行200米左右。八角游樂園通常稱石景山游樂園。
石景山游樂園里的童話世界
灰姑娘在中國太家喻戶曉了,你只要有過童年、少年,你就知道灰姑娘,到有了兒子女兒,到有了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不但不會忘記她,而且記憶更深刻更牢固。兒輩和孫輩們也都有童年少年啊!在你的一生中,不算父母爺爺奶奶那兩代人,灰姑娘一般要伴隨你二代三代,你要是特別長壽,百歲老人了,四代五代都有可能。所以,石景山游樂園為灰姑娘建了個城堡,打造格林童話的主題游樂園實在是睿智之舉?;夜媚锸怯肋h召喚著激勵著鼓舞著鞭策著童年少年的你和后代們童年少年時的夢。呵呵,一無所有,備受虐待,心地善良是唯一的財富,一輛南瓜車,一雙水晶鞋,就奔皇宮了,白馬王子一見傾心,愛得不行不行的,從此徹底改變命運,過上美好幸福生活。
夢想和好奇心好勝心永遠都會打動著孩子,青年人亦如此。以哥特式的灰姑娘城堡為中心布局的童話世界,不僅有這座迷人的城堡,還有阿拉伯式的餐廳、俄羅斯式的門樓……不僅有灰姑娘,還有匹諾曹、唐老鴨、米老鼠……不僅有歐式風情的建筑,更有驚險刺激考驗勇氣的冒險世界,金剛魔輪、瓊斯探險、太陽神翼、侏羅紀探險、海盜船、颶風等待你去親歷;魔鏡迷宮、轉轉島、太空歷險、激浪旋艇、音樂船、快樂搖籃、果蔬部落、果果漂流,把你帶入幻想的天地;峽谷漂流、美洲探險、礦山車、風神過山車、4D影院的東區(qū)讓你沉醉;大摩天輪、能源風暴、幽靈公館、方程賽車、PK泡泡球、飛象戲水、原子滑車、魔怪屋、青蟲過山車、神舟號過山車、飛旋云霄、浪卷珍珠、波浪飛椅的西區(qū)項目多得都不知該怎么選擇。建于1986年的石景山游樂園占地33萬余平方米,擁有大中型游藝設施70余項,是目前全國游樂行業(yè)中過山車數(shù)量最多、游樂項目最多的主題公園之一。這里還有層出不窮的文化主題活動迎春洋廟會、春之韻游園會、狂歡之夏、歡樂金秋年年舉辦。尤其洋廟會,把中國傳統(tǒng)民俗活動與西洋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受市民喜愛,年年廟會期間幾十萬人涌來,與朝陽公園一起,成為一個獨特的廟會品牌,讓無廟的洋廟會大放異彩。人們對狂歡之夏活動中的遠古探險評價也頗高,恐龍出沒的侏羅紀公園、鐘乳石山洞、玻璃棧橋讓孩子們已分不清是虛幻還是現(xiàn)實,那里太值得一去了。
【玉泉路站】
玉泉路這名兒是1939年以后才有的,以前只是條鄉(xiāng)間的無名小路。擴建成柏油路后,因其北遙遙可望玉泉山而給了它這樣一個雅名,誘人想入非非。不過這里雖無玉泉,卻曾有元代古廟靈福寺,寺不在了,廟里的兩棵銀杏樹卻保留下來。為了使古銀杏樹不受傷害,開國領袖之一的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更改地鐵1號線的建設方案,延長了玉泉路與八寶山之間的地鐵間距。樹下立了漢白玉碑,樹旁的路也比兩邊寬了四五米。
地鐵站口在十字路口東西向的南北兩側,每側兩個出口,共8個出口。出D1、D2口即西南口,會有意外的驚喜,北京國際雕塑公園就在其側。
國際雕塑公園 帶你感受藝術家的第三只眼
地鐵1號線玉泉路站緊挨著北京國際雕塑公園的東北角,從西南口出站,向西行50米左右即是公園的北門。由此進公園最近。南邊還有座大門,在魯谷路一側。
一園套三園的組合園
