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濤
核武器按用途可分為戰(zhàn)略核武器和戰(zhàn)術核武器。戰(zhàn)略核武器用于攻擊敵方的戰(zhàn)略目標(政治經濟中心、人口較多的大中城市、軍事和工業(yè)基地、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戰(zhàn)術核武器主要用于支援部隊戰(zhàn)場作戰(zhàn),打擊直接影響對方軍事行動的目標(如導彈發(fā)射陣地、指揮所、艦船、機場、部隊集結地等),多為點目標。戰(zhàn)術核武器作用距離較短,一般為數十至數百千米;為防止對己方部隊造成殺傷,核彈頭的爆炸威力較小,多數為數千至數萬噸TNT當量。美國新式的戰(zhàn)術核武器很多都能“當量可調”,以便作戰(zhàn)指揮官能夠根據打擊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爆炸當量。戰(zhàn)術核武器系統(tǒng)由威力較小的核彈和射(航)程較短的投擲發(fā)射系統(tǒng)及指揮控制系統(tǒng)組成。與戰(zhàn)略核武器相比,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強的特點,因此也更具危險性。
美國擁有原子彈之后將其視為一種“終極武器”專用于戰(zhàn)略層面,來威懾對手蘇聯(lián),制止蘇聯(lián)入侵西歐。1949年8月29日,蘇聯(lián)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此一旦與蘇聯(lián)在歐洲發(fā)生沖突,美國就無法用戰(zhàn)略核武器攻擊蘇聯(lián)城市,因為對蘇聯(lián)的核打擊都會遭到核報復。為了再次取得核優(yōu)勢,杜魯門政府在重點研制氫彈的同時,也著手開發(fā)戰(zhàn)術核武器。蘇聯(lián)也緊隨其后,針鋒相對。冷戰(zhàn)的高峰時期,兩國各擁有2萬件以上的戰(zhàn)術核武器。英法等國家在有了核武器之后,也進行了戰(zhàn)術核武器的研發(fā)。在激烈的軍備競賽中,各國開發(fā)出來了多種類型的戰(zhàn)術核武器,下文將詳細介紹。
原子加農榴彈炮
早在1944年美軍就提出了“原子炮”的提案,二戰(zhàn)結束后遠程轟炸機成為了投送核武器的主導工具,這一提案隨之被置之腦后。隨著冷戰(zhàn)升溫,蘇聯(lián)在歐洲部署了約50 000輛坦克和60 000輛裝甲車,北約在常規(guī)力量方面遠遠落后于蘇聯(lián),迫切需要一種戰(zhàn)場核武器來抗衡蘇聯(lián)恐怖的鋼鐵洪流。同時,美國國內的軍種斗爭也推動了原子炮的研發(fā)。1947年9月,美國空軍從陸軍航空兵獨立為一個軍種,此后空軍一直游說國會尋求獨自壟斷核武器的投送權。美國陸軍擔心喪失核武器使用權從而被排除在原子時代之外,遂決定開發(fā)原子炮。
1949年,皮卡汀尼兵工廠承接了核炮彈的研發(fā)合同,火炮工程師羅伯特·施瓦茲成功設計出了直徑280毫米的核炮彈,它為“槍法”裂變彈,使用了50千克高濃縮鈾,彈體長1.384米,重365千克。1951年,沃特弗利特兵工廠借鑒德國280毫米的K5列車炮設計了280毫米原子加農炮,昵稱“原子安妮”(源自二戰(zhàn)時期盟軍對K5列車炮的昵稱),代號M65?!霸影材荨庇汕昂蟾饕惠v雙牽引車牽引,整套系統(tǒng)重達85噸,全長26米,炮身重約47噸,長12.2米,寬3.12米,高3.7米,以水壓裝彈,射擊準備時間15分鐘,最大射程達29千米,最大時速64千米,造價80萬美元,需要7名炮手維護。1952年春,“原子安妮”在俄克拉荷馬州希爾堡進行了實彈試射,發(fā)射了常規(guī)炮彈和模擬核彈。1953年1月20日,在華盛頓特區(qū)的賓夕法尼亞大道,該炮參加了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的就職閱兵式。同年5月25日,在內華達州“法國人坪”進行的“格拉布”核試驗中,陸軍第867野戰(zhàn)炮兵營用M65發(fā)射了一枚280毫米W-9核炮彈,炮彈在飛行11千米后在目標上空160米處爆炸,當量為15 000噸TNT,與美國投到廣島的原子彈相當。這是“原子安妮”唯一一次核彈實彈試驗。
