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榮,金建文
(1.蘇州市吳江區(qū)精神康復醫(yī)院功能科,江蘇 蘇州 215200;2.蘇州市吳江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功能科,江
蘇 蘇州 2152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的病理基礎與冠狀動脈的粥樣性改變相似,目前常被用于全身動脈發(fā)展狀況的預測[1-2]。斑塊形成可能導致頸動脈狹窄、堵塞,使患者出現(xiàn)四肢乏力、麻木及感覺異常等一系列表現(xiàn),并最終發(fā)展為心肌梗死或腦卒中[3-4]。因此,對頸動脈斑塊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預防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中,我院觀察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例的超聲診斷資料,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該病的診斷價值?,F(xiàn)闡述如下。
本組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例均為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的門診治療對象,其中男/女有27/23例,年齡段56~81歲,平均(67.4±5.8)歲;將其歸入Ⅰ組,同期選擇50例健康體檢對象進行對照,包括男/女性25/25例,年齡段55~80歲,平均(66.8±6.2)歲。兩組間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由統(tǒng)計學處理,P>0.05,適合研究試驗。
儀器選擇飛利浦生產(chǎn)的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飛利浦iU22型),配備探頭頻率設在7.5 MHz至10 MHz范圍。檢查于仰臥體位下進行,掃描前使頸部完全顯露,利用超聲探頭觀察頸動脈,判斷是否有斑塊形成,重點觀察頸內動脈、頸總動脈的病變情況[5-6],同時利用多普勒檢測血流信號,判斷血管血流是否充盈,控制聲速交于血流的角在60°以內,測定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末期速度(EDV)、阻力指數(shù)(RI)及搏動指數(shù)(PI)。
斑塊形成:頸動脈內膜和中膜相差110 mm或局限性內膜和中膜厚度相差115 mm。
(1)斑塊性質:①軟斑塊:斑塊回聲低于管壁回聲;②硬斑塊:斑塊回聲高于或基本接近管壁回聲;③混合斑塊:斑塊回聲較強,或為不均勻回聲。
(2)動脈狹窄程度:①輕度狹窄:狹窄管徑<1/2,且PSV<125 cm/s;②中度狹窄:狹窄管徑在1/2~2/3范圍,且PSV為125~230 cm/s;③重度狹窄:狹窄管徑>2/3,且PSV>230 cm/s。
由統(tǒng)計學軟件(版本:SPSS 20.0)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類數(shù)據(jù)利用x2檢驗,以[n(%)]描述;計量類數(shù)據(jù)利用t檢驗與(±s)描述。P<0.05(或>0.05),判斷數(shù)據(jù)的比較是否差異顯著。
與健康組相比,頸動脈斑塊組的斑塊檢出率、血管狹窄發(fā)生率均明顯提高,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頸動脈斑塊組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PSV、EDV及PI等指標相比健康組均有明顯升高或下降,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兩組的斑塊檢查情況及血管狹窄發(fā)生情況 [n(%)]
表2 兩組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血液流變學分析( ±s,n=50)
表2 兩組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血液流變學分析( ±s,n=50)
指標頸動脈斑塊組健康組頸總動脈 頸內動脈 頸總動脈 頸內動脈PSV(cm/s) 70.98±10.23 42.18±8.42 76.31±10.97 47.80±8.76 EDV(cm/s) 15.90±3.23 9.91±3.07 25.36±4.31 18.78±3.92 PI 2.28±0.24 1.97±0.19 1.70±0.15 1.54±0.16 RI 0.85±0.04 0.81±0.06 0.75±0.06 0.68±0.05
頸動脈粥樣硬化可反映全身血管病變情況,也是腦梗死獨立的危險因素之一[7-8]。有報道缺血性腦梗死30%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且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其復發(fā)也有密切關系[9]。因而爭取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檢測及治療具有積極意義。
頸動脈位于較表淺的位置,彩超檢查時受到的干擾較小,獲得的聲像圖質量較有保障,同時彩超技術還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及可重復性強等特點,自臨床應用以來,深得醫(yī)者及患者青睞。本文觀察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組的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康組,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普遍存在斑塊形成的情況,可作為臨床確診該病的一個重要依據(jù)。頸動脈斑塊組多數(shù)血管呈狹窄性病變,而健康組相對較少發(fā)生上述情況,可見血管狹窄病變也可作為該病的一個診斷特征。頸動脈斑塊患者由于多數(shù)存在管腔狹窄,血管受阻明顯,順應性下降,因此血液流變學受到的影響也較明顯[10]。本文中,頸動脈斑塊組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的PSV、EDV及PI等均出現(xiàn)異常改變,符合上述研究觀點。
綜上所述,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實施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能夠明確判斷斑塊性質、了解血管狹窄病變程度及血運狀況,指導臨床治療。
[1] 陳春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2):128.
[2] 龐興美,張川蕘,宋文娟,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分析[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4):129-132.
[3] 雷 云,丁 里,任麗香,等.3.0TMRI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6):430-436.
[4] 謝 堅,張虹橋,章成國,等.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用的比較[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5,28(1):37-41.
[5] 肖本利,駱高明,吳 境.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2):78-79.
[6] 陳 芳.超聲造影在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7):132-134.
[7] 肖章紅,丁立東,柯開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對腦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復發(fā)的影響[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5(4):269-272.
[8] 張冬冬,武 劍,張 梅.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5,38(2):90-93.
[9] 王玉蓮.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觀察[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4,4(5):646-647.
[10] 黃志東.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