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
自2016年6月之后,浙江省高考命卷作文題的趨向已日漸顯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既是重點,又是弱點,這便給高一、高二的語文老師們布置下了教學工作的中長期核心任務。
早在高一,我就于課堂上分階段向學生陳說了議論文寫作的幾個基本要求——
一、我得有觀點,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它;
二、我得有層次,用簡單的圖示勾畫它;
三、我得有材料,用準確的語言陳述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又特別設計了一堂寫作指導,詳細介紹了“分論點,排層次”的具體方法——
一、并列式分解:推類、溯因、覓法、求果;
二、遞進式分解:按議論步驟遞進、按論點內涵遞進。
然而幾次練習下來,效果并不顯著,且新問題紛現、凸顯,讓我一度茫然,不知所措。必修課文教到了第五冊,《長亭送別》里崔鶯鶯唱“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看到糾集于議論文寫作初級水平的學生一大撥,心生同感——那憂愁神傷的難不成就是我?
【文一】
站直了做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徐志摩說過:“是人沒有不想飛,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07/ywsj201702ywsj20170212-1-l.jpg" style="">
(1)(2)中第一段和題目之間、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間,看不到邏輯關系?;蛟S應表述為“人人想飛→前提卻是站立→自強不息→站直了做人”。
(3)中畫線句表意重點在“實踐”,和“站直”毫無關系。加點句和后文也不能形成對照,可考慮改成“一個衣食無憂的千金小姐”之類的。另,民間傳說(或僅僅是電視戲說)中的人物、事跡,以這樣隨便的形式提及,議論缺乏說服力。
(4)中“自強”和“活得有尊嚴”之間是什么關系?并列也好,遞進也好,因果也好,想清楚了這個問題,一則下文的展開會輕松、分明,二則此處用詞將得以調整,體現議論文語言精準的特征。
(5)中加點詞、畫線句存在語言輕飄、松弛的現象,應盡可能做到沉穩(wěn)、嚴謹。波浪線所示部分很好,闡釋本文主旨,有力論證了觀點。
(6)中兩個詞“站起來”和“態(tài)度”值得下文呼應。
(7)中“敢于進諫”在作者心中就是“站起來”的意思,但沒有表述出來。缺乏闡釋,一個事例便不能凝成力量去說服讀者?!叭烁衿焚|”也是如此,詳細點明他們的剛直不阿乃源自內心的“態(tài)度”,文章才能氣脈流貫、聲正理直。另,加點詞句或不準確,或不完整,須修改。
(8)中筆者揣測第八段和第六段的“站直了”和“站起來”之間是一種遞進關系,“高度”和“態(tài)度”之間是一種因果關系。作者有“分論點,排層次”的意識,可是并沒有表達好。
(9)中看得到“態(tài)度”,卻不見“高度”的影子,其實只要對兩處引文稍作一些品析,著意探尋詩人的精神境界,“高度”便自然映現。
(11)中“人杰”和“鬼雄”大有文章可做,既呼應上文的“站起來”“站直了”,又開啟第十一段的內容向更深一層進發(fā)。而現在的畫線部分有諸多毛病,第一,偷換了概念,第二,又將語意繞了回去,整段文字變得了無意義。
或許就是為了求得形式上的合乎要求,該生無形之中幾乎放棄了內容方面任何一樣的講究,繼續(xù)借用《長亭送別》里的唱詞,我把其中的遺憾歸納為三點——
一、“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主要體現在第一到第四段。
各段自說各段事,各句只管各句意,邏輯不嚴密,甚至上下文嚴重脫節(jié),這是議論文寫作首先要規(guī)避,并且亟待改善的問題。當然,學生本身的思維品質很重要,但這并不否定教師對其個別輔導所能起的促進、提高功效。只要指得出,改得來,一切皆有希望。寫作的路正長,學習的路更長。
二、“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主要體現在第六到第九段。
這里有(分)論點,也有材料,但材料與觀點之間沒能形成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缺乏的就是一個闡釋的過程。第五段末句可圈可點,若能依照此法不斷呼應關鍵詞語,則作為論據的材料便起到了論證的作用;第六、第八段已經提煉出了關鍵詞語,第七、第九段卻視之不惜,棄之不顧,只作了一般性的故事簡述,對論證觀點毫無意義,表達效果不增反減,實為可嘆。但我也關注到積極的一面——作者已經初步具備了層層遞進的議論意識,至于闡釋,面批修改之中陪伴學生理一理思路,拉一拉關系,相信每一個向上的心靈都能夠逐漸領悟道理、掌握方法。
三、“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特指第十一段。
