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平
(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內(nèi)蒙古包頭014030)
2016年司馬遷研究綜述
郝建平
(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內(nèi)蒙古包頭014030)
2016年關于司馬遷的研究,仍然成為秦漢史研究的一大亮點,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研究的涉及面較廣,包括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音樂思想、軍事思想、史學成就、文學成就、學術史回顧等諸多方面;二是研究的隊伍數(shù)量可觀,以教授、博士為主體,碩士研究生成為新生力量,為研究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三是研究成果在數(shù)量上處于領先的地位,且不乏頗有影響力、質(zhì)量較高的成果;四是《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繼續(xù)保持著司馬遷研究主要陣地的地位。
2016年;司馬遷;研究;綜述
2016年,學術界對司馬遷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jù)筆者通過中國知網(wǎng)檢索統(tǒng)計,本年度共發(fā)表有關司馬遷研究的論文73篇,其中期刊論文67篇,碩士論文1篇,輯刊論文1篇,會議論文1篇,報紙論文3篇。學者們從經(jīng)濟、史學、文學、軍事、音樂等不同角度對司馬遷的思想與學術進行了闡發(fā),有力地推動了司馬遷研究的發(fā)展。
司馬遷對經(jīng)濟問題十分重視,在《史記》中專列《貨殖列傳》《平準書》等篇章來闡述其經(jīng)濟思想,形成了獨特的見解,對此,學者進行了研究。
孫洪升、宋一淼認為司馬遷提出的經(jīng)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第一,人的本性是追求財富;第二,求富的結果不同,導致社會貧富差別,這是自然的社會現(xiàn)象;第三,農(nóng)、虞、工、商等部門的經(jīng)濟活動是自然形成的,手工業(yè)、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同等重要;第四,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自己的調(diào)節(jié)機制,所以最好的政策是順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自然。[1]
鄧皎昱通過對《貨殖列傳》中典型人物經(jīng)營方式的分析,梳理了司馬遷的商業(yè)經(jīng)營思想。指出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以肯定人的趨利本性為基礎,闡發(fā)了人類社會的經(jīng)濟活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過程,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我們應該順應經(jīng)濟規(guī)律,農(nóng)、工、商、虞不可偏廢,市場自身有其調(diào)節(jié)功能,政府應“善者引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2]
徐慧芳立足于《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平淮書》《河渠書》,論述了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這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一是對人性求利求富本能的肯定;二是較早地提出了社會分工的理論;三是對商業(yè)的重視,素封論的思想;四是主張因地制宜,以奇求富的思想;五是對獲得財富的路徑取向,主張本富,反對奸富,號召人們在致富路上要走得端,行得正;六是“善因論”國家宏觀管理與自由競爭的市場經(jīng)濟思想。認為這些思想是先進的,具有前瞻性的,對于我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3]
張學博指出,司馬遷通過對道家經(jīng)商治國的經(jīng)驗進行理論提煉,提出了國家治理經(jīng)濟的四個原則: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教而育之,整而齊之。在這四個原則之中,善而因之是其基礎與核心,要按照商品經(jīng)濟自身的規(guī)律辦事。其次是用利益來引導,用教育來引導,然后才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來進行調(diào)整。[5]
馬格俠指出,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闡述秦漢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域性特征的學者。《史記·貨殖列傳》既按照六大區(qū)域?qū)χ袊鞯匚锂a(chǎn)分布及產(chǎn)業(yè)特征進行了論述,又第一次對中國經(jīng)濟的區(qū)域發(fā)展狀況進行了總結,認為當時全國經(jīng)濟的重心是在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地區(qū),主要產(chǎn)業(yè)部門是農(nóng)業(yè),商業(yè)中最發(fā)達的產(chǎn)業(yè)是鹽鐵業(yè)。當時全國城市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南北不對稱的特征。長江及珠江流域的開發(fā)雖不充分,尚未形成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規(guī)模,城市發(fā)展仍處于點狀階段,但區(qū)域經(jīng)濟的特征已初具雛形。[6]
