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代以來先秦史研究理論及其代表人物綜述

2017-03-10 06:33孫翠翠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7年10期
關鍵詞:證據(jù)法古史證法

孫翠翠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近代以來先秦史研究理論及其代表人物綜述

孫翠翠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20世紀以來,先秦史研究呈現(xiàn)異彩紛呈的特點。從重視考古史料的羅振玉、王國維到主張疑古辨?zhèn)蔚摹肮攀繁媾伞?;從重視實證考據(jù)方法的呂思勉、張蔭麟等學者到提倡用辯證方法來研究古史的郭沫若、侯外廬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再到號召“走出疑古時代”的新一代學者,他們在先秦史方面的考證研究不僅豐富了人們對古史的認識,而且為人們提供了許多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文章通過梳理和比較研究各家意旨,了解新史學各家的異同,進而闡述不同歷史時期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在先秦史研究中發(fā)揮的作用,有助于當代學者用科學而多元的理論工具來客觀還原真實的歷史。

先秦史研究;史學理論;史學思想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史學的傳播以及實物史料的發(fā)現(xiàn),先秦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首先,實物史料尤其是考古實物的不斷出現(xiàn)使得一些學者更為注重實物,進而會產(chǎn)生疑古思潮,使學者對于古史研究更為審慎。而西方實證主義方法的傳播以及一大批接受過西方先進思想教育的學者的推動,也會使得先秦史研究方法更為科學,理論更為具體完備,從而推動先秦史研究不斷推陳出新。這些理論方法的不斷提出及其應用,指導著先秦史研究,促使其不斷的蓬勃發(fā)展。[1]

一、二重證據(jù)法和疑古派

陳寅恪先生曾說過:“上古去今太遠,無文字記載,有之亦僅限三言兩語,語焉不詳,無從印證?!盵2](P52)正因如此,先秦史的研究備受矚目。隨著田野考古的發(fā)展,近年來先秦史研究越來越注重出土實物,用直接證據(jù)說話是先秦史學的第一要義。20世紀初期,先秦史大家首推王國維,其“二重證據(jù)法”更是為先秦史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成為從事古史研究的學者尊奉的必要考史方法。許冠三先生評價說:“王國維是新史學的第二啟蒙大師,他對新史學的建樹實不限于一專業(yè)的開拓,一研究的發(fā)明或一疑難的論定,而是更有普遍意義的貢獻?!盵3](P78)王國維先生對“二重證據(jù)法”定義是:“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將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4](P2-3)這就是被陳寅恪所稱道的“取地上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證法”。“二重證據(jù)法”也強調(diào)用考古發(fā)掘的實物佐證文獻記載,對于缺乏文獻資料的先秦史,通過地下出土的實物來繼續(xù)推進先秦史發(fā)展。后來我們也發(fā)現(xiàn)羅振玉、王國維二人在治史方面的確偏重于研究古文字、重視地下實物,但問題是對于基本史料沒有過更深刻的批判。魏建震認為,“二重證據(jù)法”的局限在于“如何保證文獻材料的真實性”。[5]

自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之后,史壇又涌現(xiàn)了一批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許冠三先生說:“顧頡剛的疑古辨?zhèn)问穼W,從學術源流看,是遠承姚際恒、崔述、鄭樵與劉知幾的批判傳統(tǒng),近宗晚清公羊學派論托古改制和新學偽經(jīng)的大膽假設。”[3](P192)“古史辨派”認為,歷史是“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第一層便是“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愈長。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時始有堯舜,到戰(zhàn)國時有黃帝神農(nóng),到秦時三皇出來了,漢以后才有‘盤古開天辟地’傳說”。第二層是“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钡谌龑邮恰霸诳碧焦攀窌r,我們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譬如,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zhàn)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6](P6)這些準則便是顧頡剛先生對上古文獻的懷疑。疑古思潮在剛興起時產(chǎn)生了不小的反響,疑古的問世帶來了四個“打破”,即打破民族起源單一說;打破中華地域向來統(tǒng)一說;打破上古人皇人性說;打破古代黃金世界說。錢穆先生曾經(jīng)評價說:“《古史辨》不脛走天下,疑禹為蟲,信與不信,交相傳誦述,三君者或仰之如日星懸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獸之泛濫縱橫于四野,要之凡識字之人幾于無不知三君名?!盵7]雖然錢穆先生或有夸張的成分,但是描述出了“古史辨”提出后對史學界的震動。顧頡剛先生雖然鬧了一場“疑禹為蟲”的“笑話”,但是卻為先秦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其為我們樹立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以及在古籍梳理工作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然而,“古史辨派”的局限性便是疑古過甚,提出爭議較大的“東周以上無信史”的觀點。

