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最大的開銷是吃、住、行,除了享受免費住宿外,古代出差伙食也有相應標準。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傳食律》中就有秦朝針對出差伙食問題而規(guī)定的具體標準。從中可見,秦朝御史的差役出差住驛站,每餐要供給糙米半斗,用豆和面釀制的醬四分之一升,還有加鹽、菜的肉湯,并供給韭蔥。如果是有級別(爵位)的,大夫、官大夫以上的,要按其爵級規(guī)定供應飯食。出差官員的隨從來到驛站,每餐要供給粗米半斗;駕車的仆人,供給粗米三分之一斗。
此后,歷朝都有類似秦朝的出差伙食標準。如元朝,出差伙食標準有“祇應分例”。據(jù)《元史·兵志四》“站赤”條,元世祖忽必烈規(guī)定:“乘驛使臣換馬處,正使臣支粥食、解渴酒,從人支粥。宿頓處,正使臣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油鹽雜支鈔一十文,冬月一行日支炭五斤”,隨從“白米一升,面一斤”。
明朝實行“稟給制”,支付標準是“行三坐五”。據(jù)《明會典》載,經過驛站不過夜的,“正官一員支分例米三升,從人支米二升”;過夜的,“正官一員支米五升,從人支付三升”。
清朝稟給稱作“給驛”,初時直接以銀兩來核算,順治二年頒布“給驛條例”:一品官給銀二錢,二品官一錢八分,三品官一錢六分,四五品官一錢四分,六七品官一錢二分,八九品官只有一品官的一半,給銀一錢。
為了減輕地方負擔,杜絕大吃大喝,歷朝對出差招待標準都是從嚴控制。唐太宗李世民甚至禁止下去檢查的官員在館驛中吃肉,《新唐書·馬周傳》即稱:“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