學者們還把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與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作了對比研究。任達、喬歡歡、舍怡彤依據(jù)《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志》,從農(nóng)商并舉還是重農(nóng)抑商、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為義舍利、富者仁還是為富不仁等方面,論述了司馬遷與班固經(jīng)濟思想的異同。[7]吳桂美對董仲舒與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作了對比。指出董仲舒雖認為義利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只是各具不同的功用,但對人們逐利的行為持貶低的態(tài)度,將其看成是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因而主張以義制利,主張國家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人欲及經(jīng)濟進行積極調(diào)控。司馬遷則不僅肯定逐利是人的本性,天生就有,并且認為利可以促成義的形成和施行,因而司馬遷對經(jīng)濟更多的是持一種放任、引導的態(tài)度。[8]
司馬遷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紀傳體通史的編撰者,其所取得的史學成就是令人矚目的,因而對其史學成就的研究,歷來為學者們所重視。
陳其泰認為,司馬遷在繼承先秦史學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予以發(fā)展。《史記》體系氣魄宏偉,由“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種體例互相配合而成,記載了豐富生動的內(nèi)容,因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司馬遷在記述歷史時突破了以往單一的視角,發(fā)展為多維視角。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時間維度;二是人物活動維度;三是典章制度和社會情狀維度。這種運用“多維度歷史視野”編撰史書的方法,對后代的史學著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9]
“嗯,一開始肯定不適應,不過我相信,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好的。我也是希望你能帶動成績不好的同學,給他們一點壓力和動力!”周老師說起這次“行動”還挺高興的。
周虹云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摒棄了世俗觀念及個人情感,站在一個史學家的高度,對秦始皇、漢武帝等頗受爭議帝王的是非功過和成敗得失,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記述評價,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姿態(tài),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秉筆直書,這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正是其“史德”的集中體現(xiàn)。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和豐富的歷史事件,他采用寓論斷于敘事并將敘事故事化的手法,在對故事的記述中蘊含了深刻的處世哲學,這是他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10]
趙宇鵬、史海嫣、賈玉潔通過對《李將軍列傳》的分析,說明了《史記》的每一篇章都蘊含了作者司馬遷的實錄精神。[11]王俊杰、趙金廣指出,司馬遷對孔子以一字寓褒貶,在嚴謹?shù)拇朐~中表達愛憎之情的“春秋筆法”,非常崇拜?!霸⒄摂嘤谛蚴轮小本褪恰按呵锕P法”在《史記》中的繼承與發(fā)展。司馬遷以“寓論斷于序事之中”的寫作方法來書寫歷史,褒貶是非,勸善懲惡,行使史家對歷史的裁決權,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
任剛指出,伍子胥復仇、忠直的行為,在歷史上影響大,對其記載較多。司馬遷通過梳理選擇有關材料,按既定的宗旨與體例,深刻明白地把整個過程敘述出來。梳理選擇材料的過程是《伍子胥列傳》的成書過程,也是一個“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過程。[13]
對于司馬遷的史學成就在歷史上并非只有高度評價一種聲音,還存在著批評的意見,對此,學者們亦有探討。婁夢然認為,蘇轍撰寫的《古史》一書中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即是對司馬遷的史學批評。這種批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史書的采撰上,存在“不得圣人之意”和“數(shù)年不書一事”,也就是失實和缺漏兩個問題;二是在歷史人物的品評上,不尊名教,忽視倫理,有失恰當;三是在歷史事實的評析上,過于片面,定論之時只顧眼前事,缺乏深入剖析。[14]
劉園園從三個方面論述了葉適對司馬遷破壞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史法”的批評:一是在史料的選擇上,司馬遷不重辨?zhèn)魏筒恢厥妨x;二是在撰寫方法上,葉適反對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紀傳和大事年表之法,推崇簡明、直觀的編年體例;三是在史義和史評方面,葉適認為孔子修《春秋》既完善了史書的批評功能,又確立了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史義內(nèi)涵。而司馬遷并不以儒家義理為史義準則,從而毀壞了“史法”中“示法戒”的作用。[15]
司馬遷通識兵書,在《史記》的眾多篇章中表述了他的軍事思想,對此,學者們亦有關注。
劉洪生認為,司馬遷的軍事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嚴明的軍紀是制勝的永恒法寶;二是士兵永遠是戰(zhàn)爭的主體;三是對戰(zhàn)爭復雜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指出《史記》不僅是一部古代最完備的戰(zhàn)爭史,更蘊涵著系統(tǒng)科學的軍事理論,深刻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即使今天,仍是世界人民寶貴的思想資源。[16]劉洪生還認為,《老子》一書包含有豐富的軍事哲學思想,司馬遷高度認同并自覺接受了老子辯證的軍事哲學思想,并將其融匯在《史記》的寫作中。老子的軍事思想為司馬遷所吸收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戰(zhàn)爭的起源——私欲是導致戰(zhàn)爭的根本;第二,戰(zhàn)爭的影響——高度的危害性;第三,根本戰(zhàn)略思想——善戰(zhàn)的理念;第四,對戰(zhàn)爭復雜性的認識。[17]
