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英
(山東省鄒城市兗礦集團公司總醫(yī)院,山東 濟寧 273500)
由于小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等,致使疾病治療中無法開展交流工作,影響疾病治療結果。近年來,肢體語言溝通成為臨床護理的主要手段,在建立和諧護患關系,預防醫(yī)療糾紛上具有重要作用[1]。為進一步判定肢體語言溝通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我院106例患兒資料整理如下。
本次對象為我院兒科收治患兒,選至2015年2月~2016年12月,數(shù)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53例由23例女性、30例男性組成,年齡1~10歲,平均(4.8±0.5)年;對照組53例由22例女性、31例男性組成,年齡1~11歲,平均(4.9±0.4)年。2組患兒疾病類型、年齡等資料無意義(P>0.05)。
53例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比如:講解和患兒疾病相關的知識,根據(jù)患兒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并指導用藥;53例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肢體語言溝通,包括:①微笑護理。小兒護理工作實施前,對護理人員進行教育、培訓,保證每位護理人員都能微笑面對患兒,從而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消除不良心理;②多關心患兒。臨床護理中,安排專人照顧患兒,給予患兒足夠的關心,通過肢體語言的交流,讓患兒對護理人員產(chǎn)生親切感;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并告知患兒家屬,便于治療、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③善用身體語言。護理人員衣著干凈,動作輕柔,能給患兒留下好的印象,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因此,護理人員需合理使用身體語言,在樹立自身形象的同時,提高護理質量;④眼神溝通。護理人員日常工作中,要多和患兒進行眼神溝通,讓患兒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贊賞、鼓勵,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康復。此外,還要多安撫患兒,如觸摸患兒額頭,判定發(fā)熱情況;聽診時動作輕柔,細致耐心,預防抵觸情緒的出現(xiàn)。
首先統(tǒng)計患兒遵醫(yī)性,其中,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不恐懼打針、吃藥,為完全接受;對治療、護理存在抵觸,需在家屬、醫(yī)護人員鼓勵下進行,為部分接受;不愿意接受治療、護理,甚至情緒煩躁、哭鬧不止,不聽從家屬、醫(yī)護人員勸說,影響治療工作的進行,為完全抵觸。遵醫(yī)性=完全接受率+部分接受率;然后統(tǒng)計患兒的護理滿意率,分數(shù)高于90分,為滿意護理;分數(shù)高于60分,為比較滿意護理;分數(shù)低于60分,為不滿意護理。
選用軟件包SPSS 18.0研究文中數(shù)據(jù),遵醫(yī)性、護理滿意率屬于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x2檢驗,P<0.05,組間有意義。
結果顯示,觀察組遵醫(yī)性為94.3%,對照組遵醫(yī)性為77.4%,組間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遵醫(yī)性分析 [n(%)]
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1%,滿意27例,比較滿意25例,不滿意1例;對照組護理滿意為83.0%,滿意20例,比較滿意24例,不滿意9例,組間有意義(x2=7.067,P=0.008)。
臨床研究證實,由于小兒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操作的繁瑣性,加大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降低治療結果[2]。肢體語言溝通是臨床上的常用手段,將其用于急癥患者的護理、治療中,能消除不良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預防醫(yī)療糾紛。臨床小兒護理中使用肢體語言溝通,能減輕患兒或家屬的負性情緒,拉近護理人員、患兒之間的關系,減輕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感,提高醫(yī)院形象。此外,肢體語言溝通的實施,還能減輕患兒疾病病發(fā)時的疼痛度,消除護患之間的隔閡,營造友好的醫(yī)療環(huán)境,加快患兒的康復速度[3]。
本次調查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觀察組,遵醫(yī)性為94.3%,高于基礎護理對照組的77.4%,組間有差異(P<0.05),說明:給予患兒關心、鼓勵和眼神交流,能幫助患兒樹立疾病治療信心,降低患兒對醫(yī)囑的抵觸性;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1%,高于對照組的83.0%,進一步證實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效果。
綜上,將肢體語言溝通用于小兒護理工作中,能提高患兒遵醫(yī)性,提升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1]何 梅.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中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28):104-105.
[2]袁紅虹.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的應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6):178.
[3]趙會俠.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