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梓
一 開年,成為爆款的不只有生肖雞,還有心靈雞湯,因為“斗雞湯文”——微信聊天不直接回復對方,而是搜一篇雞湯文,文章標題恰好就是自己想回復的話。比如上下級版:
下屬:不好好發(fā)年終獎的老板,都是耍流氓
上司:不要總想著你的付出,而無視了別人給你的舞臺
下屬:只談理想的理想會廉價
上司:年終獎大調研——超6成人沒錢拿
下屬:不發(fā)年終獎?老板三思,三成白領因年終獎考慮跳槽
上司:馬云的心態(tài)——不抱怨
上司:馬云內部講話——不承諾你成功發(fā)財,但承諾你倒霉委屈
下屬:馬云說員工辭職除了錢就是心委屈,你是哪里……
沒錯,這些全是微信雞湯文標題。社交媒體上的雞湯文之多,讓這種方式無論是職場上的禮尚往來、還是情侶間的打情罵俏,都能順利“交流”,被網(wǎng)民戲稱為“雞湯”新吃法。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心靈雞湯在社交時代的尷尬:一方面,心靈雞湯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受歡迎程度達到了爆發(fā)式的增長”;另一方面,幾年前心靈雞湯還是許多書籍的廣告詞,現(xiàn)在卻備受爭議,被喊話“雞湯窮三代,勵志毀一生”。
進入社交時代,心靈雞湯已經(jīng)不只是心靈安慰劑,甚至不再柔軟、溫暖,而像一個更簡單、更粗暴的筐,承載著更多元素。
閱讀不重要,重要的是點擊
心靈雞湯一詞從出現(xiàn)之初就與精神慰藉有關,每年“圣灰星期三”這一天,天主教信徒們要“節(jié)衣縮食”:14歲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食;18歲以上的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便為保持體力吃兩頓,總量也不能超過平時。為盡好履行這個規(guī)定,一些教堂為信徒準備了以雞蛋湯和素食為主的份餐,教名是“從善的精神之湯”,俗名“心靈雞湯”。
前社交時代,心靈雞湯遵循這一本質,輕描淡寫地模糊意見、意識和可靠事實之間的界限,將個人能量放到無限大,給讀者一種強大自我安慰,比如“你遠比你想象的要強大”“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等。
進入社交時代,從人人網(wǎng)、QQ空間到微博,再到微信,注意力、粉絲變現(xiàn)的方式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熬制雞湯時“人生導師”的角色越來越淡,而打造一個可以持續(xù)挖掘的富礦意味越來越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就曾說,“這類雞湯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們通過微博、微信分發(fā)出去,博取點擊量和粉絲量,吸引大家對產品、商品的關注,最終實現(xiàn)盈利的商業(yè)目的。”這方面且不論咪蒙等各大微信公號、擺渡人等情懷雞湯作品,就是視頻中,披著“生活方式”類外衣的“雞湯體”常常容易輕攬流量和用戶,漸受資本青睞。
進入社交時代,心靈雞湯是否被閱讀、吸收已經(jīng)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點擊、轉發(fā)。人們喜歡分享那些輕易可以表明自己是誰、是何種審美、有何種情趣和知識、如何新潮并幽默的東西,這是人們使用社交媒體時的本能反應。
也就是說,人際推薦閱讀已經(jīng)成為雞湯文在社交時代病毒式擴散的一種重要途徑。而這讓雞湯文超越了心靈慰藉的角色,向一種社交手段和工具蛻變。
40歲左右事業(yè)有成的人轉發(fā)雞湯文,多是由于他們受前社交時代的心靈雞湯影響較深,覺得精神力量非常重要,雞湯文往往可以擊中他們的心靈。一些90后年輕人則并不在乎雞湯文的內容是否有營養(yǎng),而在乎是否好玩,通過轉發(fā)一些好玩的雞湯文來刷存在感。
有的人在朋友圈轉發(fā)雞湯文更多的是給特定的人看,這能篩選跟自己同樣陣線的人,比如在領導朋友圈下天天評論加油表情之類的,往往會讓領導記得更多?!半u湯不雞湯不是關鍵,同樣的東西平時你覺得不如你的人分享的,你掃一眼標題都覺得low,但如果是你仰慕的人發(fā)的,你可能會點進去看看。”
更熱,更無賴
心靈雞湯的盛行與快速閱讀、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不無關系。
