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而平時我們都用“陶瓷”一詞,可見,陶器和瓷器是不分家的。中國陶瓷由來已久,早在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我們聰明智慧的祖先就知道用泥土和木火燒制出精美的彩陶。
現(xiàn)代生活中,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也隨處可見,說不定,青少年朋友們的家里便有幾件陶瓷擺件。本文作者將帶你走進陶瓷的藝術世界,領略藝術家的才情和智慧。
陶瓷藝術的發(fā)展
對于陶瓷作品來說,不同時代都有著它不一樣的風采。
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便開始制作陶瓷工藝品,人面魚紋彩陶盆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面魚紋彩陶盆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nèi)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它不僅是祖先的生活用品,還有著深刻的寓意—對圖騰文化的崇拜和經(jīng)濟生活的追求。
西周時期的陶瓷藝術中,塑“俑”代人殉葬的出現(xiàn)使陶瓷作品多了一個價值—作為墓葬文化的附屬品。這不僅象征著逝者生前的身份地位,也寄托了世人對逝者的歌頌。秦朝最具代表性的“俑”塑,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宏偉壯觀的場面,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濃郁的藝術氣息,秦始皇兵馬俑讓我們見證了歷史,看到了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
漢、唐時期,陶瓷創(chuàng)作達到一定的高度,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漢代說唱俑和唐代的唐三彩。到了宋代,陶瓷藝術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著名的五大名窯,分別是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同時也正式拉開了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瓷器”時代的序幕。
陶瓷雕塑的起源和藝術形式
元青花的出現(xiàn)是陶瓷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從彩瓷到素瓷的過渡。而明、清時期,陶瓷工藝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達到了輝煌的高度。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海外訂單,外國人開始大量定制,出現(xiàn)了大量外銷瓷,圖案紋飾往往是由訂單方來提供參考。陶瓷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形式,它也是打開國門的一張名片,讓更多國家的人了解中國的文化。如今,景德鎮(zhèn)隨處可見外國友人,其中很多是國外陶瓷藝術愛好者,他們慕名而來,暫居于此,利用景德鎮(zhèn)的地理位置和物質(zhì)資源,來進行陶瓷作品的創(chuàng)作。
陶瓷雕塑是繪畫和雕刻相結合,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表現(xiàn)在瓷器上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是在沒有彩繪的白瓷上刻上繪畫或文字。陶瓷雕塑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形式,它是以陶瓷作為物質(zhì)材料來塑造可視和可觸的實體性的三維立體藝術,不像中國傳統(tǒng)的國畫和西方油畫的二維平面形式的表達,陶瓷雕塑的制作過程是非常嚴格和繁瑣的。
陶瓷雕塑的歷史悠久。該工藝約始自秦、漢,盛于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zhèn)窯等。其中,以景德鎮(zhèn)陶瓷制作最為出名。
