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張麗霞,王宏,高麗,徐建,潘世揚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學部,南京 210029)
·專題筆談·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報告方式應規(guī)范化
——《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的解讀與應用*
王黎,張麗霞,王宏,高麗,徐建,潘世揚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學部,南京 210029)
結合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2015年發(fā)布的《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和實驗室實際工作,制定了規(guī)范化的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報告方式。報告方式主要對血液分析儀篩查后,對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復檢的異常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加以規(guī)范化命名及分級,旨在更好地輔助臨床診斷。
ICSH;外周血細胞;規(guī)范化報告
2015年,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 ICSH)發(fā)布了《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下文簡稱“建議”)[1]。該建議是國際血液學專家對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命名和分級研究討論結果,為各國實驗室能使用準確、統(tǒng)一的報告方式提供了建議,對于規(guī)范實驗室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報告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外周血細胞分析中,定量結果異?;騼x器異常報警時,提示需要進行外周血涂片或手工分類計數。關于建議中常見異常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命名分級及報告建議詳細參見《2015年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的介紹》一文[2]。我們解讀了建議,并結合實際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了對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報告方式,制定了適合本實驗室的規(guī)范化的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報告方式。
1.1 紅細胞復片規(guī)則 當血紅蛋白<50 g/L或>180 g/L,儀器報警提示有核紅細胞及紅細胞直方圖異常時需檢查紅細胞形態(tài)學,在顯微鏡下觀察1 000個紅細胞。
1.2 異常紅細胞報告 對于異常紅細胞,按建議命名并定性分級報告。對裂紅細胞以占紅細胞百分比報告;當出現鐮形紅細胞時,建議進行血紅蛋白病篩查試驗。
1.3 紅細胞異常分布報告 出現紅細胞凝集或緡錢狀紅細胞等異常分布現象予以報告。
1.4 紅細胞大小及顏色異常報告 以RDW衡量紅細胞大小不均情況;紅細胞直方圖出現雙峰應報告并對雙群紅細胞形態(tài)描述;對紅細胞大小不均、紅細胞大小和血紅蛋白含量分別以RDW、MCV和MCH參數衡量;MCV正常,RDW或直方圖異常時,鏡檢報告紅細胞形態(tài);對于多色素性紅細胞,按建議分級報告,并建議臨床計數網織紅細胞。
1.5 紅細胞內異常物質報告 對紅細胞內異常物質分級報告,發(fā)現血紅蛋白晶體應報告,紅細胞內出現微生物時予以報告找到微生物,瘧原蟲需鑒別種類。
1.6 有核紅細胞報告 發(fā)現有核紅細胞需要校正白細胞計數,以每100個白細胞中有核紅細胞的個數報告。
2.1 白細胞復片規(guī)則 白細胞計數首次檢測結果<3.0×109/L或>20.0×109/L;首次檢測單核細胞比率>15%、嗜酸性粒細胞比率>15%、嗜堿性粒細胞比率>3%、淋巴細胞比率>55%及中性粒細胞比率>85%;儀器白細胞沒有分類結果;儀器圖形分析散點圖異常,提示幼稚細胞、未成熟粒細胞、異常淋巴細胞等;在顯微鏡下觀察100個白細胞,檢查白細胞形態(tài)學。
2.2 白細胞數量復核 高倍鏡下觀察白細胞,按以下對應關系復核數量[3]:2~4/HP,(4~7)×109/L;4~6/HP,(7~10)×109/L;6~10/HP,(10~13)×109/L;10~12/HP,(13~18)×109/L。以儀器結果為準,如有疑問,手工計數。
