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啟斌
摘 要:全州縣地處湘桂走廊,春季寒潮活動頻繁,易造成早稻爛秧;秋季寒露風來得早,對晚稻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不利。2015和2016年連續(xù)2a開展早稻不同播期試驗,研究早稻不同播期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的影響。 連續(xù)2a試驗表明:不同播期對秧苗素質(zhì)差異不明顯,對穗粒結構及產(chǎn)量有影響,全州縣早稻適宜播種期應為3月20日前后—4月5日,播種過早,表現(xiàn)千粒重變輕,稻穗變短,產(chǎn)量低。播種太遲,表現(xiàn)生育期縮短、千粒重變輕,稻穗也變短,產(chǎn)量也低。
關鍵詞:早稻;播期;秧苗素質(zhì);生育期;穗粒結構;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41
全州縣地處湘桂走廊,是廣西主要的雙季稻作區(qū),水稻是全州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縣糧食播種面積7.92萬hm2,其中早稻2.75萬hm2,平均單產(chǎn)425kg。是北方冷空氣侵入廣西的主要通道。春季寒潮活動頻繁,易造成早稻爛秧;秋季寒露風來得早,對晚稻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不利。“春寒”和“秋寒”嚴重威脅水稻生長。2015、2016年連續(xù)2a開展早稻不同播期試驗,研究早稻不同播期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的影響, 為當?shù)卦绲旧a(chǎn)發(fā)展提供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全州縣文橋鎮(zhèn)栗水村進行,稻田為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潭兩優(yōu)83.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6個播種期處理: 3月10日、3月17日、3月24日、3月31日、 4月7日、 4月14日。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每小區(qū)面積為40m2。各小區(qū)設埂分隔,田埂寬30cm,高20cm,用塑料薄膜包好,薄膜入田面下20cm;排水溝寬50cm、深30cm。每小區(qū)移栽1200蔸,即每666.7m2拋栽2萬蔸。移栽前1m2施硫酸鉀復合肥(15-15-15)0.03kg、尿素0.007kg作基肥,移栽后7d 1m2追硫酸鉀施復合肥(15-15-15)0.02kg、尿素0.007kg、氯化鉀0.01kg。根據(jù)苗情、病蟲發(fā)生情況實施田間管理,包括除草、病蟲害防治、水份管理等,保持各處理水肥、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水平一致。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期對秧苗素質(zhì)的影響
2.1.1 成秧情況
從表1中看出:6個處理的成秧率(2015年、2016年)從高至低依次為:4月14日播(85.3%、87.4%)、4月7日播(83.8%、86.3%)、3月24日播(77.9%、78.4%)、3月31日播(77.4%、76.3%)、3月17日播(67.4%、65.2%)、3月10日播(0.0%、64.6%)(見表1)。其原因分析:2015年: 3月10日前平均氣溫低于10℃,無光照,土、水溫更低,3月10日播種后7d日平均氣溫僅12.5℃,光照僅6.8h,土溫回升不了,水稻種芽不能生長,自然要壞種而不能成秧;3月17日后氣溫回升,光照增多, 土溫自然上升,水稻種芽能維持生長; 4月7日播種后的7d日平均氣溫雖然低于15℃,但連續(xù)5d有太陽,光照達29.1h,又有尼龍膜覆蓋保溫, 對水稻種芽生長影響不大。2016年:3月10日播種后7d日溫度變化大、不穩(wěn)定,平均氣溫低于13.0℃,土、水溫更低, 不利于水稻種芽生長,但光照達21.4h,又有尼龍膜覆蓋保溫,從而稻種成秧率略低于3月17日播種成秧率。
2.1.2 秧苗素質(zhì)
從表1看出:2015年:除3月10日播種不成秧外,其它5個處理的秧苗素質(zhì)差異不明顯。2016年:6個處理的秧苗素質(zhì)差異也不明顯。
秧苗株高:2015年:移栽時秧苗株高為11.2~16.7cm,以3月17日播(秧齡31d)秧苗株最高(16.7cm),4月7日播(秧齡20d)秧苗株高次之(12.3cm),秧苗株高再次是3月31日播(秧齡24d)的(12.1cm),3月31日播(秧齡24d)的(11.7cm),4月14日播(秧齡13d)秧苗株高最矮(11.2cm)。2016年:移栽時秧苗株高為10.6~15.1cm,以3月10日播(秧齡31d)和3月31日(秧齡18d)播的秧苗株高最高(15.1cm),4月7日播(秧齡23d)的秧苗株高次之(14.8cm),再次是3月17日(秧齡24d)和3月24日播(秧齡17d)的秧苗株高(14.0cm),4月14日播(秧齡16d)的秧苗株高最矮(10.6cm)。這可能與秧齡不同有關。