詩句引用得不錯,本可以在兩個很重要的名詞上稍加演繹,既呼應上文,又使文意飛升至新的更高的境界,卻不料作者思想松懈、措辭隨意,末尾竟流于濫俗。我一向認為:未經思索的語言是沒有價值的語言。這種表述即為我所強烈批判,語詞、內涵皆不負實際責任,輕浮、庸常,引帶著整篇文章墜向爛泥塘,影響極大、極差。作為老師,我必須肯定該生在形式方面做出的努力,但不得不指明其內容上的嚴重欠缺,并輔導學生將文章修改完成,最后總結,省悟。
【文二】
站直了做人
徐志摩說過:“是人沒有不想飛,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比R特兄弟實現了人類飛向天空的夢想,然而推想他們試飛之時,也必是站立于草地上,然后奔跑,最后成功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站立,那么站直了做人,同是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
在我看來,人要活得有尊嚴,要活得自強。
著名作家史鐵生先生,在他最狂妄的年紀,一場意外,不幸地讓他的腿腳被輪椅禁錮。沒有人肯給予他一份工作,他也感受到了被世界拋棄的絕望。命運的無常,歲月的滄桑,地壇的蓬勃,母親的堅忍,使他漸漸參透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意義。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精魂站起來了,而且比健全時站得更高、更堅定。他用鏗鏘的筆,揮手書寫了美好的“站立”人生。
站起來,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中華上下五千年,唯有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歷代帝王身邊都會有兩種人,一是懦弱的、看眼色行事的小人,二是敢于進諫的忠臣。小人遺臭萬年,萬民共憤;忠臣則是百姓愛戴的英雄,他們不懼皇威,事事真情相告,若遇昏君不醒,將之斬首,他們仗義執(zhí)言的無私態(tài)度和無所畏懼的奉獻精神讓天地也為之動容。文天祥曾嘆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算危惡重錯,生死懸于一線,他也會挺身而出,奮勇向前。因為忠于自己的心,所以死而無憾,他的精魂便站起來了。凡事問心,只要是認定的,就不懈、無悔地去做,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坦然地對自己說:“我活過,我愛過。”
站直了,是一種人生高度。
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后期幾經貶謫,生活貧苦,他面對挫折和失意,談笑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彪m是一時感嘆之語,卻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萬物都有固定的規(guī)律,不可避免,他灑脫地對待已有的挫折,欣喜地迎接美好的未來?!爸裾让⑿p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焙靡粋€“任平生”! 一切釋然。身處竹林之中,卻仿佛凌于絕頂,透著一覽眾山小的氣魄。這樣豁達開朗的精神境界,實在超越于眾心。俗話說得好,“站得高,看得遠”,這就督促我們必須以筆直的姿態(tài)換取珍貴的分分毫毫。而困境中,我們更要站直了看待問題,笑傲人生,活得有尊嚴,活得自強。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在世,怎能白白走這一遭?站直了,成為人中豪杰,或舞或翔,哪怕化為一泊血淚,靈魂也將跟天地融在一起,長存,不朽。
對于“遺憾一”的修改:邏輯成立。刪該所刪,添該所添,語言自然流暢,甚至稍具文采,并富有張力,段與段之間跳躍著推進。
對于“遺憾二”的修改:闡釋到位。關鍵詞在下文中都得到了落實和強化。段末的句子不僅照應了上文,還起到了由人及己、拓展文意的作用。前一層向內探求,后一層往外發(fā)散,清晰,鮮明。
對于“遺憾三”的修改:首尾完足。簡短文字,既連接了所引名言,又以變換了的形式與開頭關于人類“站立”之后進一步的追求——“飛翔”遙相應和。境界打開,而決不執(zhí)泥。
相較于文一,文二中三大遺憾一一彌補。以典型病文及其批閱、修改的過程作為范例來引導學生學習,并期望使他們自知自覺、少走彎路。索性借《長亭送別》中道白,將下一堂寫作課的要點設定為:一、“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邏輯要嚴密);二、“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闡釋要清晰);三、“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尾首要呼應)。
“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不只描畫了困境前的愁思、窘態(tài),也承諾了其后美好的結局——思想豐收。再次出發(fā),理想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