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何仿,張 凱,楊 程,董建強
(1.北方民族大學(xué)數(shù)值計算與工程應(yīng)用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學(xué)數(shù)學(xué)與信息科學(xué)學(xué)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天然河流、湖泊、水庫中生長有水生植被。水生植物對于泥沙輸運、污染物的擴散及輸移、生物養(yǎng)分的提取和交換、水體凈化、岸坡的穩(wěn)定性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或影響。由于河道中水生植被的存在,改變了河流的水流結(jié)構(gòu),增大了水流的阻力,使河流的過流能力下降,處理不當,往往會導(dǎo)致洪災(zāi)的出現(xiàn)。正因為如此,河道中的水生植被不僅在河道管理方面,而且在水環(huán)境、動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近年來學(xué)者們廣泛地關(guān)注含植物相關(guān)水力問題的研究。渠庚等[1]研究了含植物明渠水流阻力特性變化規(guī)律,對不同植物的水流阻力分區(qū)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各植物的水流阻力經(jīng)驗表達式;吳龍華和楊校禮[2]利用水槽明渠圓柱擾流試驗研究了挺水植被狀態(tài)對水流阻力影響,表明挺水植被相對剛度和阻力系數(shù)之間關(guān)系密切;Carollo等[3]針對不同植被密度、不同流量、不同床面坡降的水槽,利用二維聲學(xué)多普勒流速儀(ADV)進行了測量并分析比較;Wu and Yang[4]利用實測數(shù)據(jù)研究了淹沒狀態(tài)下彎曲剛性植被的水流特性;Folkard[5]在實驗室水槽中對淹沒狀態(tài)下柔性有樹冠的水生植被之間的水流特性進行了研究;Ricardo等[6]利用PIV測量了非均勻排列的淹沒狀態(tài)下的植被周圍水流特征變量并進行了研究;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數(shù)值模擬作為一種重要的方法在含植被河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中開始應(yīng)用[7-8]。
本文利用LDV等高精度儀器設(shè)備,對具有挺水植被(用玻璃棒代替)的水流運動特征進行系列試驗,研究植被在不同排列方式下對水流特性的影響。
試驗所用水槽采用自循環(huán)、固定底坡,總長20 m,由進水塔、玻璃水槽和回水池三部分組成,其中,玻璃水槽為長方體,長15 m,寬0.49 m,高0.5 m,底坡0.1%。玻璃水槽兩側(cè)邊壁為透明玻璃,用鋁合金條固定,底部為鋁合金板。水槽下部為儲水池。當電源開啟時,水流通過壓力管道由儲水池輸送到進水塔,然后進入玻璃水槽,再進入回水池,最后由回水池回到儲水池,以此順序不斷循環(huán)。
挺水植被用圓柱形玻璃棒代替。植被區(qū)長490 mm,寬與水槽相同,距離水槽入口處9 m。在鋁合金板上鉆上直徑為分別為10、8、6 mm 3種不同規(guī)格的圓孔陣列,兩塊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打孔后的鋁合金板用4根高度相同的鋁柱固定,上下平行,呈長方體形狀。
玻璃棒則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插入孔陣中,再將其置入水槽中。玻璃棒按4種方式進行排列,分別為稀疏交錯(工況1)、稠密交錯(工況2)、稀疏并排(工況3)、稠密并排(工況4)。稀疏排列時相鄰兩玻璃棒的橫向和縱向距離均為82 mm,而稠密排列時該距離為41 mm,如圖1所示。
圖1 水槽中玻璃棒和實測點的位置
水槽中水位測量利用水位測針進行,流量測量利用流量計進行,并結(jié)合實測流速值和水槽有水部分斷面面積進行校正。流速測量利用美國TSI公司生產(chǎn)的三維LDV進行。該儀器可測量三維流速,流速范圍為-300~700 m/s。由于是通過激光進行非接觸式測量,精度很高,相對誤差小于1%。
由于LDV是利用激光束射到流體中的隨流體一起運動的固體顆粒上,來測量流體流速的,故實際上所測量的流速是隨流體運動的固體顆粒的流速。因此,對水質(zhì)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清水,一般需要加入專用示蹤粒子。一般自來水本身含有一定固體微粒,無需再加入示蹤粒子。當數(shù)據(jù)率很低時,需要另外加入示蹤粒子。
在測量時,激光束在每個測點處需停留一段時間,所測數(shù)據(jù)實際上是這段時間所捕獲的所有粒子的平均值。停留時間可根據(jù)數(shù)據(jù)率而定,一般可取10~50 s,在實測時,取停留時間為20~30 s。
水流流經(jīng)植被群時,由于植被的阻力,流速減小,在流量不變的情況下,植被群上游水位會出現(xiàn)壅高,而流過植被群后,流速增大,水位又出現(xiàn)回落。因此,在植被區(qū)會產(chǎn)生較大的水面坡降。本試驗利用圓柱形玻璃棒代替植被,高50 mm,直徑6 mm。由于玻璃棒高度高于最高水位,因此可以用來模擬非淹沒挺水植被。在流量相同(0.054 m3/s)時,當玻璃棒排列方式不同時,水位沿程分布有所不同,如圖2所示。
圖2 4種典型工況下植被區(qū)水位分布比較
從圖2可以看出,植被的不同排列方式對植被區(qū)水面壅高及水面坡降影響很大。一般來說,稠密交錯情形(工況2)不論水面壅高及水面坡降都最大,其次是稠密并排情形(工況4),再次是稀疏交錯情形(工況1),最后是稀疏并排情形(工況3)。也就是說,稠密排列比稀疏排列水面坡降要大,交錯排列比并排情況下水面坡降要大。
通過比較不同直徑的玻璃棒水面壅高及水面坡降可以發(fā)現(xiàn),在同一排列方式下,玻璃棒直徑越大,水面壅高及水面坡降越大。
由于植被排列方式不同,不同工況下實測流場分布是不同的。現(xiàn)給出4種典型工況下流場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植被區(qū)實測流場
