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奎
一、話題由來
年初寫了篇賞石感悟文章《丙申賞石隨筆》(刊于《海派賞石》2016年第一期),文中所述的三個問題,有兩個是關于藝術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回顧如下:
其一,滬上石界春節(jié)正月十五日迎春團拜會上,90高齡的石友朱錦成老先生紅光滿面、神彩奕奕地登臺吟頌賞石感悟詩,深深地打動了與會者并促成我也抒發(fā)了一番感受,大意是:唐詩《代悲白頭翁》有言,“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上述以朱錦成老先生為代表的白頭老者此種精、氣、神諸風采,說明了盡管物與人的時空變換中,前者少變,后者易老。人的生命固然有限,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生命中精神世界的維度其可追求性卻是無限的。
其二,今年三月中旬,從韓國傳來讓世界關注的一條消息:在韓國舉行的圍棋人機大戰(zhàn)中,機器人阿法狗以4:1的絕對優(yōu)勢戰(zhàn)勝人類高智代表李世石。這個事件揭示了在科學工具理性方面人類已不具優(yōu)勢。長久以來,人們的行為和關注點往往被科學的工具理性所捆綁,被其呈現(xiàn)的物欲怪物所迷惑,心智受遮蔽。幸運的是人類人格尊嚴的最后領地并未失守,這就是哲學和藝術的天地。有人也許對此不屑一顧,但我卻以為人類的出路正在于此領域的辛勤耕耘,這對于我國的進步和振興尤為重要,因為盡管我國的經濟物質建設取得巨大發(fā)展,但我們所存在的種種缺失和問題幾乎都能從上述領域中找到癥結和出路。如果您承認賞石還是一項藝術活動的話,那么賞石活動的意義也應該超越和突破僅是停留于行業(yè)經濟活動利益的關注點上:此種“只揀芝麻,看不到西瓜”。石頭能賣錢決不是賞石活動的根本和全部。
以上所述,是話題的由來,深入推進才有了本文再思考的沖動,容我井蛙鳴聲,恭候賜教。
二、掀起你的蓋頭來
平心而論,新派賞石恢復的20多年來,石界對賞石藝術的本質特征的認知還是相當?shù)牟煌晟?。具體來說分不清科學與藝術的異同。如各地的賞石協(xié)會早期大都歸類于各地礦部門領導,很自然地遮敝了賞石藝術的人文特征。錦囊掛進豆腐店,難免會沾上豆腥昧。所以有石友置疑,這是賞石走錯了路,嫁錯了郎。
整體來看,石界的理論構建還是實踐指導都是圍繞著產業(yè)經濟利益的出發(fā)點為出發(fā)點。直至2014年12月賞石藝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刻起,這種遮敝才被有效揭開。認識其中的緣由還需要有個過程,因為當今社會物欲遮敝心智是根深蒂固的。不從藝術和科學的相異性出發(fā),去進行分辨和思考,藝術的人文精神永遠不可能得到伸張。
概括說來:科學表現(xiàn)為認識論的范疇,與概念有關,是理性的、嚴謹?shù)?、求真務實的,追求顯現(xiàn)功利的,外觀表象為“有用”。藝術不屬認識論范疇,與概念無關,是感性的,浪漫的,自由的,追求美感的,去功利性的,其外觀表象為“無用”??茖W是客觀規(guī)律的邏輯演繹,藝術是主觀情感的盡情發(fā)揮,審美植根自由,法有無所顧忌,科學表現(xiàn)為理論理性,藝術表現(xiàn)為實踐理性?;煜?,必將遮敝藝術的光芒。
豐子愷先生說:我們的身體被束縛于現(xiàn)實,匍匐于地上,而且不久就要朽爛。然而我們在藝術的生活中,可以瞥見“無限”的姿態(tài),可以認識“永劫”的面目,即可以體驗人生的崇高、不朽,而發(fā)生的意義與價值了。藝術是人生不可少的安慰,又是比社會大問題的真和科學知識的真更加完全的真,直接了解事物的真相。
確實人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物欲至上是多么地偏離,正如尼采所言:“人的最高尊嚴在藝術活動的價值之中,因為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人生和世界才永遠有充足理由”。
我以為(賞石)藝術人文精神的弘揚與抒發(fā)勢在必然,人類的進步不能長期受阻于“自然的境界”和“名利的境界”?!暗赖碌木辰纭迸c“天地的境界”正在向我們呼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是一種“大文化”的概念,它決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甚至是經濟大佬們的陪襯或裝飾,而是國家振興的“重器”。其實早有學者要把藝術列入一種政治體系中去考量,只是還未引起更多的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思變與突破
賞石藝術和生命意義相關聯(lián)這和禪理十分相似,寒山子有言:“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飽吃須是飯,著衣方免寒。不解審思量,只道求佛難?;匦募词欠?,莫向外頭看?!彼囆g和禪理在本質上都在于是本心的回歸和內修,哪能說“招安”就“招安”,要遮蔽就遮蔽了呢!
古人曰:“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故而物質和精神總是相依相存,不能偏頗,更不能以此奪彼,洋洋得意,自以為是。人應該是有理智的,作家賽珍珠寫道:“對這些人來說,即使住進皇宮與皇帝共進晚餐也遠非人生最大樂趣,他們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滿足,除非他們以某種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確實“上帝造人時,給我們以豐富的感官,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他預設在所有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虛幻”(苡程)。在這方面凡高十分清醒:“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就不會留戀生活”。
還是回到本文《話題由來》起始點進行評說,有學者置疑“科學論”范疇中產業(yè)和行業(yè)的統(tǒng)計和數(shù)字:“所有的統(tǒng)計都是虛假的”(威廉·狄爾泰)。因為你永遠無法估計出親情的分量與愛情的價值,同樣賞石藝術對上述賞石者所帶來生命意義的價值你能估價出多少呢?賞石活動的真正價值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追求嗎!
另則,在這物欲迷漫、人心浮躁的年代、難道不應該對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進行某種減約和反思嗎?阿德勒說:“知識不是最高的智力產品、理解以及超越理解的智慧具有更高的價值”。藝術和審美讓我們進入智慧形態(tài)、超越現(xiàn)實性、進入可能性。因為現(xiàn)實總是存在著虛假和遮蔽,只有通過智者對現(xiàn)實的去蔽和覺醒,才能走向人類理想的彼岸。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為匱乏性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兩類。前者是知識論、科技論所掌控的疆域,后者是藝術、審美、哲學所催生的心靈與智慧的時空?!懊啦粚儆跊Q定化的世界,它脫出這個世界而自由地呼吸?!蔽覀冑p石人應該有可能是屬于這群自由地呼吸著的人,有可能去盡情享受這生命的一份厚禮。就看你是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