在園子里逛,如果忽視雕塑,很多人會覺得這不過是個普通的城市公園,是個供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的地方。北門內的西側綠化非常好,花壇、云松、綠樹掩映的甬道、密林、草坪、跳交誼舞下象棋打撲克的人們……都年輕著,無論是草是樹是花還是人。遠遠的,幾乎分辨不出哪些人是中年人、老年人,好多是一色的黑舞衣舞裙,黑就是瘦就是苗條就是精力旺盛就是身形矯健步態(tài)靈活游刃有余青春活潑,近瞅才知風華萬千,但那活力青春的印象是在腦海里定格了,抹不去了,恨不能自己也參與進去青春一把。公園里有孩子們的游樂場,東邊有,向西略走一走發(fā)現(xiàn)兒童的天地比成人的天地大得多。還沒到盡頭,再向西有地下走廊有下沉式花園,走上去又是一個公園,這時你才知道北京國際雕塑園不是初始印象中的那么小,它有東西兩個園,大得需要考驗腳力,因此你也理解了為什么好多年輕夫妻要租三人座的小游覽車帶孩子游玩。還有北園一說,但北園還真不知是怎么劃分的,喜歡看雕塑且看得細的話往往要在這里待上一整天。東園有雕塑,西園有雕塑,分布的密度很大,與湖與綠色環(huán)境融為一體,使公園充滿了濃郁的文化與藝術色彩。
用第三只眼賞藝術
剛進園時,放眼一望,覺得雕塑園里的雕塑作品少,細細觀察,一一逛下來,才發(fā)現(xiàn)是粗心了。公園設置了很多綠丘、花園,每個綠丘、花園都有路環(huán)圍,貼近路的草坪上、半坡上、綠蔭中都環(huán)路布置了雕塑,有說明牌,便于觀賞。園方公布的數(shù)字是,公園共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180多件雕塑作品。不細賞不知道,品細了每件或每組都得要下點功夫,若賞全得把東、西、北三園的路走遍才行。
對園中匯集的這些雕塑作品,我不知道藝木家們會是怎樣看,對普通的愛好藝術的游客來說,很多作品會有解讀上的困難。正因為此,它們才存在著一種魔力。造型無論是單體還是組群,美是不言而喻的,雕塑作品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題材的廣泛性、表現(xiàn)力的豐富性也都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美的就好懂,就能懂?,F(xiàn)代公園雕塑本就是是很國際化的藝術,極易與國際接軌,作品又大多來自國際。易懂的有,如開屏的孔雀、亮翅舞蹈的高足仙鶴、拉弓射箭的箭手、跳猴皮筋的小妞、戴頭巾的少數(shù)民族婦女、提著花籃的古代仕女、束發(fā)留著劉海穿著漢民族服裝的鄉(xiāng)間妮子、騎馬的武士、踩高蹺扭秧歌的女子們、抱仔的狒狒、打瞌睡的鳥、奔騰中的馬群、蹺尾的巨型鯨魚……不管作者給作品起了什么樣的名字,從哪個角度強調作品的內涵和意義,作品都在被認知被理解的范圍內,作品藝術語言的傳遞、交流沒有障礙,觀賞者誰都不會認為它們稀奇古怪,只有理解的深淺,觀賞的角度問題。這是寫實的作品、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更多的雕塑作品則需要費一些腦力了。
起名《飛翔》的作品是丁字形狀的大巖塊,作者的國籍是阿根廷,如果不看作品名稱,你能想到的也許只是個巖石的十字架,飛翔之名誘你細細觀察揣摩,看出點展翼欲飛的意思來,但它絕不是鳥,而是“宇航服”,有人形,軀長臂短,卻沒有頭顱,而且很沉重,于是又想到機弩,機弩就更沉重,只能再仔細觀察,揣摩,從中間的縫隙和短臂上端的刻槽上突然想到,這件作品表現(xiàn)的就是擁抱親吻在一起的一對兒情侶,在熱烈的親吻擁抱中他們不知不覺地飛升了,翱翔在忘我的云空……
是應該這樣解讀嗎?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有揣摩作者意圖的快感,你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他想通過作品告訴人們什么?