綠葉率:2015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綠葉率分別為0葉、3.1葉、3.1葉、2.9葉、2.8葉、2.1葉。2016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綠葉數(shù)分別為2.7葉、3.0葉、2.6葉、3.0葉、3.1葉、2.8葉。這可能與秧齡、氣溫、光照不同有關。
葉挺長:2015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葉挺長依次為0cm、2.5cm、2.6cm、2.6cm、2.6cm、2.9cm。2016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葉挺長依次為2.1cm、2.5cm、3.1cm、3.6cm、4.0cm、4.2cm。其原因是:播種后隨氣溫增高、光照增多,秧苗生長隨著快。
基莖寬:2015年:移栽時秧苗基莖寬分別為0cm、0.2cm、0.1 5cm、0.1 5cm、0.2cm、0.15cm。2016年:移栽時秧苗基莖寬分別為0.27cm、0.20cm、0.1 6cm、0.1 8cm、0.23cm、0.20cm,差異不明顯。
根:2015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總根分別是0條、14.1條、13.1條、11.3條、10.8條、10.5條,白根率分別為0.0%、72.3%、59.5%、69.9%、74.1%、76.2%。2016年:按播種期順序秧苗總根分別是10.9條、10.5條、8.2條、10.6條、11.9條、7.7條,白根率分別為75.2%、86.7%、96.3%、67.9%、69.7%。、74.0%。表明白根和白根率與播種期關系不密切。
2.2 不同播期對生育期的影響
從表2中看出:2015年:生育期由長到短依次為3月17日播(116d)、3月24日播(112d)、3月31日播(106d)、4月7日播(105d)、4月14日播(103d)。水稻生育進程與3月31日播的比,3月17日播和3月24日播的生育進程分別延長了10d和6d,而4月7日播和4月14日播的提早了1d和3d。2016年:生育期由長到短依次為3月10日播(119d)、3月17日播(114d)、3月24日播(107d)、3月31日播(107d)、4月7日播(103d)、4月14日播(101d)。水稻生育進程與3月31日播的比,3月10日播和3月17日播的生育進程分別延長了12d和7d,3月24日播的持平,而4月7日播和4月14日播的提早了4d和6d。表明:播種期早,前期溫度低、積溫少,生長慢,生育期延長;播種期遲,后期溫度高,生長快,生育期縮短。
2.3 不同播期對穗粒結構及產(chǎn)量的影響
從表3看出:2015年:產(chǎn)量以3月24日播最高,其次是3月31日播,以4月14日播最低(3月10日播除外,因沒有成苗),666.7m2產(chǎn)量從高到低依次為3月24日播433.3kg、3月31日播426.9kg、3月17日播425.0kg、4月7日播397.7kg、4月14日播385.8kg。與3月24日播的比,3月31日播減產(chǎn)1.5%、3月17日播減產(chǎn)1.9%、4月7日播減產(chǎn)8.2%、4月14日播減產(chǎn)10.9%。2016年:產(chǎn)量以3月31日播最高,其次是3月24日播,以3月10日播最低,666.7m2產(chǎn)量從高到低依次為3月31日播470kg、3月24日播457.2kg、3月17日播452.5kg、4月7日播451.8kg、4月14日播436.2kg、3月10日播428.9kg。與3月31日播的比,3月24日播減產(chǎn)2.72%;3月17日播減產(chǎn)3.72%;4月7日播減產(chǎn)3.87%、4月14日播減產(chǎn)7.19%;3月10日播減產(chǎn)8.74%。表明:播種過早,千粒重變輕,稻穗變短。播種太遲,表現(xiàn)生育期縮短、千粒重變輕,稻穗也變短。穗粒結構表現(xiàn)與產(chǎn)量一致。
3 結論與討論
3.1 從2015年 2016年2a試驗看出不同播期對秧苗素質(zhì)差異不明顯。播種期早,生育期延長,播種期遲,生育期縮短。
3.2 連續(xù)2a試驗 表明產(chǎn)量以3月24日播種最高,其次是3月31日播種,3月17日較低,以4月14日播種最低。播種過早,表現(xiàn)千粒重變輕,稻穗變短。播種太遲,表現(xiàn)生育期縮短、千粒重變輕,稻穗也變短。
3.3 通過早稻 不同播期試驗,說明全州縣早稻適宜播種期應為3月20日前后—4月5日播種過早,氣溫低,光照不足,積溫少,生長慢,易造成早稻爛秧,并影響產(chǎn)量;播種太遲,雖生育期縮短、但千粒重變輕,稻穗也變短,隨之也影響產(chǎn)量;秋季寒露風來得早,影響晚稻的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對晚稻生產(chǎn)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