有數(shù)據(jù)顯示,人們在進行文字閱讀時,1000字的文章平均停留時長是48.3秒,跳出率是22.1%,4000字的文章跳出率高達 65.8%,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打開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太長后會選擇跳出。
在此情況下,大眾化口味、勵志化包裝、快餐式文本、無需動腦就可腦洞大開的正面信息往往更受歡迎。來自騰訊微信公眾號的一份統(tǒng)計稱,目前總閱讀量排名上,心靈雞湯文排在第二位,僅次于保健養(yǎng)生,甚至超過了育兒教育類。
如果說前社交時代的雞湯文,部分在經(jīng)受時間的揀選后,還有可能被熬成文學經(jīng)典的話;現(xiàn)在爆發(fā)式增長的雞湯文,絕大部分已經(jīng)與文學無關。
社交時代雞湯文一個常見特征是,在迅速變化的時代里隨波逐流追逐熱點,利用大眾普遍的情緒,贏得更多的注意力。學習和消遣終究是兩回事,大多數(shù)的熱點內容并不會給人帶來實質上的進步,但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點擊量,每一個熱點出來,總能冒出一大批的雞湯文。
很多打著名人旗號的微信都贏得了“100000+”的閱讀量,如“憤青派”的王朔、陳丹青,“溫婉派”的張愛玲、林徽因、倉央嘉措,走“勵志路線”的馬云、當“全面選手”的白巖松,還有動不動就說“發(fā)呆的美好”的陳道明,以及“把倆兒子全送新疆操練”的硬漢代表姜文,都是心靈雞湯的紅人。但問題是,這些曾以他們?yōu)橹鹘堑奈⑿糯蠖喽际敲芭曝洝?/p>
就在去年的奧運會上,郎平率領女排姑娘們重奪奧運金牌后,在社交媒體上,又一次刮起了打著“郎平”“女排”“女排精神”旗號的各類雞湯軟文和段子。而此前,楊絳過世后,在朋友圈流傳的“百歲感言”,最終也被證明是杜撰的雞湯文。
社交時代的雞湯文,大部分也越來越簡單,純到?jīng)]有細節(jié)、沒有生活的雜質故事的高度提純的寫法,關閉了所有通向現(xiàn)實世界的路徑,故事比童話還純。
雞湯不能只有口水和眼球
三年前,“拒絕心靈雞湯,自媒體有出路嗎?”這一圍繞雞湯的熱門討論就在微博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討論的發(fā)起者彭曉蕓提到,自媒體通過高度人格化、雞湯化來增強讀者黏性,但也容易被讀者綁架。
三年后,人們將所有的閱讀選擇權都交給算法和人際推薦,越來越多的咪蒙和新世相占據(jù)著頭條和流量,是否還分得清是讀者綁架了社交媒體,還是社交媒體綁架著讀者呢?
不可否認,每個時代都需要“心靈雞湯”,作為一種文章范式,它并無對錯。實際上,很難說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甚至是蘇軾的“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就不是雞湯,它們鼓舞了失落苦楚的人重燃斗志或是豁達看開,能夠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
只是要判斷雞湯的智慧,應在于思考和深度,而不在于口水和眼球。如何在時下“雞湯式”精神文化傳播過程中多撒一點人文佐料,讓人在閱讀中沉淀一份思考、獲得一份心靈的歸屬與精神的動力,顯然是讓朋友圈回歸最初純凈應面臨的命題。
社交時代,缺的不是雞湯文,而是缺好的雞湯文。
像于丹,雖然知識分子不喜歡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對通俗文化作出了貢獻,給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點。她如果更嚴謹一些,少一些“穿越”、“亂燉”,當然更好。李開復也是如此,青年需要這樣的“導師”,至少比唐駿這樣的“西大制造”質量更有保證。
在“你不夠努力”、“你很糟糕”的窠臼之外,不妨多一些嚴肅的探討,從而啟發(fā)年輕人的智慧,讓他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社會巨變,找到方向,發(fā)掘其中蘊含的人生機會。同時,也探討公平的制度環(huán)境建設,讓努力和方向,變得有價值。
“雞湯”固然滋補,卻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藥。人貴在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雞湯”哲學,更需要獨立思考,仔細甄別,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謹防被各種雞湯、反雞湯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