《進化》那件作品的作者是瑞士人,從一面看那件雕塑,它就是一個年輕女郎的頭像,螺殼紋的發(fā)髻,而從正面看,這位女郎有點像男士,發(fā)髻鬏鬏上的螺旋紋沒有了,也變大了,大成了一個耳朵,而后腦殼部位的螺旋紋也就正兒八經(jīng)地成了發(fā)紋,只不過是用了藝術的簡約手法,用幾根線條代表了而已。不得不循著作者的“進化”思路走了,再從女郎頭像的那一面看,發(fā)現(xiàn)整面頭像就是一個螺殼,有眼有鼻子有嘴有下巴的螺殼,人螺合一的兩棲動物標本。“進化”是否是指人類是從海洋生物進化來的,而其最原始的形態(tài)就是海螺?這一件雕塑作品,囊括了從海螺到人到現(xiàn)時代的男人女人的整個歷程?如果沒有作者的提示,賞讀者是否會把它解讀成追求海妖或仿生發(fā)型的時尚男女呢?
法國雕塑家吉里·科瓦尼克雕塑的“力量通道”我怎樣努力都沒找到走向作者創(chuàng)意思維的通道,作品像個鼓風機的剖面,鼓風機的內腔就是力量的通道?風送進去就有力量在奔涌?這也太直白明了,就像1+1=2那么簡單。不過,事關命運的考場上恰是最簡單的題很多考生答不上來,他們不敢往簡單上想。藝術欣賞之地就是個大考場。
北美尼亞哈克比安的作品《生機》是一個奇妙的組合,那是一尊人像,少女頭,雙手在胸前捧和平鴿,裙裾像冷兵器多齒鏟,鏟的中心也就是裙子的中心圖案是棵剛剛生芽的幼樹苗。沒有標示作品名稱這尊雕塑會很費解,有了作品名稱可以推斷作者是想說和平才是希望才是生機,也是比較簡明的創(chuàng)意性思維。
《魔鏡》是一個法國雕塑家的作品,外在形式很直白,就是一面金屬材料制作的不規(guī)則的扁長鏡子,架在金屬條編織的架子上,兩旁各有一把金屬椅,但為什么叫魔鏡挺費思量,相信作者不是故弄玄虛。它放置在灌木叢中,是野外之鏡,一年四季會映出不同的景色,什么人過去照會有什么人的影像,但這屬于鏡子的基本功能,稱不上魔。它魔在哪里?
剛果(金)卡芒達·圖姆巴的《年輕女子》怎么看都看不出名堂,那是一組,兩件,一大一小,大件石雕是物,有螺旋層,小件是人或人和動物。我不能確定我看到的位置較高的向下俯視的是猴還是人,它具有相當程度的抽象性,就是一個沒有細節(jié)的輪廓。而年輕女子是個背身,雙臂伸上去,雙手扒著她與另一生物共同的屏障,那屏障是什么?還有,年輕女子下身裹著的是什么?魚尾狀,表示她是美人魚?呼喚愛情,卻咫尺萬里的阻隔?因為有那道屏障?關鍵是這件小雕塑和那件大雕塑是什么關系,相互是如何呼應的,撲朔迷離。這些作品,無論是讀得懂還是讀不懂還是讀了個一知半解,都讓人感到興奮,樂趣濃濃,作品在告訴我們藝術家有第三只眼,他們是用第三只眼看世界的,也在教我們用第三只眼看藝術,看藝術家,看藝術家如何用藝術語言詮釋世界。雕塑藝術語言是超常規(guī)超常態(tài)超經(jīng)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