二、默證法與古史研究

1925年4月,張蔭麟吸收了朗格諾瓦和瑟渃博斯“理想推度”的觀點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默證法:“幾欲證明某時代無某歷史觀念,貴能指出其時代中有與此歷史觀念相反之證據(jù),若因某書或今存某時代之書無某史事之稱述,遂斷定某時代無此觀念,此種方法,謂之默證。”[8]他批判顧頡剛先生說:“幾盡用默證而什九皆違反其適用之限度?!睔w納為一半用于“穿鑿附會”,即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另外一半為“誤用默證”,即以文獻出現(xiàn)的時代來評判歷史真?zhèn)?。[8]雖然顧頡剛對歷史的質(zhì)疑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顧先生過度使用了默證法,這是近人多批判疑古派的原因所在。

張蔭麟的“默證之適用限度”在古史研究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周書燦指出,近代許多學者在古史研究中普遍使用默證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如在“井田制”的研究中,胡適認為戰(zhàn)國以前沒有井田,郭沫若則運用二重證據(jù)法和默證法來看待井田制;郭沫若運用默證法提出五服、九州、五等爵制的新見解;徐中舒運用默證法討論夏代有無文字問題。[9]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默證法對于疑難問題的研究有所突破。但如何正確使用默證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學界某些學者對張蔭麟使用默證法持批判懷疑的態(tài)度,如喬治忠認為,張蔭麟的觀點淺顯、缺少證據(jù),并且存在根本的錯誤,[10]如此激烈的言論顯然是過于主觀而且片面的。但學界對于默證法的爭議之聲卻始終不絕于耳,質(zhì)疑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彭國梁認為,“默證之適用限度”問題是一個偽命題,是一個永遠不能達到的限度。[11]周書燦則認為“默證之適用限度”其學旨與乾嘉學派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求證法與新史學大致相同。[9]筆者贊同周書燦先生的觀點,默證法的確是一個假設,所以有其限度,但是隨著新材料的問世,這些假設都會迎刃而解,因此一味的否定或肯定是不科學的。

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新史料學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勝利,其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在史學界的領導地位。馬克思唯物主義強調(diào)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而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們分別是郭沫若、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和范文瀾。從許冠三先生的《新史學九十年》中可以知道郭沫若、翦伯贊和范文瀾的史學思想來源:郭沫若主要是根據(jù)摩爾根、馬克思和恩格斯而來;翦伯贊是除依據(jù)馬恩外又學習蘇俄的列寧和斯大林;范文瀾則是依據(jù)了《聯(lián)共(布)黨史》和《斯大林選集》。[3](P369)從呂振羽的《中國通史·序》中了解到呂振羽思想大多來自于其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革命實踐中,所以呂振羽強調(diào)實踐的作用;從《侯外廬史學論文集·序》中可知侯外廬是在李大釗帶領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日后其史學思想也主要是為了無產(chǎn)階級發(fā)展服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史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上有了很大的轉變,郭沫若在1951年的中國新史學研究會籌備會上說:“歷史研究的方法,作風,目的和對象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轉變,中國的歷史學已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紀元。具體表現(xiàn)為從唯心史觀轉向唯物史觀、從個人研究轉向注重集體研究、從名山事業(yè)轉向為人民服務、從貴古賤今轉向注重近代史研究、從大民族主義轉向注重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從歐美中心主義轉向注重亞洲及其他地區(qū)歷史的研究。”[12]這是無產(chǎn)階級勝利后的新史學,新史學是在注重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轉變了理論和研究方向,不再浪費過多精力在“大而無當”的爭論上。因此,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人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簡牘帛書以及甲骨金文的研究上,對古史分期以及中國有無奴隸社會不再給予過多的筆墨。

自新中國成立后,考古研究上也有很多突出成果,如殷墟甲骨和周原甲骨的發(fā)現(xiàn),對了解商周文化和社會生活有極大的意義。戰(zhàn)國秦漢簡牘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春秋戰(zhàn)國以及諸子百家秦漢律令有指導意義。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更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這一發(fā)現(xiàn)對中國文明起源及夏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五六十年代因為各種條件和問題的局限,導致使用中出現(xiàn)問題,并且對當時的歷史研究造成了很大影響。改革開放后,人們能夠辯證地看待歷史發(fā)展,真正做到了胡繩所說的“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同史料學上的知識專門結合起來,那就更能提高史料工作的水平?!盵13](P156)

