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審判機關在對案件進行審判時加入非職業(yè)法官作為陪審員組成合議庭,與法官或審判員一同審判案件的審判制度之一。筆者擬從陪審制度的基礎性內容為最初分析點,對新的人民陪審員試點制度在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及其這一制度如何在此階段的實行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問題為出發(fā)點進行討論。
關鍵詞:人民陪審;法治價值;阻礙狀況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222-01
作者簡介:陳彥旭(1995-),女,漢族,甘肅張掖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
一、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內涵
陪審員制度是審判程序中法制與民主的連結點,是將司法審判的權利有條件地依法置于這些公民,讓法官在案件審判當中可以了解到民眾的意愿,進而做出爭議更小的判決結果,在審判民主的前提下提高審判的公信力與認可度。同時,它也是公民對審判活動的直接參與和有效監(jiān)督。有時,嚴謹?shù)姆膳袥Q在民眾眼中顯得有失公道、毫無情理。而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就可以進行一定的緩解,因為這一部分陪審員,他們代表著的就是這一基層的集體利益,由他們組成合議庭與法官共同對這類影響較大的案件做出判決,最后宣判的結果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正如古語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jīng)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盵1]陪審員制度還是法治精神滲透入社會的主要途徑。司法活動所追求的法治精神的核心即是公正,而如何實現(xiàn)司法公正卻是永恒的議題。
二、人民陪審制度在現(xiàn)實運用中暴露出的問題
首先,選任上陪審員專業(yè)化、精英化趨勢過重。每一項制度,只有處于其中的人是好的時候,它才可能是好的。[2]由此可知,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將直接決定陪審員的基本素質,來源基層化、入選普遍化、抽取隨機化的原則必須積極貫徹落實,降低參與到合議中的陪審員的重復率,從根本上避免某部分陪審員成為“職業(yè)”陪審?!八^公正,是一種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來的品質,使他們成為做公正事情的人。”[3]其次,職權上陪審員“陪而不審”現(xiàn)象普遍。人民陪審員的存在本身可以有效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他們在法庭上獨立表決自己的意見,將各類問題提上桌面尋求法官的解釋,通過一種參與、一種監(jiān)督進而保障了整個審判程序的依法進行。但是在現(xiàn)實運用中,暴露出的“陪而不審”問題難以從根本上有一個轉變。部分被選任的陪審員并不對案件感興趣,隨即在法庭上一言不發(fā),整個合議過程中,他們形同虛設,對整個案件的審理起不到任何作用,更是浪費了司法資源。
三、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一)重視對信息庫中陪審員整體資格的全面審核
這一點的提出主要為控制陪審員的精英化趨勢的增長,因為法官在認定某一案件的具體事實時,常常會把自己定位在法律人這一層面,判斷分析問題時會習慣性運用法律專業(yè)知識,卻在不經(jīng)意間與人民的社會心態(tài)脫節(jié),而人民陪審員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能夠與法官形成一個互補的模式。人民陪審員在資格的層層審核中,不能對具有較強法律知識或較強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先通過,而應該在第一層審核中就對陪審員的整體資格進行審查,把社會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放在審核的首位。
(二)加強已有的參審程序和懲戒機制的落實力度
《決定》中所提出的參審機制以及懲戒機制的確立和完善,是為了從根本上避免陪審制度形同虛設情況的出現(xiàn),也是為了保障陪審員相關權利的客觀實現(xiàn)。當公民的權利受到非法侵犯后,司法權作為他們尋求救濟的重要手段,是絕對不能容忍消極司法行為的產(chǎn)生。因此,司法權以及其所包含的其他權利制度都必須受到國家機關與社會公眾的多方監(jiān)督,以對其獨立的權利進行有效約束,使這項獨立的權利有界限有范圍。
(三)建立全面保障陪審員應有權利的相關原則
為了保障人民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能勇于發(fā)表自己的對案件審理的真實看法與個人意見,我認為應當適當賦予陪審員一定程度上的言論豁免權以保障其言論自由的權利,可以有效避免陪審員因擔心言論的不妥而放棄權利,或已明確表達個人觀點后被認為言語不當而受到處罰,這一權利也能通過保障陪審員的獨立表決權進而保障司法民主的實現(xiàn)。綜上,我認為應當建立陪審員言論豁免原則來配合獨立表決權的實現(xiàn),對陪審員進行一定的約束,不斷提醒他們義務的履行、責任的承擔。
在依法治國以及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趨勢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意義不能只停留在了解民意、提高審判效率方面,而應當不斷發(fā)展完善,以在整個司法程序的進化發(fā)展中體現(xiàn)司法公正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7.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立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96.
[3]沈冰.程序、正義與現(xiàn)代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