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覺得它的原故事,指向一種恒久的人性。
此成語出自莊子的《齊物論》,本事是:宋國的狙公愛猴子,養(yǎng)了一群,和群猴互動了無障礙。開始時,狙公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滿足猴子的需求。后來難以為繼,便實行限量制。怕群猴不合作,先行騙:“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皆起而怒”。狙公改口,允諾早上給四顆,晚上給三顆。群猴“皆伏而喜”。
比猴子聰明的人,大抵譏笑猴子不會算賬,連三加四和四加三也攪了漿糊。而老奸巨猾的狙公所玩的手法,正是當(dāng)今股市操盤手所慣用的數(shù)字游戲。再想深一層,猴子早上吃的食物,要供應(yīng)一整天上躥下跳的能量;而晚間,吃了就睡。所以,早上多吃是符合生理學(xué)原則的。從故事稍作生發(fā),猴子此舉還頗合于廣東諺語:“十賒不如九現(xiàn),九現(xiàn)不如八到手,八到手不如七到口?!睆氐拙芙^虛幻,“務(wù)實”至此,教人嘆為觀止。
不過,我不想糾纏于數(shù)字,而更想考查事情的起因。倘若狙公家底殷實,橡實滿倉,猴子們早已進入各取所需的社會,還犯得著去為早晚分配幾顆談判嗎?
其實,猴子的反應(yīng),折射出這樣的人性:如無外力阻遏,欲望天然地處于膨脹狀態(tài)。外力一旦干預(yù),則引起反彈。舉一常見的例子:A和B兩家人親密無間,A較富裕,每年給B家的新年利是都是一萬元,且絕不要求同等回報。B早已習(xí)以為常。今年A因股票下跌,損失慘重,利是改為五千元。遵從風(fēng)俗,這類禮節(jié)性事件雙方都心照不宣。但 B夫妻失眠多天,探討為什么A的利是縮水,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A狗眼看人低,不再把自己當(dāng)朋友,嫌隙就此產(chǎn)生。
不要譏笑B不識好歹,恩將仇報,這樣的反應(yīng),之所以歸入普遍性“人性”的層面,就是因為:一個不小心,你和我也成為“起而怒”的猴子。且捫心自問:如果友人體諒你的錢包或者知道你沒有私房錢,外出吃飯從來由彼包起,忽然有一天他讓你付賬,你心里是不是“怪怪的”?我生長在僑鄉(xiāng),從小時候起,耳聞目睹多宗家人之間,親戚之間,鄰里之間的矛盾,起于類似原因———寄錢周濟自己的人,因本身經(jīng)濟狀況變化,無法維持過去的額度。同樣問題出在薪水,一路加上去還好,如果有一年加少了或者不得不減了,那就炸鍋了。結(jié)論是:順從欲望是順坡下驢,忤逆欲望卻是逆水行舟。
且回到狙公,如果采取現(xiàn)代模式,從開始供應(yīng)食物只到維持“活”的水平。到猴子給餓得四肢無力,口角流涎,便多給一顆。它們必喜不自勝。然后,再加一顆,總數(shù)依然沒超過七顆,它們高呼狙公萬歲。只有重大節(jié)日,如狙公生日,才讓它們飽餐一頓。如此這般,猴子以為自己每天只配吃的定量遠遠少于七顆,天下息訟,狙公打贏。
選自《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