四、走出疑古時代

中國歷史發(fā)展經(jīng)歷了“信古—疑古—釋古”的發(fā)展過程。馮友蘭先生在《古史辨》第六冊《序》中說:“我曾說過中國現(xiàn)在之史學界有三種趨勢,即信古、疑古及釋古。就信古一派,與其說是一種趨勢,毋寧說是一種抱殘守缺的人的殘余勢力,大概不久既要消滅,即便不消滅,對中國將來的史學也是沒有什么影響。真正的史學家,對于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直信其票面價值的。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審查史料。釋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將史料融會貫通。就整個的史學來說,一個歷史的完成,必須經(jīng)過審查史料及融會貫通兩個階段,而且必須到融會貫通的階段,歷史方能完成。但就一個歷史學家的工作說,他盡可只作此兩階段中之任何階段,或任何階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種的學問,對于一個人,都是太大了。一個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須如此。由此觀點看,無論疑古、釋古,都是中國歷史學所需要的,這其中無所謂孰輕孰重?!盵14](P6)對于釋古各家理解不一,但是馮先生所說的是在掌握正確史料基礎上的理解運用,對釋古的判斷是一種未來發(fā)展趨勢。1992年,李學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時代”,他在《走出疑古時代》中對于“釋古”做過詳細解釋,從中可以了解李學勤先生的“釋古”是注重史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結合,強調(diào)文獻研究和田野考古結合,提倡尋求中華文明的起源,重建中國古代歷史,探尋本源。此觀點即成為我們研究先秦史的一個引導。

李學勤先生在討論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上強調(diào)要做到以下四點:“第一,加深理論的要論。第二,強調(diào)考古學的重要。第三,重視傳說的價值。第四,反對文明起源單元論的觀點?!盵15](P12-13)對于這四點的理解,首先,是文明起源的理論根據(jù),目前我們都是依據(jù)是否有城墻的發(fā)現(xiàn)、青銅器皿、文字三要素來定義文化。其次,研究方面重視考古。近幾年考古發(fā)現(xiàn)上,從甲骨文發(fā)現(xiàn)起對“東周以上無信史”便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刻在龜甲獸骨的卜辭是殷商文化的一大證明,再到近年來更多學者將研究方向轉向中國文明與國家起源上,并且獲得了大量成果,如蘇秉琦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是滿天星斗的”,[16](P35)王暉提出史前大洪水導致部落都聚集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而公眾事務繁多,早期國家政治組織形態(tài)也就隨之形成。[17]再次,對于古史傳說,也許大多傳說都是不科學講不通的,但從這些傳說中仍然可以窺探到重要的史實,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傳說是“神話”。《后漢書》中曾經(jīng)記載了一個荒唐的古史傳說,故事大概是說高辛帝有一只名叫盤瓠的畜狗,因為盤瓠咬死了敵方的首領所以高辛帝很高興,但是高辛帝曾經(jīng)下令能殺敵方首領者便將小女兒嫁給他,但是盤瓠是狗,所以高辛帝想反悔,而他的小女兒認為不可以無信于天下,堅決下嫁盤瓠,后來高辛帝無奈只得將女兒許配給畜狗盤瓠。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荒誕,但王暉先生根據(jù)殷墟卜辭所見商代的武官“犬”職或“多犬”認為:“盤瓠是高辛帝的犬職官員,平時主管狩獵活動,在戰(zhàn)爭特殊情況也會參加戰(zhàn)斗,而高辛帝認為盤瓠官職卑微才不想許配小女兒給他,并不是因為盤瓠是狗。”[18]呂亞虎先生在《鯀之死因試探》中對傳統(tǒng)的認為鯀是因治水失利而被殺害于羽山提出新觀點,認為鯀死于部落間政治斗爭的失敗,這是因為上古洪水泛濫,部落爭斗嚴重,鯀是堯舜時期部落爭斗的犧牲品。治水失敗是舜殺他的借口,而他在爭奪部落聯(lián)盟軍事領導權的政治斗爭失敗才是他被殺的真正原因。[19]最后,對于中國文明的起源,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原中心論”或“中原起源說”占據(jù)主導地位,普遍認為中原黃土地是我們的搖籃,而黃河是哺育我們的母親。到了70年代,蘇秉琦先生提出全國范圍內(nèi)劃分考古學和文化類型即“多中心說”,后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文化起源是“滿天星斗”的。蘇秉琦先生將考古范圍內(nèi)劃分為六大區(qū)系,[16](P35-37)這種多元起源注定了中華民族從最開始就是兼容并包的姿態(tài),多元的文化,最終匯于一體。

“走出疑古時代”表明了人們對先秦歷史史料的重新再認識、再評估和對上古史的重建,以及尋找中華文明源頭的決心,雖然目前史學界對“走出疑古時代”存在質(zhì)疑,但這些質(zhì)疑是對古史辨的重新再思考、再認識,對待歷史本身的嚴肅,我們不可能接觸歷史本身,但是我們能夠不斷地接近歷史。[20]

