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只要會認字,就算會讀書。其實,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盤。他需要建立索引,然后再往里面放資料,但是很多人沒有先給硬盤分區(qū),直接把吸收來的東西一股腦兒地丟進去,以為反正容量大,結(jié)果悲劇了——讀得越多,腦子里反而越亂。
人生有很多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看書搭配應有不同;而且不同的書,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讀什么書,就代表你是什么樣的人;買什么書,就是給下一代指引什么方向?!?/p>
馬克思有句論斷: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順著這個邏輯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過去見過的人,經(jīng)歷過的事,以及讀過的書的總和。
一個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必定會對文學的世界充滿想象力;一個喜歡讀財經(jīng)類書籍的人,必定有著經(jīng)濟人的思維。他們的談吐、氣質(zhì),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別。而這種氣質(zhì),也必定會在與別人的交流中散發(fā)出來,所謂的“胸有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有的家長,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地在麻將桌上消磨時間,卻要求孩子考試第一,事事都必須拔尖,成為人中龍鳳、虎中大王。
殊不知,
“印隨行為”幾乎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你安于現(xiàn)狀,渾渾噩噩,孩子就難以有永不止步、奮發(fā)圖強的品格;你天天抱著孩子打麻將,看肥皂劇,一年讀不了幾本書,就別指望孩子愛上書。反過來,你每天勤勤勉勉,兢兢業(yè)業(yè),你的孩子勤奮能概率就高很多;你天天走路看書,到家看書,出差也要帶本書,你的孩子不愛上閱讀都難。所以說,一個家庭里的小孩長成什么樣,父母的書架就很關(guān)鍵。
回憶一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都會有那么幾本從父母或其他長輩的書架上發(fā)現(xiàn)的書?這些書的目標讀者可能并不是小孩子,很多人也讀得懵懵懂懂,但它們卻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令人記憶猶新的書,甚至可能會對我們一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很多時候,這就是我們的閱讀啟蒙。但很可悲的是,很多人寧愿要一個大電視,也不愿意買一個大書架。
(據(jù)新華網(wǎng))
閱讀是最長情的紀念
馬涌
楊絳先生的逝世令公眾一時為之震動。同時,和大多數(shù)熱點事件一樣,在網(wǎng)絡上也頗是引起了一些“口水仗”,眾聲喧嘩,莫衷一是。
依我之見,無論是“沒讀過”的紀念,還是“來去匆匆”的紀念,總是比“不紀念”要好的。沒讀過當然可以紀念,但既然都紀念了,又何不順便讀一讀呢?
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譯著之一,那份獨特的、從容而有分寸感的幽默,乃是原著風格與譯者風格“金風玉露”而成就的奇妙的“化學反應”;而《走到人生邊上》則可與錢鐘書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對照閱讀,個中夫妻二人跨越時空的心有靈犀,揣摩之下甚至比《我們仨》更加深情動人,更見他們二人所獨有的智性的浪漫。一個逝去的文人,有時是一張照片,有時是一句名言,有時是一段逸事;而只有在她的作品中,她才恢復為一個立體的、完整的、鮮活的人,一如在世般對你娓娓道來,那是她身后最有分量的代言。
不止是楊絳。陳忠實的文章今年登上了北京市的高考語文試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在他身后熱賣了二十年,再往前,還有更多作家的作品被我們一再地品讀。如今,每逢他們的忌日,我們是不會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語錄點蠟燭了,但他們從未從我們的視野中遠離。
有句甜膩膩的話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么,閱讀就是最長情的紀念。而開始這種紀念,永遠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