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措卓瑪
摘 要:畢淑敏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堅持對生活、人性和社會的探究,同時還對人生意義、人性道德、精神追求進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其小說中多呈現出對兒童、女性、病人和軍人等群體的關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關注和創(chuàng)作堅守顯得尤為珍貴。因此,探究畢淑敏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對我國文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人物、語言、題材、敘事等方面,探究了畢淑敏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征。希望以此加深對畢淑敏小說的思考和了解,正確看待其創(chuàng)作特點和價值。
關鍵詞:畢淑敏 小說 創(chuàng)作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文學變革也隨之興起。文學由以往的遙不可及逐漸轉變?yōu)榇蟊娦浴⑹袌鲂陨唐?,許多偶像派作家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為了取得更高的市場關注度,一味地迎合大眾。在這種時代形勢下,畢淑敏卻始終堅持對人性的思考和探尋,帶給讀者感動與啟發(fā)。畢淑敏的小說并非一味地討好與迎合,而是更加關注對人性回歸的探究。其小說創(chuàng)作十分關注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大眾,并將文學、道德和科學有機融為一體,促使作品呈現出一種鮮明的時代色彩。
一、畢淑敏小說的人物特色
畢淑敏深受魯迅、海明威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響,她的小說呈現出一種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人生態(tài)度。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她塑造了堅忍不拔的女子、豪邁堅毅的軍人等形象。畢淑敏的軍旅小說打破了以往以部隊、國家為背景的創(chuàng)作框架,更加關注對人性的展現與挖掘,并以獨特的筆觸塑造了許多富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例如游星、肖玉蓮、朱瑞陽、金喜蹦、一號等,他們無一例外地都顯示出一種軍人特有的尊嚴、慷慨、悲壯。《阿里》中的女兵游星干練漂亮,家庭環(huán)境良好,性格潑辣,因此,男兵對她都敬而遠之,她也沒有收到過情書。當她遇到交通員時,心被逐漸融化了,甚至不惜違反軍隊紀律與男友約會。隨后,戰(zhàn)友告發(fā)了她的行為,她不得不背負叛國嫌疑與男女不軌的罪名。最后,為了男友的清白和父親的名譽,她選擇投井自殺捍衛(wèi)尊嚴。小說用這個悲情的故事告訴讀者,有時只能用鮮血才能夠警醒世人。除此之外,畢淑敏還塑造了許多新時代的女性形象,她們都不得不面對不同的苦難以及自身命運的坎坷。在不同的小說作品中,畢淑敏生動地展現了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這些女性艱難的生存狀況。在漫長的男權社會中,女性始終屬于弱者,更可悲的是許多女性已經習慣這種生活。畢淑敏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尤為關注這些女性的生活狀況,她們承受著各種苦難和坎坷,在自身事業(yè)與家庭之間艱難地拼搏。畢淑敏不僅反思和追問這些女性的生存狀況,而且給予她們深深的同情。在不同的苦難中,女性究竟應當以何種方式和姿態(tài)生存?畢淑敏并未在小說中給出明確答案,她只是將自己心中的各種女性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引導讀者自主思考。
二、畢淑敏小說的語言特色
畢淑敏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通感手法以及調侃式的語言,這使得小說呈現出機智幽默的風格。此外,她還時常運用短句,使小說更富講述性,具有一定的口語化色彩,能夠有效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畢淑敏運用新奇的比喻,且涉及的意象十分獨特,比如:“簡方寧的名字,就像海龍王的避水神珠,劈開一條坦道?!碑吺缑粼谛≌f中大量運用這種比喻,使得作品具有較大的思維跳躍性,帶給讀者新奇的閱讀體驗。還有部分喻體具有生活化的特點,例如砍開的椰子、冬白菜的嫩菜心等,這些事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使得小說語言更有生活氣息。需要注意的是,畢淑敏在小說中的幽默不僅體現在語言層面,還體現在語義層面。這種幽默讓小說中那些具有悲劇色彩的事件呈現出一種嘲諷意味。畢淑敏時常用富有嘲諷色彩的語句展現自己在小說中的立場,她總是帶著同情與悲嘆,以一種幽默的筆觸描寫各種生存狀態(tài)。例如,《君子于役》描寫了女醫(yī)生丁寧在高原師留守處服役期間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軍人家屬像戰(zhàn)略物品一樣被嚴格地保管。在其他作品中,畢淑敏也曾提到“家屬”一詞,并對這個詞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始終認為家屬是一個充分的貶義詞。當一個人只屬于家時,就是一種罪過,在別人眼里和在自己眼里都是卑下的?!闭且驗檐娙思覍俚娜烁癖拘员婚L期拘禁在“軍屬”這一身份中,所以,就有了小木匠與虎姐的悲劇。
三、畢淑敏小說的題材特色