景德鎮(zhèn)制作陶瓷雕塑的歷史悠久,早在隋朝就有跡可循,其制作品種有獅、象、大獸等。宋代,制作的品種增多,且工藝水平大有提高,特點為:雄健、豪放、凝重。明代,由于景德鎮(zhèn)發(fā)明了用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顏色,使得塑造技巧也逐漸由簡樸變?yōu)榫?。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其中以瓷佛最為著名。清代,專門從事陶瓷雕塑生產(chǎn)的作坊和技術人員越來越多,產(chǎn)品種類也更為齊全:圓雕、捏雕、鏤雕、浮雕、鋃雕等。當時,整個工藝美術單純追求工藝技術上的工巧,致使以繁褥、華麗的加彩瓷雕風行,一般都“未免有傖俗氣象”。近百年間,景德鎮(zhèn)的陶瓷雕塑制作技藝有了新的提高,在福建瓷雕藝術風格的影響下,景德鎮(zhèn)的瓷雕藝術風格遂開啟了新一派。新中國成立后的30余年來,景德鎮(zhèn)瓷雕的生產(chǎn)面貌煥然一新,其產(chǎn)量之高、品種之多、瓷質(zhì)之好、工藝之精、國內(nèi)外市場之廣闊,都是前所未有的。今日陶瓷雕塑之藝壇,人才輩出,風格多樣,新作日增,呈現(xiàn)出一派爭奇斗艷的繁榮局面。
火與土的結合
瓷雕制作所需要的材料也比較多。我們首先要提前幾天準備好要用的泥土,也就是瓷雕的原材料。一般來說,燒制瓷雕使用的泥土都是瓷泥。在景德鎮(zhèn),大家可以買到當?shù)靥赜械母邘X土來制作陶瓷雕塑?,F(xiàn)代陶藝講究“三玩”,即“玩泥、玩釉、玩火”。這一個“玩”字含義頗深。
玩泥:陶瓷雕塑屬于雕塑的一個分支。陶瓷雕塑的制作有很多種技法,每一種成型方式呈現(xiàn)出的藝術效果都不一樣,這也讓陶瓷雕塑有了更多的體現(xiàn)形式。通常我們制作單個小型的陶瓷雕塑可以用手捏(雕塑)成型法,也就是直接取小塊泥土,捏制成自己想要的作品,待干透后上釉放置于窯爐燒制成精美的陶瓷作品。而復雜大型的陶瓷雕塑作品,我們可以用泥條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印模(印胚)成型法、拉胚成型法以及泥漿鑄件成形法去完成,每個成型法都需要制作者精心去揣摩,才能成為精美的藝術作品。
玩釉:瓷釉又稱陶瓷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態(tài)薄層,主要起到保護和裝飾作用。漢、唐之后,古人開始研究礦物釉在陶瓷藝術中的應用。釉的種類繁多,按不同的方式,分類也不同。制作過程中要求,釉的成熟溫度稍低于坯的燒成溫度,使釉在接觸食物的各種情況下,不能有毒性成分如鉛、鎘等析出。從礦石中提煉出燒制陶瓷所需要的原料,涂抹在作品表面加以燒制,是一種冷上釉的方法。也有藝術家通過給瓷雕作品反復上釉、燒制,追求作品的表面效果。上釉的過程會導致每件瓷雕作品的色澤、肌理等效果千差萬別。
玩火:瓷雕的燒制方式有很多,每一種燒制方式帶給我們的視覺效果都不一樣,這也讓瓷雕作品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許多人很好奇,瓷雕為何不施釉藥,卻能燒出如同上釉的質(zhì)感?其實,通過最原始的燒制方法,直接在窯中投柴生火,木柴燃燒所形成的灰燼會隨意的飄落于胚體上,木灰中含有的自然微量礦物,遇高溫后與胚體的礦物產(chǎn)生作用,會形成比人為施釉更為精彩的釉色及窯變表現(xiàn)。所謂玩火,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火木灰燼與土結合后的自然美。
陶瓷雕塑的制作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而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代表之一。古代輝煌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文化,及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和科學價值。
那么,大家知道如此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是怎么來的嗎?
陶瓷雕塑的成型是建立在空間感知和空間構成的想象基礎上的。對于陶瓷雕塑制作來說,第一步就是成型,它決定了陶瓷雕塑作品形態(tài)的大小關系。陶瓷雕塑制作所需要的泥料也是特殊配制的,無論是從配料還是后期燒制過程中,都有很大的科學講究,泥料是通過一定比例來配制,燒制前需要在陶瓷雕塑上涂抹釉料,這其中的釉料也是通過科學研究和無數(shù)次實驗配制而成,不同的釉料,在不同的溫度下都會燒制出不一樣的藝術效果,這不僅僅是火與土的結合,它更是科學理論研究的產(chǎn)物。
陶瓷的成型方法有很多種,我們重點介紹一下泥條成型工藝,這個成型方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是較為簡單、便于實踐的方法。泥條成型法,首先將揉好的泥條,通過排列盤筑圍繞成一定空間體積,從而成為器型,它包括以下工藝:
1.將濕泥塊在臺面上揉成團。
2.取少量陶泥,用雙手將其揉成食指粗細30cm長短的泥條。
3.按設計好的器型來制作器型的底。
4.圍繞器底進行環(huán)繞盤筑,同時在泥條之間刷上一層泥漿并施加一定的力量,使泥條之間粘接牢固。
5.對于施釉的作品往往要將器物內(nèi)外的泥條間的縫隙用工具抹平,這樣燒制好的作品就不會開裂。
泥條盤筑成型法是陶瓷雕塑制作中一種漸進的工藝成型方式,對于制作比較大的陶瓷雕塑作品要采取分段盤筑,使下半部比上半部略微要硬一些,這樣才能保證從下往上的成型工藝,做到器物不變形或塌陷。通過排列盤筑圍繞成一定空間體積,從而形成器型。