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石家莊市40歲以上體檢人群頸動脈斑塊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2017-03-09 09:28杜志興焦麗亞閆曉婧
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患病率頸動脈硬化

張 磊,杜志興,焦麗亞,閆曉婧,殷 婕,王 鑫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健康體檢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論 著·

石家莊市40歲以上體檢人群頸動脈斑塊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張 磊,杜志興,焦麗亞,閆曉婧,殷 婕,王 鑫*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健康體檢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1)

目的探討石家莊市頸動脈斑塊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方法分析5 994例體檢人群資料,記錄其既往病史、生活飲食等情況及血壓、血糖、血脂的檢測結(jié)果,頸動脈斑塊依據(jù)B型超聲診斷。通過性別、年齡分層比較頸動脈斑塊的患病率及與其他疾病的關系。結(jié)果5 994例體檢者中,檢出頸動脈斑塊2 597例,患病率為43.3%,其中男性1 747例,患病率為52.2%,女性850例,患病率為32.1%,男女的患病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斑塊組的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壓、腰圍、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膽蛋白膽固醇、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血清總蛋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和吸煙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結(jié)論老年人應注意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積極控制血糖、血壓,主動戒煙,以提高生活質(zhì)量水平。

頸動脈疾??;斑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的病變。頸動脈斑塊除了表示動脈已有粥樣硬化,同時意味著冠狀動脈事件和腦卒中的概率也將增加[1]。為了避免頸動脈硬化斑塊給人們造成的危害,應做到早期預測、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以減輕人們的經(jīng)濟負擔及社會負擔。本研究對在我院參加體檢的河北省省直機關干部進行頸動脈斑塊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旨在為頸動脈斑塊的診斷、防治提供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參加健康體檢的≥40歲的河北省省直機關人員共計5 994例,男性3 344例,女性2 650例。年齡40~88歲,平均(52.0±1.6)歲。根據(jù)頸動脈斑塊檢查情況分為頸動脈斑塊組2 597例和對照組3 397例。

1.2 方法 經(jīng)過培訓的專業(yè)醫(yī)師詳細詢問并記錄體檢者的既往病史(包括診斷及治療過程)、服用藥物情況、生活飲食及嗜好(包括飲酒、吸煙史等),常規(guī)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并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靜坐約5 min常規(guī)測量右上肢肱動脈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測量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WC),行心電圖及胸部X線片等檢查??崭?0~12 h后,清晨采前臂靜脈血,分離血清,應用美國貝克曼DX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天門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白蛋白(albumin,A)、血清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直接膽紅素(direct bilirubin,DBIL)、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試劑盒由上海科華-東菱診斷用品有限公司提供。由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使用飛利浦IU22超聲診斷儀,對體檢者頸部雙側(cè)進行掃查,體檢者取仰臥位,頭偏向檢查的對側(cè),由鎖骨內(nèi)側(cè)端橫向檢測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外動脈和頸動脈分叉的橫軸及縱軸時圖像。分別于頸總動脈膨大處、頸總動脈中段和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測量內(nèi)-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 thickness,CIMT),頸動脈CIMT>1.5 mm定義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頸動脈斑塊)[2]。同時記錄肝、膽囊、腎等臟器的超聲檢查情況。

1.3 診斷標準 ①高脂血癥,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3];②糖尿病,參照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標準[4];③肥胖,參照2003年4月國家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試用)》[5];④高血壓,參照2009年中華醫(yī)學會《中國社區(qū)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6];⑤肝、腎功能異常,參照201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診斷學》[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 果

2.1 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逐漸升高,在5 994例體檢者中,檢出頸動脈斑塊2 597例,總患病率為43.3%,其中男性1 747例,患病率為52.2%,女性850例,患病率為32.1%,男女的患病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0~50歲、>50~60歲、>60~70歲組男性檢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而 >70歲組男女之間患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不同性別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例數(shù),%)

2.2 頸動脈斑塊組與對照組各臨床指標比較 頸動脈斑塊組年齡、BMI、SBP、DBP、WC、BUN、SCr、BUA、FPG、TG、TC、LDL-C、ALT、AST、TP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2組HDL-C、TBIL、DBIL、A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頸動脈斑塊組與對照組各臨床指標比較

2.3 頸動脈斑塊組與對照組相關因素陽性率比較 頸動脈斑塊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腦梗死)、腎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肺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脂肪肝、肝囊腫、腎囊腫、膽囊結(jié)石的患病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吸煙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風濕性心臟病、肝病、風濕、類風濕、肝血管瘤、腎錯構(gòu)瘤、腎結(jié)石、膽囊息肉的患病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頸動脈斑塊組與對照組相關因素陽性率比較 (例數(shù),%)

