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
他的胯下沒有追風的烈馬,他的天際沒有如血的殘陽,他手中所持的也不是冷兵器譜中的寶刀,他面對的更不是草莽江湖的豪強,而是火箭固體燃料發(fā)動機里裝填的火藥,他用自己鍛造、開發(fā)的高科技刀具,在極端危險的固體火藥上進行微雕整形,被譽為國內業(yè)界的第一“刀客”。
他就是徐立平。
1987年,大專畢業(yè)的徐立平來到西安航天化學動力廠,成為一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藥面整修工。固體燃料發(fā)動機是火箭裝備的心臟,而裝填在里面的高能量火藥無疑是這個心臟的起搏器。盡管火藥裝填采用了高科技手段,但裝填完成之后形成的藥面并不平整,而是呈千差萬別的凸凹歪斜狀,特別是一些邊緣部位無法用機械切削。于是,就有了人工整形藥面這個特殊的工種。
由于火箭固體燃料發(fā)動機裝填的都是高能量的“烈性炸藥”,在上面用切削刀具進行精度最大誤差為0.5毫米的修理、開槽、挖藥、修補等整形工作,無疑是在刀尖上跳舞,因為稍有不慎擦出火花,就有燃燒、爆炸的危險。徐立平意識到,要成為在生命邊緣線上工作的“刀客”,不能僅憑一腔熱血,還要練就一身智勇兼?zhèn)涞墓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像“刀客”一樣,必須有趁手的寶刀,擁有精良的“武器”?/p>
但當時的藥面整理刀具幾乎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木鏟、銅刀是最常規(guī)的“武器”。徐立平與工友們手持這些工具,半跪半躺地在發(fā)動機殼體里,小心翼翼地操作著,工作效率極低,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才挖出300公斤火藥,簡直是“蝸牛速度”。
不僅如此,在高度緊張和蝸速疊加之下,還會產生致命的傷害。2005年,徐立平的一位工友,在操作時不慎將刀具碰到了金屬殼體,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發(fā)火藥劇烈燃燒,當場犧牲。徐立平悲痛之余立志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學、更安全的刀具。
一天晚上,徐立平見到兒子正在用削皮機削蘋果,那快速轉動的削皮機把手,讓他靈光乍現,立刻畫出草圖。經過反復的試驗修改,一個半自動固體火藥整形專用刀具終于誕生了。這把刀的四周包上了保護層,避免了刀刃與發(fā)動機殼底發(fā)生碰撞,不僅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倍多。上級以他的名字將這個刀具命名為“立平刀”,徐立平終于成為擁有自己鍛造出銳利武器的“刀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國內最先進的立式整形機引進到了工廠。但是要讓先進的技術應用于藥面整形,并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徐立平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提出改裝吸屑裝置、加裝連鎖裝置等二十余項改造建議,使設備性能更好地滿足了工作需求。徐立平這位插上高科技翅膀的“刀客”親自操刀,雕琢出了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的火藥藥面。
徐立平30年的“刀客”生涯,沒有小說中“刀客”的瀟灑與浪漫,只有因火藥引起的慢性中毒掉了大半頭發(fā)的頭顱,以及長久匍匐工作造成的向一邊傾斜的身體,而這些正是他每一次落刀都能聽到心跳,每一次雕琢都毫發(fā)無差的勇氣與智慧、奉獻與拼搏的寫照。
這份工作,既需要高超的技能、極度的細心,又需要過人的膽識、強烈的奉獻精神,全中國只有不到20個人可以勝任。徐立平就是其中的絕頂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