“格拉布”核試驗后,“原子安妮”正式進入美軍服役。美軍總共生產了20門“原子安妮”以及80枚配套的W-9核炮彈,它們大部分被部署到了冷戰(zhàn)最前沿——西德萊茵河地區(qū)。1958年1月,美國也向韓國運進了280毫米和203毫米核炮彈,主要儲存在靠近三八線的阿密斯兵營,配屬美軍第663野戰(zhàn)炮兵營。由于體積較大,在西德演習時,“原子安妮”機動性差、易暴露自身目標的缺陷暴露無遺,往往剛組裝完畢或發(fā)射完1到2發(fā)炮彈后就被敵方摧毀,而它又被蘇聯(lián)列為戰(zhàn)時首輪打擊的目標,于是到1963年“原子安妮”全部退役。
美軍在“原子安妮”基礎上加以改進,還開發(fā)了能發(fā)射核炮彈的203毫米榴彈炮和155毫米榴彈炮。203毫米榴彈炮可配備W-33核彈頭,威力為0.5萬噸~1萬噸TNT。1958年9月金門炮戰(zhàn)期間,美國應其請求向金門運送了12門可以發(fā)射核彈頭的203毫米自行榴彈炮 M55。據臺“國防部”公開的20世紀50年代臺軍極機密檔案顯示,臺軍曾與美軍密謀,計劃使用金門的203毫米火炮向廈門發(fā)射戰(zhàn)術核彈,攻擊大陸炮兵、船隊、戰(zhàn)備集運地,并規(guī)劃使用太武山東北坑道儲存核武器,最后因美國態(tài)度保留,未將核武器運交臺軍。
1953年9月,美國海軍也啟動了艦炮核炮彈的研制項目,計劃配備到“衣阿華”級戰(zhàn)列艦406毫米主炮上,主要用于攻擊敵軍岸上目標。該炮彈編號為MK-23/W-23,由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研制,是美軍裝備的尺寸最大的核炮彈,炮彈直徑406毫米,長1.6米,重680~860千克,為內爆式核彈頭,爆炸威力為1.5萬噸~2萬噸TNT當量,射程37千米。MK-23核炮彈的生產工作開始于1956年10月,總共生產了50枚。該炮彈研制成功后,“衣阿華”級戰(zhàn)列艦開始逐步退役,“密蘇里”號于1955年2月22日退役,“新澤西”號于1957年8月21日退役,“衣阿華”號于1958年2月24日退役,最后一艘“威斯康星”號也于同年3月8日退出現(xiàn)役。由于缺乏發(fā)射平臺,MK-23一直處于存儲狀態(tài),最終于1962年10月退役。
為了與美國相抗衡,1954年蘇聯(lián)決定研發(fā)能夠發(fā)射核炮彈的406毫米自行榴彈炮,代號“271工程”。KB-11設計局的科學家在萊文泰夫院士主持下設計炮彈的核彈頭。1956年3月,核彈頭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進行了單獨測試,達到了設計目標,威力約5 000噸TNT,相當于約5 000門使用常規(guī)炮彈的155毫米火炮一次齊射的火力。格拉賓設計局負責火炮的設計,1955年8月3日,格拉賓設計局在211工廠完成了主炮的設計制造,主炮使用了特別設計的SM-54型406.4毫米加農炮“聚光器”,是計劃流產的“蘇聯(lián)”級戰(zhàn)列艦B-37配備的406毫米主炮的減壓版。底盤的研制由位于列寧格勒的科特林設計局負責設計,設計借鑒了T-10坦克底盤,為吸收主炮巨大的后坐力,采用了強化懸架和8組車輪。軍方為整個系統(tǒng)指定編號2A3。1956年12月,2A3在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研制成功,之后進行了整車試驗。整車重量64噸,長約20米,寬3米,高5.7米,采用39升V12柴油發(fā)動機,功率700~750馬力,最高時速30千米,炮彈重570千克,最大射程達到25.6千米,射速1發(fā)/5分鐘,初速716米/秒。1957年,在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的閱兵式上,兩輛2A3通過了紅場接受檢閱。
由于2A3過于笨重,為運輸帶來了很大不便。同時,在后來的測試中其強大的后坐力導致底盤斷裂了幾次。此外,彈藥的處理也很困難。隨著更加廉價、射程更遠的“蛙”式短程核火箭的日漸成熟,2A3逐漸喪失了優(yōu)勢?;诖?,2A3只生產了4輛。此外,1957年蘇聯(lián)成功開發(fā)了420毫米口徑的自行火炮2B1“奧卡”,由于過于笨重,也沒量產服役。隨后,由于赫魯曉夫政府將重點放到了導彈上,到了60年代中期2A3全部退役。1967年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開發(fā)的203毫米自行火炮2S7“芍藥”也能發(fā)射核炮彈,重量比之前的核炮大大減輕,于1975年裝備蘇軍。每個炮兵團裝備24門,每個營8門。1975~1985年蘇軍總共生產了大約1 000門2S7“芍藥”。英國于1957年啟動了研制核火炮的“黃砧計劃”,計劃用6英寸口徑的榴彈炮發(fā)射核炮彈,為此英國研制了一種當量僅為1千噸TNT的核彈頭,在“燈塔行動”核試驗中測試了該核彈頭的性能。然而,由于1958年英美兩國達成原子能領域合作的協(xié)定,英國可以使用美國的戰(zhàn)術核武器,該計劃隨之取消。