2.4 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吸煙是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見表4,5。

表4 變量賦值表

表5 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 論

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其病變的出現(xiàn)與主動脈粥樣硬化同時或早于冠狀動脈。頸動脈位置表淺,便于檢測,易于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對于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患病率為43.3%,其中男性患病率52.2%,女性患病率為32.1%。歐玉英等[8]報道佛山市社區(qū)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總患病率為61.5%。明顯高于石家莊市,考慮為地域的差別,與佛山地區(qū)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從而導致飲食結(jié)構(gòu)明顯不同有關。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隨著年齡增長頸動脈粥樣硬斑塊患病率增加,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但年齡>70歲男女患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國內(nèi)一些報道一致[8-10]。提示年齡的增長是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因素[11],血管內(nèi)皮細胞滲透性、黏附性和活化因子、炎性因子的增加等因素使血管壁壓力增加,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障礙,從而影響頸動脈的中膜厚度,引起其增厚及斑塊的形成。日常生活中男性的吸煙、應酬及生活壓力較女性多,同時女性雌激素具有抗氧化、降低纖維蛋白原等作用,可防止動脈硬化病變的發(fā)生,從而使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應酬減少、戒煙,女性雌激素的保護逐漸消失,可能是導致年齡>70歲男女患病率沒有差別的原因。

高血壓是一種以血管病變?yōu)橹鞯募膊?,它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朱穎等[12-13]報道頸動脈斑塊發(fā)生風險隨血壓水平增高而增加,對正常高值血壓與新發(fā)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在正常高值血壓階段,新發(fā)現(xiàn)的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顯著增加。本研究觀點與其相近。高血壓雖然沒有在本研究的Logistic回歸分析中顯示為危險因素,但單因素分析時卻明顯相關。血壓的升高,血流對血管壁的沖擊會損傷血管內(nèi)膜、內(nèi)皮的功能,使血液中的脂質(zhì)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從而促進了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反之,血管壁硬度的增加,血壓會升高,二者互為因果。趙喜梅等[14]認為,血壓變異性及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可以作為高血壓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參考指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靶器官的損害也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說明在控制血壓的同時,要關注血壓的波動程度,實現(xiàn)長期平穩(wěn)的降壓非常重要。本研究表明高血脂癥在單因素分析時與頸動脈斑塊有關,尤其TG和TC關系密切,但不是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劉穎新等[15]認為TC、LDL-C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赡芘c本研究未干預體檢者服用調(diào)脂藥物有關。

頸動脈CIMT與心、腦血管粥樣硬化程度有較好相關性,是預測心、腦血管損害及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16-17]。 Lisowska等[18]認為,頸動脈CIMT與冠心病的病情進展有關,3支病變組明顯高于單支病變和雙支病變組。頸動脈CIMT、不穩(wěn)定性斑塊數(shù)量及狹窄程度與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相關[19-20]。本研究顯示頸動脈斑塊組腦血管病、冠心病發(fā)病率遠遠高于對照組。

盧薇等[21]認為糖尿病大血管病變與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如動脈粥樣硬化、慢性炎癥等,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壁慢性炎癥反應,炎癥參與了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王洪海等[22]研究表明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斑塊陽性率高,以不穩(wěn)定斑塊為主,多分布在頸動脈分叉處,且多合并血壓及血脂異常。潤琳等[23]研究亦發(fā)現(xiàn),糖尿病病程不同,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在斑塊組中高血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無斑塊組,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中斑塊的發(fā)生率也明顯高于無高血壓者。本研究結(jié)果與國內(nèi)外報道相近[16-23]。預防、治療頸動脈斑塊對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脂肪肝的患病與高脂血癥、BMI、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密切相關[24-25],說明預防脂肪肝對于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樣重要。

煙草燃燒時釋放的有害物質(zhì),可導致微血管功能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損傷,并且隨著吸煙數(shù)量的增加,頸動脈CIMT增大、血管僵硬、彈性減退及脈壓增高,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26]。與本研究吸煙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相一致。吸煙可以加劇動脈粥樣硬化,關注吸煙帶來的潛在威脅,提倡戒煙,對于頸動脈斑塊的預防及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腎囊腫、SCr升高與頸動脈斑塊有一定關系。目前囊腫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中感染和中毒被認為對囊腫的形成和發(fā)生起促進作用。高血壓是本病的常見表現(xiàn),囊腫壓迫正常腎組織,使腎小球、腎小管功能下降,局部腎組織缺血,腎性鈉、水潴留,周圍血管阻力增加。SCr增高見于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減退。