2.3 白細胞分類復核 白細胞分類無報警,或報警后血涂片發(fā)現儀器分類結果正確時,報告儀器分類結果;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分類結果相差5%以內,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相差3%以內,嗜堿性粒細胞相差0.5%以內,以儀器結果為準,否則以手工分類結果為準。中性粒細胞桿狀核計入分葉核,當數量明顯增多時需備注說明。
2.4 異常白細胞 描述異常白細胞百分比,對白細胞異常結構按建議報告分級。
2.5 胞漿異常 Auer小體予以報告,中性粒細胞中毒變化予以報告及分級,中性粒細胞顆粒減少予以分級報告。
2.6 胞核異常 中性粒細胞分葉增多(核分6葉,或≥5葉者占所有中性粒細胞3%以上);分葉過少(核分葉障礙和核染色質粗塊)中性粒細胞計入分葉核并恰當描述。
2.7 髓系異常細胞分類計數 外周血出現原始粒細胞、異常早幼粒細胞、原始單核細胞均計入原始細胞,并有合適的形態(tài)描述,幼稚單核細胞單獨報告,但在AML診斷時作為原始細胞,異常單核細胞計入單核細胞,并恰當描述形態(tài)。
2.8 發(fā)育不良細胞 細胞過大或過小,分葉過多或過少,顆粒過多或過少,異常顆粒等)予以報告并適當描述。
2.9 淋巴細胞異常 當大顆粒淋巴細胞≥所有淋巴細胞20%時,單獨報告,并建議用流式細胞術檢測。發(fā)現異型淋巴細胞,報可見反應性淋巴細胞,計數計入淋巴細胞,當比例≥10%,單獨分類;發(fā)現腫瘤性異常淋巴細胞(毛細胞、淋巴瘤細胞、漿細胞、異常漿細胞、幼稚淋巴細胞等)報異常淋巴細胞,單獨計數,恰當描述。
2.10 涂抹細胞 明確其分類來源時,計入其相應分類,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直接上報儀器分類并描述。
3.1 血小板復片規(guī)則 儀器圖形分析提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計數首次檢測結果<50×109/L或>600×109/L時檢查相關血小板形態(tài)學,顯微鏡觀察100個血小板。
3.2 血小板數量的復核 在油鏡下觀察10~15個視野,以血小板均值乘以10對儀器檢測結果初步評估。
3.3 按建議對異常血小板分級報告 對巨大血小板按程度分級;對血小板數量,大、小或巨大血小板比例恰當描述;對少顆粒血小板恰當描述;對原始巨核細胞、巨核細胞和小巨核細胞恰當描述。
3.4 少顆粒血小板 數量≥10%時予以報告。
3.5 大血小板 比率≥10%采用光學法檢測血小板,如網織通道。
3.6 血小板聚集的發(fā)現、處理和報告 懷疑血小板聚集時,注意鏡檢觀察血涂片邊緣和尾部是否有血小板聚集。發(fā)生聚集首選重新采集血液,采用換抗凝劑、立即檢測、孵育和稀釋等方式重新檢測,手工計數為最佳方式。無法重新采集血液者,顯微鏡下根據分布修正結果并備注。血小板聚集的修正:血小板聚集計數<125×109/L時修正;≥125×109/L時,聚集體≤5個和聚集血小板≤5個不修正但需備注說明;當聚集體>5個或聚集血小板>5個時修正并備注說明。聚集體達白細胞大小時應注意評估對白細胞計數的影響。遇到血小板聚集應告知患者下次檢測的注意事項,避免反復抽血復查,并建立血小板聚集患者庫。
[1]Palmer L, Briggs C, Mcfadden S,etal. 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omenclature and grading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features[J].Int J Lab Hematol,2015,37(3):287-303.
[2]葉向軍,盧興國.2015年ICSH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命名和分級標準化建議的介紹[J].臨床檢驗雜志,2015,34(4):296-297.
[3]許文榮.臨床基礎檢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本文編輯:王海燕)
南京醫(yī)科大學“十二五”教育研究課題(JYY2015021,JYY2015031);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教育分會醫(y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KY012)。
王黎,1993年生,女,技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基礎檢驗工作。
張麗霞,副主任技師,E-mail:ssrwater@126.com。
10.13602/j.cnki.jcls.2017.06.17
R446.11
A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