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的是有一次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fā)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把它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撿,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么,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從鐵匠那兒換來三文錢,又用這錢買了十八顆櫻桃。兩人繼續(xù)前進,經過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猜到彼得渴得夠嗆,就讓藏于袖中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當初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干,將來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p>
我們不能否認,耶穌的話充滿了理性的教育智慧。當門徒彼得不愿彎腰撿馬蹄鐵時,耶穌沒有說什么,他知道眼前的利益不能對門徒構成直接的誘惑,即使現在強迫,也無法撼動門徒的心靈。
耶穌的高明還在于他有卓越的遠見,他對世事的洞察與預設總是那么精確細致。他清楚地知道前進的途中全是茫茫的荒野,那用三文錢買來的十八顆櫻桃將在適當的時候對那位不愿彎一次腰的門徒構成極大的誘惑,到那時,無聲的教育會勝過幾十遍蒼白的責令。倘若教師都能像耶穌那樣把“世事難料”變“世事早料”,或許多姿的課堂教學中,面對意外的“精彩”、幾許“難堪”的提問,教師的語無倫次、口不擇言的失態(tài)將不復存在——因為你的早料,讓脆弱的心靈尋找到可依靠的港灣,于是不該發(fā)生的便戛然而止;因為你的早料,面對太多的“也許”,你都能處事不驚、沉著機智。
不難看出,耶穌不厭其煩地丟櫻桃其實是對門徒的一種懲罰,我們可以想象,彼得在狼狽的十八次彎腰過程中體驗到的將是怎樣復雜的情感——自責,后悔,抑或是理性感悟后的深刻?李鎮(zhèn)西博士在談到教育時曾說:“科學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沒有懲罰?!瘪R卡連柯也認為懲罰與尊重并不矛盾,他說:“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要求他?!比绻麤]有與科學教育精神相匹配的教育懲罰,學生將在一片虛幻的褒獎聲中逐步偏離道德認知的軌道。因此,教育需要尋找、幫助學生從他律過渡到自律的懲戒,一切姑息、放縱的行為都是對學生前途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耶穌“道是無情卻有情”和“十八次彎腰”留給教師一個思考的空間:智慧的教育營造的是平淡無痕的人文深潭,在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水面,教師應給予寬容的等待;智慧的教育把學生看作一簇簇等待點燃的火把,當無邊的黑暗籠罩四周時,請教師給予及時的擦燃與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