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是指埋于地下幾千年之久的龜甲獸骨,是研究我國古漢字的珍奇瑰寶。說起龍骨的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趣聞。
相傳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陽小屯的一位村民患了疥瘡,渾身瘙癢,久治不愈。一日,他在村頭河沿耕種之時,疥瘡發(fā)作,痛癢不堪,情急之下,他隨手撿起一塊散落的龜甲,碾碎涂抹在身上,居然奇癢即止,仔細一看,瘡膿也被龜甲粉末吸干了。他隨即將河邊的龜甲獸骨都撿回家,依法炮制,幾次之后頑癥竟然治愈。這一奇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說這是“龍骨顯靈”,此后,這些不起眼的龜甲獸骨便以龍骨之名入藥。
1899年深秋,一位名叫王懿榮的京城官員身患瘧疾,藥方中需要龍骨這味中藥,在驗看藥物之時,他發(fā)現(xiàn)龍骨上有人工刻痕。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發(fā)現(xiàn)龍骨上有奇特的符號,但大多認為是龍骨的奇異,都未深究。而王懿榮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學家,對文字頗有研究。他大量收購藥鋪中的龍骨,經(jīng)仔細識別研究,確認這些刻痕就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因這些文字刻于甲骨上,所以被稱為“甲骨文”,而王懿榮亦被稱為“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