五、結論

學習“二重證據(jù)法”,學習的是其重視史料和實物相結合的科學態(tài)度,提出觀點必須有理有據(jù)。學習疑古派敢于質(zhì)疑歷史的精神,對待歷史始終抱有批判的眼光,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提問題。學習“默證法”,學習的是“默證之適用限度”,對待歷史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化,要言必有據(jù),對于暫時假定的歷史問題,等待新材料的證明。運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看待歷史問題就如許冠三先生強調(diào)的:“治史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歷史演進中的客觀與主觀、下層與上層的辯證統(tǒng)一之道,以及歷史研究須辨證地兼顧一般法則與特殊法則之前提,確認治史者不僅要從多樣性的具體歷史中去認識其特殊性?!盵3](P369)

先秦史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歷史源頭,其古老和偉大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產(chǎn)生,先秦史也因為其資料相對匱乏和文獻存在真?zhèn)螁栴}而較難研究。但是近百年來我國新的史學思潮和史學理論幾乎都出現(xiàn)在先秦史學界。通過史學理論、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有機結合使得先秦史研究再次煥發(fā)活力,史學理論在先秦史研究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一席,新的史學也應當是多元、多角度的研究,融會貫通各家精華呈現(xiàn)一種“多元史絡”研究先秦史的局面。

[1]白憲娟.思想潮流與現(xiàn)代學術的建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3).

[2]王鐘翰.陳寅恪先生雜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

[3]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3.

[4]王國維.古史新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5]魏建震.從歷史認識論看二重證據(j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運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6]顧頡剛.古史辨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錢穆.顧頡剛崔東壁遺書一[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36.

[8]張蔭麟.近代人對中國古史之討論[J].學衡,1925,(40).

[9]周書燦.默證法與古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14,(2).

[10]喬治忠.張蔭麟詰難顧頡剛默證問題之研判[J].史學月刊,2013,(8).

[11]彭國梁.一個流行了八十余年的偽命題——對張蔭麟“默證”說重新審視[J].文史哲,2007,(1).

[12]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的新紀元[N].進步日報.1951-09-29.

[13]胡繩.社會歷史的研究怎樣成為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4]顧頡剛.古史辨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

[16]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17]王暉.堯舜大洪水與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兼論從“滿天星斗”到黃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轉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18]王暉.出土文字資料與五帝新證[J].考古學報,2007,(1).

[19]呂亞虎.鯀之死因試探[J].唐都學刊,2001,(1).

[20]劉娟.論史學的真實與客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11).

責任編輯:李新紅

MajorTheoriesofPre-QinHistoryandMajorScholars

SUN Cui-cu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Since 20thcentury,the studies of Pre-Qin history are rich and profound. Scholars,such as Luo Zhenyu,Wang Guowei,emphasiz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ere are also scholars who argue to distinguish the false materials. Lv Simian and Zhang Yinlin (and others) advocate studying history with dialectical method. Guo Moruo and Hou Wailu make the school of Marxism historians. Modern scholars call on to walk out of the time of questioning the ancient history. Their studies provide rich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as well as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thods. By summarizing and comparing various schools and ideas,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e better understood. The functions of these school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re explained to help modern scholars to comprehend hi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study of the Pre-Qin history;historical history;historical thought

K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24

2016-12-29

孫翠翠(1992-),女,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先秦史研究。

1004—5856(2017)10—0099—04

猜你喜歡
證據(jù)法古史證法
普通法系證據(jù)法的五個基本謬誤
一道數(shù)列不等式題的多種證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證法
從“二重證據(jù)法”到“史料實證”——歷史教學中學生實證思維和求真意識的培養(yǎng)
近年出土戰(zhàn)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之我見
“視角轉換與史實重建——第二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關于刑事證據(jù)法的價值結構應用研究
“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三個猜想的另證與推廣
新昌县| 秦皇岛市| 浠水县| 酒泉市| 循化| 江永县| 西充县| 平邑县| 张家口市| 岳池县| 清徐县| 桐乡市| 永定县| 保靖县| 宜宾市| 江油市| 凤山县| 大埔区| 巢湖市| 南和县| 拉孜县| 莎车县| 青铜峡市| 剑阁县| 吉安县| 乌拉特前旗| 东平县| 彰化县| 五华县| 昌图县| 米脂县| 伊春市| 清远市| 民乐县| 陈巴尔虎旗| 建水县| 峨山| 阿拉善左旗| 寿光市| 绥宁县|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