王俊杰、趙金廣指出,司馬遷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對戰(zhàn)爭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敘寫。他用天象災異影射天下形勢,天道觀與“三五之變”觀是他天時觀的兩翼。司馬遷廣博的地理知識使他寫地利時得心應手,他不僅重視地形,而且注重地勢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他通過對歷史的實錄,向世人反復強調(diào)這樣一個社會規(guī)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馬遷對天下大勢成竹在胸,他敘寫錯綜復雜的戰(zhàn)爭歷史時顯得高屋建瓴、宏闊深邃。[18]
吳名崗分析了司馬遷對《孫子兵法》的論述。司馬遷認為《孫子兵法》“切近世,極人變”,贊揚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用《孫子兵法》評價張良“無智名,無勇功”。評價田單“奇正還相生”,戰(zhàn)勝燕軍,收復齊國七十余城。評價《孫子兵法》“與道同符,內(nèi)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將其升華到了“道”的層面。[19]
李波認為,司馬遷在《樂書》中簡要記述了堯舜禹直至漢武帝時期的音樂歷史,涉及音樂事項相對有限。而班固的《禮樂志》則側重記述了漢代制樂歷史,其音樂史涵蓋內(nèi)容較為豐富。兩部史書記載音樂歷史相關內(nèi)容反映出以天子為中心的社會政治音樂史觀與以朝廷制樂活動為重心的雅樂史觀的不同。其原因與史家的寫作思路、文化思潮影響以及社會音樂生活變遷等因素有關。[20]
楊冬菊通過梳理《史記》中有關李延年的記載,指出司馬遷筆下的李延年,既是一位受人厭惡、輕視的佞幸之臣,又是一位音樂才能卓越超群的音樂人。他對李延年的記載是真實的,對李延年的評價也是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不論是褒或貶,均表現(xiàn)出司馬遷強烈的愛憎和鮮明的傾向性。[21]
李英霞認為,司馬遷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語言大師,他的高超的語言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通俗質(zhì)樸、靈動活潑是其語言風貌,而傳神與傳情則是其內(nèi)在的語言精神。[22]
可永雪指出,司馬遷極為關注人物的“為人”。他為人作傳,每每要“想見其為人”。而這一過程,實際就是作者為所寫人物塑像、捉魂的過程。司馬遷對人和人心的研究所達到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都是空前的:從研究普遍的人性到解剖個體人物,從捕捉和鎖定特定情勢下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到民族性格劣根性的探掘與曝光,因此,司馬遷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懂人心的人。[23]
徐福義認為,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對五位刺客的事跡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通過對這五位刺客的事跡和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的共同特征:無論是報恩,還是為國家利益而做出的刺客行為,希望得到認可和重用、為知己者死是其共同的文化心理。[24]
羅開鳳分析了“愛奇”在《史記》中的表現(xiàn)、“愛奇”與“實錄”的關系、愛奇的原因、愛奇的意義。認為司馬遷的愛奇主要表現(xiàn)在“奇聞”“奇人”“奇事”和“奇文”四個方面。司馬遷“愛奇”與“實錄”的關系亦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愛奇”實際上是符合“實錄”原則的,如記載神話傳說等奇聞逸事時遵循“實錄”原則,處理史料時謹遵“實錄”原則;二是“愛奇”對“實錄”的促進作用,司馬遷“愛奇”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實錄”的表現(xiàn)方式,也使“實錄”原則下記載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楚文化的影響,思想包容、博采兼收以及獨特的個人經(jīng)歷是司馬遷愛奇的原因。[25]
權玉峰認為,儒道兩家思想對司馬遷有著重要的影響,并貫穿于《史記》全書之中。司馬遷對儒道思想的認識,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方式上。從儒道兩家代表人物在《史記》中的地位,以及記敘各家代表人物的行文措辭和表現(xiàn)手法可以看出,司馬遷既有對儒家入世等思想的肯定和對漢儒的反感,也有對道家無為自然的認可和對小國寡民的否定。其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對儒道兩家繼承和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儒道結合思想。[26]
王晴從時代文化、家學淵源、個人性情三個方面論述了司馬遷與道家思想的關系,認為在司馬遷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跡。[27]
秦靜對主張司馬遷作《劉敬叔孫通列傳》主旨是表彰劉敬和叔孫通的功績的看法提出了質(zhì)疑。通過考察司馬遷的政治觀、價值觀、個人遭遇和筆法,認為司馬遷是運用“曲筆”,寓貶于褒,通過劉敬與叔孫通二人的對比來深刻揭露漢代儒者見風使舵、曲意逢迎的丑惡嘴臉,由此表達對漢武帝“獨尊儒術”的不滿。[28]
陳新宇認為,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與漢代經(jīng)學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他借鑒了漢代經(jīng)學的精華,并且不斷地推陳出新,豐富和發(fā)展了漢代經(jīng)學知識的內(nèi)容。[29]
