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lián)生活周刊:“枯山水”是從自然庭園里發(fā)展出來的一支。它在日本是怎么形成的呢?
枡野俊明:“枯山水”這個說法自平安時代就有,已經700年了。最初的意思是說造庭園的時候沒有水,就叫“枯”山水。
鐮倉時代禪宗從中國傳到日本,東渡日本的中國僧人在鐮倉建長寺里建了第一個禪宗庭園,很復雜,很華麗,有池有水,展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后來日本人造庭園,慢慢地去掉一些東西,直到平衡要被破壞的緊要關頭才停手,是一個舍棄的過程。其中一類就變成主要由石頭、白砂、青苔組成的“枯山水”庭園。到現在,大家一說枯山水就是龍安寺的石庭,還有大德寺的大仙院。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最初對庭園的興趣也是從龍安寺而來?
枡野俊明:我確實是受到龍安寺石庭的很大影響。那個石庭非常單純,非常有象征性。里面只有15塊石頭,但是非常有張力,讓人感受到很多東西。我后來又無數次地去過龍安寺,每一次去看都在腦中盤算,庭園里的某塊石頭移動一下會如何……這塊一移動,那塊怎么辦……但總是不盡如人意。那是枯山水的最高境界。
其實石庭是龍安寺的南庭,一個儀式性空間,做成枯山水庭園是為了營造清潔和神圣的氛圍。在住持交接儀式時,新任住持必須先通過南院,再進入方丈院。鋪上白砂,有“凈身”之意。又為了表示嶄新,畫出帚目,抹除人的足跡。其實龍安寺方丈院的對面還有一個歷史更悠久的北庭,是一個池泉庭園,綠意盎然,象征身處深山幽谷之所。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枯山水庭園所傳達的物象和心境,和池泉庭園有什么不一樣?
枡野俊明:池泉庭園里的自然是不隨人的意志所動的,有自己的規(guī)律。但是枯山水連自然的循環(huán)都超越了,它象征宇宙中更恒久的東西。
就像枯山水庭園里屹立不動的石頭一樣,我覺得枯山水里蘊含著深意,不管時代怎么變,周圍環(huán)境怎么變,總還有一些東西是不會變的。人還是應該堅持自己,不為周圍變化所左右。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為什么更專注于枯山水?
枡野俊明:禪的庭園就像作庭人心理狀態(tài)的一面鏡子??萆剿耐@要素特別單純,就是石塊和砂子,其實更不能馬虎。如果是自然派的庭園,一塊石頭的形狀不好,還可以弄點花花草草來遮一下,但枯山水庭園無法遮掩。
所以我最初設計園林的時候,一直覺得還沒有到造枯山水的水平,就先做一些自然的園林。最近幾年慢慢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才開始嘗試枯山水,也是修行的一種深入。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作庭人的心境是如何反映到庭園里的?
枡野俊明:日本庭園不太注重“形”,而重視“神”,即營造空寂、幽玄等禪的精神性,所以庭園會呈現另一個自己。如果我作息很規(guī)律,這個園林就很規(guī)整。如果我每天都過得很懶散的話,這個園子就很懶散。如果是一個天天爛醉的人來做庭園,那么這個庭園就是一個爛醉的庭園。所以我每天都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心保持平靜謙和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做出來比較平靜謙和的園林。
比如在白砂上畫出帚目或砂紋,必須從頭到尾全神貫注,無欲無求,才能畫出筆直的線條。如果一心只想著要畫漂亮,反而容易中途分心而失敗。自己畫出的線條會忠實呈現出當下的想法,所以是另一種意義的修行。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將傳統(tǒng)庭園帶入現代都市?
枡野俊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庭園,傳承禪宗的價值觀和審美。唯有能在當下的日常空間里打造庭園,才有更深遠的意義。
現在建筑的樣式變了,材料也變了,從木造變成磚、石、鋼筋混凝土,還有玻璃。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變了,原來坐著,現在都是站著。這些都對庭園有很大的沖擊。有一段時間都沒有人做傳統(tǒng)的庭園了,因為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一直在摸索,想要開辟一條能和現代人生活接軌的作庭路線。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怎么看日本庭園和西方庭園的差異?
枡野俊明:日本庭園里蘊含著很重的佛教思想,與自然共生,就是人和庭園是平等的,沒有尊卑或從屬關系。而且日本是木文化,建筑物都是一兩層,與庭園之間是平視的。于是,作為自然之所的庭園不會成為依附于人居建筑物的附屬,而力求自然。建造庭園時,人只是把自然稍微加工一下,賦予一些象征意義,縮小了放在庭園里,盡量不著痕跡,更注重氛圍的營造。
西方園林則源自基督教,基督教里面有絕對的神,神下面是人,人的下面才是自然,有一種階級關系。于是在造庭園時也會體現出來,人住的建筑是主要的,庭園是次要的。西方是石文化,石造建筑大多是高樓,為了有在高處俯瞰的效果,庭園更強調對稱性和透視感,更重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