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昕
“有時孤獨是致命的?!彼f這話的時候,我們正坐在山頂?shù)囊粔K巖石上,看那枚寂寥的夕陽向崇山處緩慢地滑落。他是哲學(xué)教授,博導(dǎo)。他接著說:“一個人被忽略在人群中就如一片葉子遺落在森林中一樣,沒人注意你,沒人看你一眼,那種孤獨是不堪的。”
那年,他10來歲。父親早逝,母親是小學(xué)教員,但身體很不好。他長得瘦小,成績又差,在人群中很不起眼。他與同學(xué)們一起看露天電影,睡著了,電影散場后卻沒一個人叫醒他。有一次生病在家,包括老師居然就沒人發(fā)現(xiàn)他幾天沒來上學(xué)。孤獨使他開始厭倦自己,厭倦這個世界。一個周日的上午,他獨自來到江邊,打算永遠(yuǎn)消失在江水中。當(dāng)時的處境,存在與消失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哥哥,哥哥”,他聽到有人喊。站在身后的是鄰居家的小姑娘,就六七歲。他問,你是喊我嗎?小姑娘手上拿著幾張紙,連連點頭,說,我一直跟著你,喊你你沒聽見,哥哥,幫我折幾個紙飛機好嗎?強大的孤獨感在小姑娘的眼神中瓦解了。就是這個眼神,使他獲得了拯救。
以寫孤獨題材著稱的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在談創(chuàng)作體會時,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他約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吃飯。她已經(jīng)單身3年,一直覺得自己很孤獨。他們面對面坐下后,他問她:“你還好嗎?”她回答:“你知道嗎?終于有人看見我了。”他說:“你就坐在我面前,我當(dāng)然能看到你?!彼f:“不不,你知道嗎?每天我搭乘地鐵去上班,沒人看見我;我在大公司里工作,沒人看見我;周末我是一個人度過,沒人看見我;我生活在巴黎,一個有著800萬人口的城市里,沒人看見我,我像一個隱形人一樣活著??墒乾F(xiàn)在,我們坐在一起吃飯,我終于覺得自己不是隱形的了,有人看見我了?!?/p>
我們往來于人群中,而孤獨感又常常來自這片熙攘與喧鬧。在摩肩接踵之間,陌生、疏離、無視、忽略……以一種難以抵御之力,將我們推進空空蕩蕩的孤獨中。
我們應(yīng)該打破這個冷酷的藩籬。我們原本是懷著相互依存、彼此友愛的目的匯入人群之中的,我們有理由讓這個初衷如和煦的風(fēng)在我們眼眉和手掌間蘇醒,友善的微笑著向人群伸出手——
你好!能認(rèn)識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