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噴射有哪些說法?
——唧、滋和躥
噴射是常見的現(xiàn)象,日常生活中說到噴射時經(jīng)常用“噴”“冒”等詞,如“油井噴油了”“焊槍噴著火舌”“地震時噴砂冒水”“天然氣管道泄漏,引起五個窨井冒火”。它們所以常用,是因?yàn)榇蠹沂煜に鼈?,想到就能寫出,毫不費(fèi)力。
有的詞雖然也常說,卻較少見諸文字,主要原因是落筆時頗為躊躇。例如“j~了他一身水”,該用“激”還是該用“唧”?把握不準(zhǔn),還是用“噴”算了。再如“爆竹捻子z~著火花”,用“滋”還是用“嗞”?查字典多費(fèi)事,結(jié)果用了“冒”。又如“火苗往上cuān”“吃壞了肚子直cuān稀”,聽人說該用“躥”,但想不通它們與“足”有什么關(guān)系,還是不用為好。
其實(shí)“唧”“滋”“躥”與“噴”“冒”有細(xì)微的差別,嚴(yán)格說來是不能用“噴”“冒”替代的。“噴”“冒”的動作主體是水火本身,而“唧”“滋”的動作常常有人參與;“噴”“冒”的量可大可小,而“唧”“滋”的量一般較小。“躥”本來是人和動物的動作,將它用于水火時,目的在于描繪出水火的勢頭迅速猛烈。
如果一律簡單從事,用“噴”“冒”替代“唧”“滋”“躥”,那么漢語詞匯豐富、表達(dá)細(xì)膩的特點(diǎn)就要被埋沒了。
怎樣用剪子?
——“鉸”和“劐”
裁縫的常用工具是剪子,表示用剪子的動作除了常用的“剪”字,還有兩個:“鉸(ji2o)”和“劐(hu4)”。
“鉸”字,一般人常說卻不寫,大約是對“鉸”字不熟悉,因此都用“剪”字替代。其實(shí)“鉸”字最貼近剪子的功能原理。剪子有兩股鉸刀,相互交錯,用交錯的力量把布片剪開,剪的動作就叫“鉸”。但不少人寫成“絞”,其實(shí)“絞”的基本意思是纏繞,指幾股繩子擰在一起,或指互相纏繞的動作,如洗完衣服擰干水,叫“絞”;用繩索纏繞脖子勒死人,叫“絞”;轉(zhuǎn)動輪子盤繩子,也叫“絞”。而用交錯的鉸刀使片狀物斷開,與纏繞無關(guān),就不能用“絞”,要用“鉸”。認(rèn)識“劐”字的人估計不多,更不用說寫“劐”字了。“劐”指用刀剪劃開。比如要將對折的一塊布從折疊處劐開,就將剪子的一股放于布下,另一股放于布上,用張開的剪子口對準(zhǔn)折線,沿折線用力劃開。有的人不會寫“劐”字就用“豁”字代替。一查字典就會知道“豁”字有兩個義項,一是裂開、缺損,如“鞋幫豁了個口子”“豁嘴”“豁口”;二是不惜代價、狠心舍棄,如“豁出三天時間陪你”“豁上這條老命”。所以寫“用剪刀豁開”就是寫了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