無后坐力核火炮
為了有效地與蘇軍裝甲部隊相抗衡,美國陸軍迫切需要一種小型、輕便且機動性高的戰(zhàn)術核武器。1955年美軍開發(fā)出了M338型無后坐力核火炮“大衛(wèi)·克羅克特”,它是美軍開發(fā)的第三種核火炮,名稱是為了紀念美國的士兵、眾議員和民間英雄大衛(wèi)·克羅克特(1786-1836年)。該型核武器于1956年進入生產階段,1961年正式裝備,是美軍步兵營、坦克營的加強兵器。該武器的非核部分由洛克島軍工廠生產,而其核彈頭則由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設計,由原子能委員會負責制造。M388空重99千克,全長3.25米,炮管長0.8米,射速每分鐘1發(fā)。其使用的W54核彈頭是一種只有10.4千克的小型核裝置,直徑27.4厘米,長39.9厘米,可選擇10噸或20噸TNT當量的設定(接近一個核裂變彈頭實際可用的最小尺寸和當量),是美軍裝備的最小最輕的核武器。
M388有兩種發(fā)射器:120毫米的M28最大射程約兩千米,最小射程為526米;155毫米的M29最大射程約四千米,最小射程為526米。兩者皆使用同一種彈體,它的重量較輕,體積較小,可架在三腳架、卡車或裝甲運兵車上,操作組員僅需三名,可以大量裝備前沿步兵隊伍。在測試時這兩種發(fā)射器皆被證實準確度很差,所以此炮彈的最大效用在于它的大量輻射污染,即使在設定的低當量,M388仍可在150米的距離產生幾乎立即致死的輻射劑量(超過100西弗),并在400米范圍產生可能致死劑量(約6西弗)。
為了提高實戰(zhàn)能力,美國陸軍對該型核武器進行了一系列秘密試射:1959年12月16日,在馬里蘭州進行試射;1962年5月14日,美陸軍101空降師在肯塔基州訓練演習中,練習了“大衛(wèi)·克羅克特”的作戰(zhàn)使用;同年7月7日,美國陸軍在內華達試驗場進行了該型核武器的秘密試射,核彈頭爆炸的當量只有22噸;10天之后,美國陸軍又進行了該型核武器的秘密試射,試驗代號“小費勒Ⅰ”,核彈頭從155毫米無后坐力火炮上發(fā)射,飛行了2.72千米,在離地面約6米的高度發(fā)生爆炸,核爆當量只有18噸。這也是美國最后一次大氣層核試驗,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的羅伯特·肯尼迪(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胞弟)在現(xiàn)場觀看了核試驗。
陸軍原計劃部署150 000套“大衛(wèi)·克羅克特”,但實際生產大幅削減。到1963年,該型核武器部署達到高峰期,達2 100枚,總耗資達5.4億美元(不包括核彈頭),1965年2月停止生產。早在“小費勒Ⅰ”試驗之前,1962年6月9日,“大衛(wèi)·克羅克特”就已經開始部署到駐西德美陸軍第7集團軍,其作戰(zhàn)使用權限下放到了陸軍中士,1963年開始部署到韓國。上世紀60年代末,美軍為155毫米榴彈炮研制了核彈藥,北約也取得了坦克方面的優(yōu)勢,同時武裝直升機和反坦克導彈的研制成功為對付蘇軍坦克裝甲部隊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手段,1967年7月“大衛(wèi)·克羅克特”核火炮開始從裝備中撤銷,美國陸軍最終于1971年開始撤回M388核炮彈的海外實戰(zhàn)部署。
上世紀50年代后期,蘇聯(lián)也啟動了無后坐力核火炮的研制項目,代號“雷斯達計劃”。該項目研制成功2門230毫米口徑無后坐力火炮,采用BTR-60PA底盤,炮彈長2.3米,直徑360毫米,重6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該炮試射了固體燃料火箭9M-24,但沒進行核戰(zhàn)斗部試驗。由于某些原因,該計劃最后被取消。1968年蘇聯(lián)轉向研制“羅莎”和“拉姆”短程戰(zhàn)術導彈。這兩種導彈均配備特殊彈頭,前者為步兵團使用,后者為反坦克用途,射程為1~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