在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畢淑敏塑造了許多軍人形象,展現了軍人的豪邁和剛毅。在后期創(chuàng)作中,她將創(chuàng)作視角投向了普通人,尤其是各種生活背景下的女性。也正因為如此,畢淑敏被視為“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家。她以一種悲憫的心態(tài)審視人生,倡導人性,關懷生命。畢淑敏啟發(fā)讀者要正視悲劇,超越苦難,直面死亡,在此基礎上積極探尋生命的意義。畢淑敏的小說題材較多,但無論在哪個創(chuàng)作階段,她都十分關注生死問題。不管是新體驗小說,還是軍旅小說,畢淑敏都主張熱愛生命,無懼死亡。她在大量小說作品中都體現了自己對死亡的關注與正視,這其實也是源于對生命的熱愛。除此之外,畢淑敏還表達了對死亡的無懼,她以獨到的敘述方式描寫死亡,展現對死亡的審視,并深入探究死亡對生命的意義,借此鼓勵讀者正視死亡。畢淑敏曾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庇纱丝梢?,在其生命認知中,只有完成死亡,才能實現生命的完整。比如,《生生不已》寫的就是生死交替的故事;《預約死亡》則只剩下死亡。不僅如此,畢淑敏的小說題材還涉及對生的悲憫。在后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畢淑敏還十分關注生命意識和人性本真,并對人生進行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還關注吸毒人群、癌癥患者、臨終病人、心理病人等群體,通過對這些題材的描寫,表現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引導讀者積極面對生活,并正視生命歷程。
四、畢淑敏小說的敘事特色
首先,善于制造懸念。許多作家都喜歡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懸念組織情節(jié)、安排小說結構,進而達到引人入勝的創(chuàng)作效果。畢淑敏也時常運用懸念,增強情節(jié)的曲折性。比如,《紅處方》運用順敘與倒敘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小說開始部分先交代了簡方寧的自殺,這就促使讀者懷著關切、焦灼和憂慮的情緒關注故事的發(fā)展。更吸引讀者的則是主人公簡方寧最好的朋友沈若魚,沈若魚在得知好友自殺后表現得十分冷靜,這種冷靜甚至趨近于無動于衷。同時,她也料事如神,能夠回答出簡方寧的房間擺設、自殺地點和方式,這就營造出一種濃重的懸疑氣氛,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心中出現了一系列疑問:沈若魚為什么如此冷靜?簡方寧為什么自殺?沈若魚為什么如此清楚簡方寧自殺的細節(jié)?在這種懸念的驅使下,讀者急于了解懸念背后隱藏的各種行為動機。畢淑敏的另一部作品《血玲瓏》同樣運用懸念,使得情節(jié)曲折動人。小女孩夏早早身患重病,父母傾盡所有來救治自己的孩子。為了治好女兒,他們制定了“血玲瓏”計劃,當然,這也是小說的中心情節(jié)。為了實施“血玲瓏”計劃,早早的母親再次懷孕,但經過檢查卻發(fā)現第二個孩子竟然和早早的基因并不相符。為了救治女兒,母親卜繡文用盡各種方法追查當年的那個強奸犯。在這部小說中,故事之間銜接得很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節(jié)十分緊湊。畢淑敏正是運用這些懸念極大地增強了小說的張力。其次,畢淑敏還善于使用“對話式”的敘事方法。畢淑敏很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且習慣通過心理描寫闡發(fā)議論。她闡發(fā)的議論與人物內心描寫并沒有緊密的聯系,但多從人物生存環(huán)境出發(fā),呈現出一定的客觀性。畢淑敏在許多中篇和短篇小說中都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尤其在軍旅題材、兒童題材的作品中。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時則多用第三人稱敘事。用第一人稱敘事,和敘述者更加貼近,有時是一個靈魂面對大眾的自白書,有時則是一些獨白。第三人稱敘事是一種全知全能的敘述模式,更加貼近讀者。有人曾指出畢淑敏的散文創(chuàng)作,“重視依托個人經歷與經驗,且是一種娓娓而談的語氣,因此,我們時常感覺她的宣講是一種交談和對話”。畢淑敏的小說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她十分注重通過小說展現自己對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因此,她的小說時常包含許多哲理性的文字。但畢淑敏并沒有通過小說中的人物直接表明這些思考,她大多運用第二人稱的敘事方式加以表達,這就使得小說避免了說教色彩,并帶給讀者一種“正和人物對話”的閱讀感受,極大地拉近了小說與讀者的距離。
參考文獻:
[1] 張德麗.畢淑敏創(chuàng)作中生命意識的多層蘊含[J].延安大學學報,2002(3).
[2] 徐放鳴.論創(chuàng)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的區(qū)別和聯系——兼談中國古代“文如其人”說的得與失[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9(2).
[3] 郭懷宇.豐韻的基質,獨特的魅力——畢淑敏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略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
[4] 王愛玲.現實主義:從遵循到超越——畢淑敏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嬗變[J].甘肅社會科學,1997(6).
[5] 蔡安延,趙華.畢淑敏小說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蘊涵[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