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錫
【考場真題】
題目:真情
要求:1.把情節(jié)寫具體,說真話,抒真情,寫出真實感受;2.字?jǐn)?shù)在450字左右。
【考題解讀】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題目的中心詞是“情”。我們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哪些情?親情、師生情、鄰里情、朋友情、人與動物之間的情誼……能寫的內(nèi)容可多啦!題目中還有一個修飾詞“真”,這就要求我們從熟悉的人、事、景、物中,從自己切身體驗的生活中,尋覓曾經(jīng)打動過自己的“真”東西來寫。
題目中,要求把“情節(jié)”寫具體。情節(jié),指事情的變化和經(jīng)過。有人說“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觀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錯落、層巒疊嶂,游客才會興致盎然。寫文章也是這個道理,只有內(nèi)容生動,情節(jié)曲折,文章才能扣人心弦。
那么,怎樣設(shè)計曲折的情節(jié),讓文章扣人心弦呢?
【指點迷津】
一、懸念法
設(shè)置懸念,實際上就是平時所說的“故弄玄虛”,把故事的內(nèi)容寫得曲折起伏,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和關(guān)注,滿懷濃厚的興趣去閱讀。如一位小學(xué)生在《生日》里寫道:“臨近生日,我點燃了32支蠟燭。老媽嘮嘮叨叨地說:‘瞎鬧,沒聽說誰的生日是提前兩天過的。”讀了這樣的開頭,我們本能的反應(yīng)就是在想,小學(xué)生生日干嗎點32支蠟燭?生日干嗎提前過?有了這么多的疑問,就會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二、誤會法
誤會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最后明白真相。也就是“讓讀者先誤會,然后明白”的方法。如有學(xué)生在《手套》中描寫:爺爺上街,奶奶囑咐:“記著,給孩子買副手套!”爺爺走后,奶奶抱怨:“你爺爺老了,整天丟三落四的——看吧,你這手套他多半是記不得買的。”爺爺回來,奶奶到底沒找到手套,她生氣地責(zé)問:“手套忘買了吧?”隨著就是一陣“狂轟濫炸”。這時,爺爺竟變戲法般地從懷里摸出一副特大皮手套,爸爸戴還差不多?!板e了錯了!”奶奶叫起來,“讓你給孫女買手套,誰讓你給兒子買手套!”爺爺愣了一下,說:“只說是給孩子買副手套,我還以為是冬天到了,兒子掃街要手套呢!”
奶奶讓爺爺給孫女買手套,爺爺卻為兒子買回了大手套。誤會使得故事妙趣橫生,我們也從故事中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三、巧合法
“無巧不成書”幾乎成了過去說書人的口頭禪。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巧合。比如當(dāng)你特別想念一個人,他突然就出現(xiàn)了;比如你去一個地方游玩,恰巧你的好朋友也在;比如人家急缺一樣?xùn)|西,正好你有……巧合,可以讓故事順利地發(fā)展。如有學(xué)生在《有趣的游戲》中描寫,在校園中蒙著眼睛捉迷藏,好不容易捉著一個人,可取下手帕一看,捉住的那個人居然是老師!這便是巧合。巧合讓文章顯得曲折新穎,并富有戲劇性效果。
四、抑揚法
“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作文中常用的是欲揚先抑,即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先寫他的缺點,然后通過某一個事件,讓讀者改變對他的看法,原來他是那么好!如有學(xué)生在《遲到》中首先描寫惡劣的天氣,自己因睡過時間而晚了一個小時,那個平時最膽小的伙伴大雨天怎么會去呢?然而,當(dāng)她冒雨趕到后,卻看到一個嬌小的身影孤單地在等她。這個外表柔弱、平時膽小的女生,竟卻用誠信戰(zhàn)勝了膽小。文章巧妙地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先貶寫同伴膽小,不會去;然后用事實贊揚同伴誠實守信的美德,手法巧妙,美不勝收。
五、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使形象更加鮮明,性質(zhì)更加突出。如有一篇關(guān)于父親的文章:“學(xué)習(xí)騎自行車,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親,站在一旁喊著讓我爬起來繼續(xù)的是父親。小時候闖了禍,打我的是我的父親,給我上藥的是我的母親……莫非是父親不會表達(dá)感情,還是…… 我開始用心去尋找答案?!蔽恼聦⒏赣H和母親進行對比,在后文的“尋找答案”中明白,不是父親不會表達(dá)感情,而是自己沒有體會到“那沉默背后迸發(fā)出來的溫暖”,從而歌頌了偉大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