實測是利用LDV逐點進行的,在沿y方向(與壁面垂直的方向)一般在每個植被后面及相鄰兩個植被之間各布設(shè)一個測點,而沿z方向(與水面垂直的方向,即水深方向)一般每隔2 cm布設(shè)一個測點,沿x方向(水流方向)在每兩個植被間隙布設(shè)一個測點。圖3中的流場為實測數(shù)據(jù)沿z方向進行平均(水深平均)后得到的,且僅考慮了x和y方向的流速。因此,在不同工況下,由于植被數(shù)目不同,測點個數(shù)也不相同,流場的稀疏程度不同。
從圖3可以看到,沿x方向的流速遠大于y方向的流速,主流流向基本與水槽壁面平行。這主要是由于測點與玻璃棒較遠,在玻璃棒附近的流場,情況并非如此。當植被并排排列時(圖3中a和c),流速大小沿y方向的差別較大。一般在植被后的測點上,由于植被的阻礙作用,流速較小;而在植被間隙處的測點上,流速較大。當植被交錯排列時(圖4b和d),由于所有測點均在植被后(與前排植被的距離有所不同),流速大小沿y方向的差別不大。
為了反映流速大小沿y方向的分布,就稠密并排和稠密交錯兩種工況,在三個典型橫斷面上,將流速大小在同一個圖中展示出來,如圖4所示。這3個典型橫斷面分別設(shè)置在植被區(qū)靠近上游、中游和下游處??梢园l(fā)現(xiàn),流速大小沿橫斷面(y方向)呈“W”形交錯分布。對于植被并排排列情形,最小流速和最大流速差別較大,流速分布不均勻程度較為劇烈;而對于植被交錯排列情形,則最小流速和最大流速差別不大,流速分布較為均勻。
為了比較植被群對水流流速的影響,現(xiàn)將不同工況下植被區(qū)上、下游斷面平均流速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用LDV及有關(guān)儀器對植被區(qū)水位、流速進行了測量,并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結(jié)果在河流治理方面、生態(tài)修復(fù)、動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領(lǐng)域具有一定的工程應(yīng)用價值。主要有以下一些結(jié)論:
表1 不同工況下植被上、下游斷面平均流速
圖4 植被區(qū)3個典型橫斷面流速分布
(1)排列方式相同(均為交錯或并排)時,植被越稠密,水面坡降越大;交錯排列方式比并排排列方式下水面坡降要大。
(2)植被區(qū)流速大小沿橫斷面呈鋸齒形分布。植被并排情形下,流速波動幅度相對較大;植被交錯情形下,流速波動幅度相對較小。
(3)在植被區(qū)上游,由于水位壅高,過水斷面面積增大,流速相對較小;在植被區(qū)下游,由于過水斷面面積縮小,流速反而增大。
(4)在植被上游區(qū),在植被直徑不變時,當排列方式相同(均為交錯或并排)時,稀疏情形比稠密情形斷面平均流速要大;當植株數(shù)相同(均為稠密或稀疏)時,并排情形比交錯情形斷面平均流速要大。
從表1可以看出,當植被直徑不變時,在同一工況下,下游流速反而比上游流速大。這是因為植被區(qū)的阻流作用,使得植被區(qū)上游水位出現(xiàn)壅高,過水斷面面積增大,流速減小;而當水流流過植被區(qū)下游時,水面下降,過水斷面面積減小,平均流速變大。此外還可以看出,不同工況下,植被區(qū)上游流速有所不同,但下游流速變化不太明顯。一般來說,在植被上游區(qū),在植被直徑不變時且排列方式相同(均為交錯或并排)時,稀疏情形比稠密情形斷面平均流速要大;在植被直徑不變且植株數(shù)相同(均為稠密或稀疏)時,并排情形比交錯情形斷面平均流速要大。
本文利用三維LDV對含挺水植被的實驗室水槽水流特性進行了測量,并對實測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比較。試驗中,用玻璃棒代植被,并按玻璃棒的稠密程度和排列方式分4種典型工況,在同一流量下,
[1]渠庚,張小峰,陳棟,等.含柔性植物明渠水流阻力特性試驗研究[J].水利學(xué)報,2015,46(11):1344-1351.
[2]吳龍華,楊校禮.挺水植被狀態(tài)對水流阻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水動力學(xué)研究與進展,2015(4):418-424.
[3]CAROLLO F G.,F(xiàn)ERRO V,TERMINI D.Flow velocity measurements in vegetated Channel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2,128(7):664-673.
[4]WU L H, YANG X L.Factors influencing bending rigidity of submerged vegetation[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2011,23(6):723-729.
[5]FOLKARD A M.Flow regimes in gaps within stands of flexible vegetation:laboratory flume simulations[J].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2011,11(3):289-306.
[6]RICARDO A M,F(xiàn)RANCA M J,F(xiàn)ERREIRA R M L.Turbulent flows within random arrays of rigid and emergent cylinders with varying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6,142(9):1-6.
[7]羅晶,楊具瑞,譚毅源,等.濕地剛性植物對水流結(jié)構(gòu)影響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J].水電能源科學(xué),2010,28(1):86-88.
[8]KIM H S, NABI M, KIMURA I, et al.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flow and morphodynamics through rigid-emergent vegetation[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5,84(2):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