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指出,司馬遷精神,核心是禮義一統(tǒng)?;緝?nèi)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鐵肩擔道義”,反映了司馬遷《史記》強烈的歷史使命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史圣的崇高致世信仰;二是“妙筆著文章”,是司馬遷實現(xiàn)禮義一統(tǒng)社會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徑,體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文人的處事作為;三是“理性并辯證”,概括的是司馬遷《史記》認識分析事物的思維品質(zhì)與方法,體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哲人的思維特質(zhì);四是“尚古更崇實”,反映了司馬遷《史記》以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警世醒世,喚醒人們的切實追求,體現(xiàn)了司馬遷作為學者的人文風范。[30]
鄧紫晨從苦難是財富、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兩個方面,分析了司馬遷的精神。[31]可永雪指出,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后,受到春秋時代“三不朽”思想的啟示和古圣先賢榜樣的感召,“隱忍以就功名”,在生死煉獄中悟出、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死觀、榮辱觀,并將其從講究氣節(jié),維護人格尊嚴的層次,提高到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層次,堅定了通過“發(fā)奮著書”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信念,決心為中華述史,為民族寫心,最終完成了《史記》的寫作。[32]
柯鎮(zhèn)昌指出,司馬遷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巨大成就與其貴族精神密切相關。其貴族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作品體現(xiàn)出深邃的哲思,常常流露出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超越;二是作品中表現(xiàn)出關愛社稷民生的思想,展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三是熱愛榮譽、追求高遠的強烈意識;四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勇敢創(chuàng)新、追求自由的美好精神。司馬遷鮮明的貴族精神的形成,與其出身、成長經(jīng)歷及坎坷命運密切相關。西漢盛世造就貴族精神的張揚,漢武帝專制又導致貴族精神的消解,司馬遷的貴族精神屬于時代之頂峰。[33]
(一)對司馬遷學術淵源、學派歸屬研究的回顧
何發(fā)甦梳理了學界關于司馬遷學術淵源、學派歸屬的諸種觀點,即學歸儒家或儒家為本說,學歸道家或道家為本說,儒道相通或互補說,學歸墨家說,綜合取義、自成一家說等。認為這些觀點大體都能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這正揭示了司馬遷思想的綜合性。就司馬遷的思想傾向而言,司馬遷是推崇儒學的,《史記》的撰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應該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表達。[34]
(二)對司馬遷文學思想研究的回顧
石超從關于“發(fā)憤著書”的說法、“春秋筆法”的理論、“立言揚名”的思想、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理論、司馬遷文學思想的整體分析、司馬遷審美觀念的詳細解釋六個方面,對學界研究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整理。認為在對司馬遷文學思想的研究中,梁啟超、魯迅的相關研究成了分水嶺,在此之后,該領域的研究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顯著特征,并不斷拓展研究領域,使其不斷延伸,廣度以及深刻程度達到了較高的層次,為該領域的研究體系最終系統(tǒng)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
(三)對司馬遷研究學術會議的綜述
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國史記研究會與渭南師范學院聯(lián)合主辦,匯集了近150名海內(nèi)外研究學者,以“《史記》與人文精神”為主題,“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在渭南師范學院召開。朱枝富對這次學術會議的情況進行了述評,指出在會議期間,除開展學術交流和討論外,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祭奠司馬遷,參觀《史記》研究展館,考察鴻門宴遺址公園、古潼關岳瀆閣、函谷關。每一項活動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從中領悟到許多書本上讀不到的知識。[36]
綜上所述,2016年關于司馬遷的研究,仍然成為秦漢史研究的一大亮點,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研究的涉及面較廣,包括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音樂思想、軍事思想、史學成就、文學成就、學術史回顧等諸多方面;二是研究的隊伍數(shù)量可觀,以教授、博士為主體,碩士研究生成為新生力量,為研究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三是研究成果在數(shù)量上處于領先的地位,且不乏頗有影響力、質(zhì)量較高的成果;四是《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繼續(xù)保持著司馬遷研究主要陣地的地位,其教育部名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共發(fā)表有關司馬遷研究的論文22篇,占到總數(shù)的30%,不僅發(fā)文數(shù)量多,而且引用、轉(zhuǎn)載率較高。
[1]孫洪升,宋一淼.論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J].思想戰(zhàn)線,2016,(1):152-157.