Zhao等[27]認為BUA水平的增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尤其增加男性的死亡風險。李斌儒等[28]研究表明隨著BUA的升高,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增高,BUA濃度升高雖然可增加頸動脈硬化的風險,但高尿酸血癥并不是頸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在單因素分析時相似,頸動脈斑塊組B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吸煙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但頸動脈斑塊與血壓、血脂、BUA等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它們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關聯(lián)的。所以在積極加強頸動脈超聲普查、大力開展健康教育、糾正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維持和控制血糖的同時,預防治療高血壓、脂肪肝等相關疾病,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預防和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減少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1] 楊勝軍.冠心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3,34(20):4129-4130.

[2]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分會.血管和淺表器官超聲檢查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23-28.

[3]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31(10):937-950.

[4] 錢榮立.美國糖尿病學會2007版糖尿病診療標準[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2):129-130.

[5]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節(jié)錄)[J].營養(yǎng)學報,2004,26(1):1-4.

[6]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17):579-616.

[7]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42-371.

[8] 歐玉英,廖偉光,梁愛榮.佛山市社區(qū)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危險因素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3,27(5):31-33.

[9] 鄭輔剛,楊士賢,石鵬,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CD].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2,6(6):318-320.

[10] 石寧.頸動脈斑塊形成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探討[J].包頭醫(yī)學,2012,36(3):152-153.

[11] Chen JH,Chuang SY,Chen HJ,et al. Serum uric acid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ischemic stroke mortality: a Chinese cohort study[J]. Arthritis Rheum,2009,61(2):225-232.

[12] 朱穎,陳長香,吳壽嶺,等.不同高血壓水平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7):611-615.

[13] 朱穎,黃科宇,陳輝,等.正常高值血壓與新發(fā)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5):428-432.

[14] 趙喜梅,劉俊,陶春明,等.血壓變異性及晝夜節(jié)律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9):1372-1373,1479.

[15] 劉穎新,張建民.血脂四項等預測頸動脈斑塊形成價值研究[J].人民軍醫(yī),2015,58(7):789-790.

[16] de Korte CL,F(xiàn)ekkes S,Nederreen AJ,et al. Review: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 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r Freq Control,2016,63(10):1613-1623.

[17] Shenkin SD,Bastin ME,MacGillivray TJ,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stroke[J]. Stroke,2010,41(9):2083-2086.

[18] Lisowska A,Musial WJ,Knapp M. Carotid and femor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firmed by angiography[J]. Kardiol Pol,2005,63(6):636-644.

[19] 張麗.缺血性腦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5,28(23):342-343.

[20] 董智強,陳旭,蘇敬敬,等.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性質(zhì)、部位與缺血性卒中的關系: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1,19(3):199-203.

[21] 盧薇,王青,李海英.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的相關性[J].重慶醫(yī)學,2014,43(24):3160-3162.

[22] 王洪海,鐘池,王安寧,等.2型糖尿病與非糖尿病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比較[J/CD].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3,3(6):21-24.

[23] 潤琳,謝晴,廉旭容.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3(7):512-513,522.

[24] 王小鳳,王毅,楊建國,等.高血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膜厚度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2):176-178.

[25] 王軍,魏艷玲,范麗玲,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肝病雜志,2013,16(6):499-501.

[26] 王君芳,李永琿,高鵬,等.850例吸煙人群動脈硬化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研究[J].臨床薈萃,2015,30(6):680-682.

[27] Zhao G,Huang L,Song M,et al. Baseline serum uric acid level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lated mort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Atherosclerosis,2013,231(1):61-68.

[28] 李斌儒,萬芙蓉,駱雨,等.中老年人群尿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J].新醫(yī)學,2014,45(2):112-115.

(本文編輯:許卓文)

2016-05-11;

2016-07-20

河北省醫(y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20100282)

張磊(1968-),女,山東萊州人,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健康體檢研究。

*通訊作者。E-mail:liushuming1994@126.com

R543.4

B

1007-3205(2017)02-0206-05

10.3969/j.issn.1007-3205.2017.02.020

猜你喜歡
患病率頸動脈硬化
山東:2025年底硬化路鋪到每個自然村
2020年安圖縣學生齲齒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歲兒童乳牙列錯畸形患病率及相關因素
Apelin-13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磨削硬化殘余應力分析與預測
428例門診早泄就診者中抑郁焦慮的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額顳葉癡呆伴肌萎縮側(cè)索硬化1例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shù)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