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丁啟陣
常常聽人感慨歷史的無情,而我卻認為,歷史是飽含感情的記憶。
因為,歷史有自己鮮明的是非立場和善惡判斷,它不會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事佬;它只記住那些做過有益之事的人,至于這些人生前多么低賤,多么貧窮,多么落魄,它一概不予計較;而那些富可敵國之輩,盡管他們的名字曾經(jīng)被人們熱烈地歌頌過,被到處刻印在堅硬的金石上,但如果沒有做過真正有益之事,他們的名聲,也會隨著肉身的腐爛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的這一番感慨,源自跟幾個老朋友酒中的閑談。在有烤羊肉黑啤的席間,大家熱烈談?wù)撃成探缇拮訑y當紅男女明星拜訪某欺世盜名大師的舊聞時,我看了眼身旁的胡不歸,冒出如下一番話語:“別看那些富豪生前風光無限,蹦跶得挺歡,但一百年一千年之后,很可能不再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的老朋友胡不歸,別看他現(xiàn)在身無分文,沒準千百年之后,人人都在談?wù)撍?,有許多碩士博士通過研究他寫他,獲得學位。就像今天人們談?wù)撉諟Y明,談?wù)摾畎锥鸥Γ務(wù)撎K格拉底,談?wù)撹蟾咭粯?。為什么?因為他有《荊棘場上的散步》《輟耕微吟集》等著作傳世!”
對我的這一番理論,有人表示贊同,有人表示反對。反對者說,我這樣講,實際上是我們這些文史專業(yè)的人的自我感覺,是自我安慰,普通老百姓并不怎么理會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格拉底梵高。
我當時是這樣反駁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是搞語文教學的人編寫的。但作為識字課本,是人人都要學習的,不分文科理科,不管他們?nèi)蘸髲氖率裁葱袠I(yè)。所以,文學家的知名度是可以覆蓋全社會的?!?/p>
事后想想,我的反駁當然并不全面,歷史的聚光燈并非只照在文學家身上。歷史舞臺上,帶家字的,哲學家、思想家、藝術(shù)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武術(shù)家等等,也都享受追身燈光的榮耀。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只要一方面有可取之處,都可能流芳百世。
也許有人會擴大一下范圍,說所謂歷史,就是文化人的自我感覺,自我安慰。那么,我也可以補充說:民間傳說,基本上也是這個套路。那些被修了廟、塑了身,享受香火繚繞,享受果品供奉的男女,有幾個是因為生前大富大貴,而不是他們或多或少做過令人敬重、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的?有人會說,范蠡應該是古代的馬云吧,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年度財經(jīng)人物,可能還是列國首富,但是,他的名字之所以流傳后世,主要還是沾了美女西施的光。實際上,范蠡是個仗義疏財之人,曾經(jīng)幾次散盡家財,接濟貧窮親友,要不是有這種慈善行為,可能跟西施的浪漫故事也不會永垂不朽。
中國是史書大國,正史、野史、斷代史、紀傳體、列傳、外傳,浩如煙海,入選人物,動輒成千上萬。盡管如此,那些生前錦衣玉食、甲第連云的財經(jīng)人士,仍然難以躋身其間。他們有錢請文學大師給自己寫行狀,寫墓志銘,請最有名的書法家給他們書寫刻石。但最終仍然逃不過湮滅無聞的宿命。而那些生前吃糠咽菜、破衣爛衫、無立錐之地的落魄文人,死后往往能盡享尊榮。不說李白杜甫這樣的超一流詩人,就連賈島,這位生前經(jīng)常為填肚子活命犯愁的三四流詩人,千百年之后,也有人修了高大的陵墓豪華的廟宇,祭祀他,紀念他。
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淘氣了一下,以贊賞的態(tài)度,把原本不上臺面的滑稽人士、游俠、刺客,煞有介事地寫進了史書,而那些家里有著金山銀山的闊人,卻一概不予理睬。后代有史學家把這類人物寫進史書的,也一個個都是不學無術(shù)、愚蠢不堪的反面形象。
歷史還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無論多么強大的機構(gòu),名聲都無法跟窮困潦倒的三四流文人相提并論。郊寒島瘦,家弦戶誦,婦孺皆知,但是歷朝歷代那么多太學、國子監(jiān),有幾個人記得它們?
一兩句有趣的詩文,勝過億萬財富,勝過威嚴的衙門。表面上看,歷史是由讀書人、歷史學家書寫的。但實際上,標準是由人心、民心決定的。不以人心、民心的標準為標準的歷史著作,自身也難逃湮滅的命運,這大概就是歷史之所以是飽含感情的記憶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