[2]鄧皎昱.論司馬遷的商業(yè)經(jīng)營思想——以《史記·貨殖列傳》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9):21-22.
[3]徐慧芳.淺論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的獨特性及價值意義[J].陜西教育(高教),2016,(1):13-14.
[4]陳奕霏,張智武.司馬遷的道德經(jīng)濟思辨與當代產(chǎn)業(yè)融合[J].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6,(20):216-217.
[5]張學博.司馬遷的四原則[N].學習時報,2016-02-15.
[6]馬格俠.從《史記·貨殖列傳》看司馬遷的區(qū)域經(jīng)濟思想[J].生產(chǎn)力研究,2016,(7):107-110.
[7]舍怡彤.淺析司馬遷與班固經(jīng)濟思想之異同[J].商,2016,(13):116.
[8]吳桂美.論司馬遷對董仲舒經(jīng)濟思想的繼承和超越——讀《史記·貨殖列傳》[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6,(3):20-24.
[9]陳其泰.多維歷史視野與“立體式”著史[J].史學集刊,2016,(3):94-101.
[10]周虹云.司馬遷留給后人的精神遺產(chǎn)——實錄精神與處世之道[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40-45.
[11]趙宇鵬,史海嫣,賈玉潔.從《史記·李將軍列傳》看司馬遷的實錄精神[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7):151-153.
[12]王俊杰,趙金廣.司馬遷與“春秋筆法”[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1-74.
[13]任剛.司馬遷筆下的伍子胥[N].光明日報,2016-12-31(7).
[14]婁夢然.蘇轍對司馬遷的史學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127-131.
[15]劉園園.論葉適對司馬遷“史法”的批評[J].文藝爭鳴,2016,(12):192-197.
[16]劉洪生.司馬遷的兵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26-33.
[17]劉洪生.《老子》的兵學思想及其對司馬遷的影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10):11-15.
[18]王俊杰,趙金廣.論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0-15.
[19]吳名崗.司馬遷論《孫子兵法》[J].孫子研究,2016,(5):44-51.
[20]李波.司馬遷與班固音樂史觀的比較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27-31.
[21]楊冬菊.司馬遷筆下的音樂人——李延年[J].音樂天地,2016,(7):50-53.
[22]李英霞.司馬遷語言藝術述要[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99-110.
[23]可永雪.論司馬遷對人的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5-10.
[24]徐福義.司馬遷筆下的刺客形象分析[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4):85-88.
[25]羅開鳳.試論司馬遷的“愛奇”[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26]權玉峰.從《史記》看司馬遷對儒道思想的認識[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34-39.
[27]王晴.司馬遷與道家思想考論[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131-134.
[28]秦靜.論《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真實旨意——兼論司馬遷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0-94.
[29]陳新宇.司馬遷對漢代經(jīng)學的傳承與超越[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6):55.
[30]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論司馬遷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5-18.
[31]鄧紫晨.司馬遷精神——從《史記》說開[J].藝術科技,2016,(6):185.
[32]可永雪.司馬遷人生價值觀的現(xiàn)代啟示[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5-28.
[33]柯鎮(zhèn)昌.論司馬遷的貴族精神及其時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6,(12):97-105.
[34]何發(fā)甦.司馬遷學術淵源、學派歸屬研究綜述[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11-16.
[35]石超.近代以來司馬遷文學思想研究綜述[J].現(xiàn)代交際,2016,(1):161-164.
[36]朱枝富.高山仰止揖芬芳——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祭奠司馬遷與文化考察述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65-69.
【責任編輯 朱正平】
Review of Sima Qian’s Study in 2016
HAO Jian-ping
(History Department,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014030,China)
The study of Sima Qian in 2016 is still amajor highlight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Firstly,the researc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 thoughts,music thought,military thought,historical achievement,literary achievement,academic history review and many other aspects.Secondly,the number of teams to study are considerable,including professors and doctors as themain body,and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new force as the new research team.Thirdly,the number of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s in leading position,and there aremany influential,high-quality results.Finally,Journal ofWeinan Normal Unversity continues tomaintain the status of Sima Qian’smain research position.
2016;Sima Qian;study;review
K207
A
1009-5128(2017)09-0057-06
2017-02-28
郝建平(1966—),男,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人,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秦漢史和中國古代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